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中信建投-360数科-QFIN.US-利空出尽叠加疫后修复,量价回升且成本改善驱动估值上行-230108

上传日期:2023-01-08 19:06:10 / 研报作者:赵然2022年非银行金融机构最佳分析师入围奖
/ 分享者:1005686
研报附件
中信建投-360数科-QFIN.US-利空出尽叠加疫后修复,量价回升且成本改善驱动估值上行-230108.pdf
大小:677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信建投-360数科-QFIN.US-利空出尽叠加疫后修复,量价回升且成本改善驱动估值上行-230108

中信建投-360数科-QFIN.US-利空出尽叠加疫后修复,量价回升且成本改善驱动估值上行-230108
文本预览:

《中信建投-360数科-QFIN.US-利空出尽叠加疫后修复,量价回升且成本改善驱动估值上行-230108(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建投-360数科-QFIN.US-利空出尽叠加疫后修复,量价回升且成本改善驱动估值上行-230108(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1)疫后经济修复,借款人还款能力提升,驱动风险成本下降;(2)消费场景复苏,借款需求回暖,公司将增加投放,释放信贷增量,有望量价齐升。截至1月5日,公司2023年PE估值约为5.22倍。
  简评
  一、疫后经济修复,借款人还款能力提升,驱动风险成本下降
  2022年前三季度,由于国内疫情多点反复的影响,公司催收团队办公不便,导致贷款还款回收率从90%下降至86%左右,全年来看,预计综合信用成本率(各项拨备/营业收入)约为0.39%,相比2021年提升0.13个pct。
  公司主营业务是撮合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之间的信贷业务,其中消费信贷占90%+,小微经营贷占10%。消费信贷平均借款金额3500-4500元,借款期限10月以内,结合历史风险指标来看,该类型用户的还款意愿一般较强,逾期受还款能力影响较大,因此当经济复苏,借款人收入恢复正常状态,公司综合信用成本也将逐步回到正常水平。
  公司信用成本包括:1)按照表内贷款计提的坏账准备、2)为重资本模式做担保因此计提的金融资产减值损失、3)助贷业务中形成的应收账款所需计提的坏账准备、4)在重资本模式的担保中,按照ASC 326准则要求计提的或有负债准备金。基本都和贷款待还余额或放款规模直接相关。
  在经济周期平稳时,公司贷款量增加驱动下的收入增加,将带动信用成本同频增长,但在面临复苏周期时,信用成本的同比增速将低于收入增速,从而比其他经济发展阶段能够释放更多盈利弹性。
  二、消费场景复苏,借款需求回暖,公司将增加投放,释放信贷增量
  2022年,公司业绩受量价因素影响,下滑明显。1)受疫情风险影响,公司在2022年主动选择降低风险初筛通过率,加大力度客群上浮以稳定风险成本;2)受2021年利率调降政策影响,公司平均定价水平从25%逐步下调到24%以内。
  2023年,量价齐升有望驱动公司业绩复苏。1)线下活动回暖,用户还款能力恢复正常,公司将主动提升风险初筛通过率,实现贷款量正常增长;2)监管指导利率定价为不高于24%,目前利率水平与政策上限尚有差距,若投放量回暖,则利率定价也将同步上调,以适应更广阔的次级贷用户客群的风险定价。
  盈利预测与估值:2023年消费信贷需求逐渐复苏,公司凭借优异的风控能力有望实现价量齐升,但是考虑到2022年疫情反复冲击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困难以及2021年净利润高基数,我们预计2022-2023年Non-GAAP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39亿和48.98亿,同比增速分别为-28%和+18%,净利润率相对稳定在25%左右。我们对360数科采取分部估值法,分别给予2023年重资本模式和轻资本模式的P/E为1.10/3.70倍。整体来看,给予公司2023年7.56倍P/E,对应的目标价为每股33.50美元,每股ADS 4.60美元,维持“买入”评级。截至2023年1月5日,公司美股估值约为37.09亿美元,对应2022年、2023年PE估值约为6.18倍和5.22倍,仍有修复空间。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风险波动:宏观经济风险震荡可能造成利率急剧下降、获客成本提高、新增贷款增速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消费金融ABS是以消费金融类资产为基础资产,通过产品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的资产支持证券,在宏观环境波动的背景下,存量消费金融资产的坏账率可能提升,加大拨备核销不良贷款的压力。
  美股上市公司环境的不确定性:尽管公司已经完成回港二次上市,考虑到《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对于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增加的连续三年的审计监管,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的信披要求不减,可能将继续面临着从美国证券交易所退市的风险。
  行业监管风险:进入常态化监管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政策可能继续从监管评级、贷款对象管理、利率等多方面进行严格规范,持续推动消费金融行业良性发展,更加严格的监管将压缩存量利润,同时可能会限制进一步开拓业务以收获更多的客户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