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研报附件
兴业证券-信用策略半月谈:城投“退平台”后,城投“信仰”也会“褪去”么?-230216.pdf
大小:1103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兴业证券-信用策略半月谈:城投“退平台”后,城投“信仰”也会“褪去”么?-230216

兴业证券-信用策略半月谈:城投“退平台”后,城投“信仰”也会“褪去”么?-230216
文本预览:

《兴业证券-信用策略半月谈:城投“退平台”后,城投“信仰”也会“褪去”么?-230216(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业证券-信用策略半月谈:城投“退平台”后,城投“信仰”也会“褪去”么?-230216(15页).pdf(1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起底城投“退平台”:政策起源、演变和城投的自身考量
  政策起源:2015年之前,城投“退平台”主要指向退出“银保监会的融资平台名单”。
  演变:2015年以来,在“2014年新预算法”、“国发43号文”等政策指引下,城投“退平台”更多指向“剥离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职能”,考虑到财政部是2015年以来第一轮和第二轮隐性债务甄别的主导者,因此2015年以来城投“退平台”或更多指向退出“财政部的融资平台名单”。
  除了响应政策要求,从城投企业本身考虑,城投“退平台”的积极性或源于2个方面:1)为了松绑融资约束,“退平台”后城投企业发债融资更为顺畅;2)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2015年以来“退平台”城投企业有何特征?
  2015年以来有两轮较为明显的“退平台”高峰,包括2018-2019年以及2022年至今;这或与隐性债务化解进度有较大关系。
  1)分地区来看,浙江省和江苏省退出平台相对较多,合计占比超6成;
  2)分行政级别来看,区县级/县级市城投“退平台”最多,合计占比超9成;
  3)从发债城投企业来看,截至2023年2月10日,2015年以来退出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债城投企业占我们统计的“退平台”总数的12%,发债企业占比相对偏少。
  “退平台”后,城投“信仰”也会“褪去”么?
  与市场上城投债的整体表现相比,“退平台”城投企业的存量债在“退平台”前后的3个月并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趋势性特征,因此从市场反映的角度来看,投资人基本不会对“退平台”的城投债进行明显的重定价。
  城投“退平台”后,其城投“信仰”该不该“褪去”?“退平台”意味着城投平台从官方层面上宣布了与政府信用的全面“脱钩”,也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城投“信仰”理论上将不复存在。但是市场对“退平台”的反应较为钝化,其存量债估值并未重定价,或者与当前城投债依然保持“刚兑”有关,叠加“退平台”后的城投企业依然是地方国企,“永煤事件”的经验教训或意味着地方政府依然不会轻易允许“退平台”的城投企业债券“暴雷”。
  从长期来看,伴随着城投平台市场化转型的完成,“退平台”后的城投企业理应“褪去”传统意义上的城投“信仰”,并重塑新的城投“信仰”(新的投资框架)。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重塑新的城投“信仰”意味着对于“退平台”后的城投企业,应当更加关注城投基本面变化,重新梳理城投企业后续的发展定位及与政府关系。
  1)价值挖掘:“退平台”并不意味着城投企业和政府关系的完全割裂,对于“退平台”后发展定位清晰、与政府联动密切、尤其是对当地经济发展仍有较大作用、能够承接更多项目(诸如参与城市更新等)的城投平台,特别是经济发展动能强的地区,投资者依然可以积极挖掘投资价值。
  2)风险防范:“退平台”后发展定位不清晰、获取资源能力有所削弱、业务发展前景不佳等有瑕疵、债务压力相对较大的平台,尤其是经济发展动能偏弱的地区,建议投资者保持警惕,切勿再盲目抱有传统的城投“信仰”。
  风险提示: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信用债违约超预期;数据统计存在一定偏差。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