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医药生物行业: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看好行业复苏与自我诊疗价值-230103

《中信建投-医药生物行业: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看好行业复苏与自我诊疗价值-230103(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建投-医药生物行业: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看好行业复苏与自我诊疗价值-230103(6页).pdf(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执行乙类乙管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了《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公告标志着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简评
疫情管控措施重大调整,利好国内社会经济恢复
新冠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基于当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即“乙类甲管”。目前,随着Omicron毒株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特性和应对策略已发生了巨大改变。就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来看,乙类防控已经足以将疫情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回归“乙类乙管”,也是进一步优化新冠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的前置条件。
回归“乙类乙管”后,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因此,“乙类乙管”有利于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推动国内社会经济秩序平稳有序恢复。
多项措施保障“乙类乙管”方案有序实施。根据《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卫健委出台了12条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主要的应对措施,内容涵盖疫苗接种、药品及检测试剂、医疗资源建设、核酸检测、新冠患者医疗救治、健康服务、重点机构防控、农村地区防控、疫情监测及应对、个人防护、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出入境管理等多个方面。应对措施有助于保障“乙类乙管”方案有序实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投资建议:后疫情时代,把握行业复苏与自我诊疗的机会
后疫情时代行业复苏展望:穿越寒冬,静待花开。从医疗终端看,22年Q4开始,国内开始加快优化防疫政策的节奏,短期内医疗供给承压,非新冠医疗需求推迟。考虑到全国不同地区以及城乡差异等因素,这一影响可能持续至23年Q1。Q2开始,叠加22年同期低基数,预计医疗终端诊疗量将有较好恢复。对不同科室的恢复,我们认为应该从短期弹性和恢复程度(接近或超过疫情前水平)两个维度去评估。从零售终端看,防疫政策优化后的客流恢复、新冠流感化背景下的自我诊疗需求及前期负面因素的弱化,将推动连锁药店明年收获较好的增长。
防疫政策演变对医药行业各细分领域的影响:1)医疗服务:消费医疗短期弹性更大,刚需服务恢复程度更好,长期看好通策医疗、爱尔眼科、海吉亚医疗及固生堂等差异化定位的专科连锁;2)医药零售:预计稳健修复,全面好于疫情前水平。3)处方药:手术及麻醉药短期弹性较大,刚需药品保持原有趋势。看好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康方生物、荣昌生物)的估值修复机会,关注手术相关的麻醉类药物复苏机会(人福医药、恩华药业);4)医疗器械:短期修复看消费医疗及择期相关产品,长期仍然看创新及渗透率提升。看好眼科器械代表性公司爱博医疗等,创新器械公司微创医疗等;5)医美:看好细分龙头爱美客、华熙生物、华东医药及巨子生物;6)CXO行业:行业景气度有望触底回升,看好行业龙头及CGT龙头的估值修复机会;7)生物制品:看好疫苗及血制品的供给端和非新冠需求修复。
后疫情时代,自我诊疗价值不可忽视。防疫政策优化后,自我诊疗的价值凸显,我们仍然提示大家予以重视,其强劲需求持续的时间可能比预期更长。我们看好:1、感冒呼吸品类药品的相关公司,我们看好华润三九、以岭药业、太极集团,关注葵花药业、济川药业等;2、药店板块(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等);3、家用器械相关公司鱼跃医疗等,关注抗原相关公司(万孚生物、泰林生物等)。
风险提示
新冠病毒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一些地区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防控政策可能随着疫情变化作出相应调整。此外,也需要考虑防疫对于线上和线下四类药品的限售政策变化。行业政策风险:因为行业政策调整带来的研究设计要求变化、价格变化、带量采购政策变化、医保报销范围及比例变化等风险。研发不及预期风险:新药物在研发过程中,存在临床入组进度不确定、疗效结果及安全性结果数据不确定等风险。审批不及预期风险:审批过程中存在资料补充、审批流程变化等因素导致的审批周期延长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