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全球产业策略系列报告:独角兽十问十答系列15,商业航天独角兽~中科宇航-221116

《中信证券-全球产业策略系列报告:独角兽十问十答系列15,商业航天独角兽~中科宇航-221116(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全球产业策略系列报告:独角兽十问十答系列15,商业航天独角兽~中科宇航-221116(7页).pdf(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中科宇航成立于2018年,是由中科院及国内航天领域领军团队共同设立,致力于火箭发射领域的商业航天企业。作为中科院在空天飞行科技领域的成果转化平台,公司在航天领域拥有丰富科研经验,深耕火箭发射领域,在火箭总体设计、固体发动机、航电系统、箭体结构设计、热发射技术等方面处在国内领先水平。公司依靠自主可控的底层核心技术、完善的航天产业基础建设,规划了较为完整的固体+液体运载火箭型谱,面向卫星发射、空间站运输、近太空探测、太空旅游等应用场景进行商业化探索。目前,公司与中科院力学所联合研制的力箭一号火箭于2022年7月27日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首飞,是目前国内运载能力最大的固体火箭。此外,公司与多家卫星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几年发射合同及产品规划较为明确,力图建成国际一流宇航公司。公司于2021年5月完成近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我们就近日与公司管理层的电话会交流,结合公司介绍情况汇总为十问十答。
▍Q1: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哪些方面?公司认为:
1)团队:背靠中科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及力学研究所,打造商业航天专业团队。2019年初,中科院院长办公会通过助推运载器系统设计集成的立项方案,成立了空天飞行科技中心,由公司董事长杨毅强担任中心主任,牵头创立火箭研制团队。空天科技中心成立后,依托力学所进行运营。力学所参与研制公司火箭产品力箭一号,以技术成果转化方式,将火箭相关知识产权注入到公司。根据中科宇航,公司目前约有240名员工,其中技术团队占总人数75%、硕博比例达80%,有60%从业年限超10年、另有30%获高级职称,截至目前已取得超100项知识产权。
2)技术:在总体优化设计、动力系统及推进控制等航天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创新。根据中科宇航,公司掌握大吨位固体运载器总体优化设计与试验技术、先进动力系统与推力矢量控制技术、集中-分布式现代航天电子技术、低成本箭体结构分离技术、智慧飞行控制技术及大吨位固体火箭地面使用及热发射技术。其中,最大特色是对所有航电电气控制系统进行模块化、板卡化处理,能较好节约火箭本体占用空间、降低重量。此外,结构分离技术方面,公司在国内首次采用冷气推冲装置进行分离,取代了传统爆炸方式,可以实现无污染分离,对卫星较为友好,且推冲气体可测,有助于更好调节推力。
3)产品:拥有较为完整的运载火箭型谱规划,力箭一号固体火箭于今年成功首飞。中科宇航主营业务为火箭发射服务,旗下固体、液体火箭面向卫星发射、空间站运输、近太空探测、太空旅游等应用场景。据中科院报道,力箭一号是目前国内直径最长、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强、运载系数最高的固体火箭,运载能力达1.5吨(500km/SSO),于2022年7月2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力箭一号甲运载能力在5.6吨(500km/SSO),目前正处于研制过程中;液氧煤油液体火箭包括力箭二号、力箭三号及力箭三号重型,运载能力分别为2.2吨(500km/SSO)、7.8吨(500km/SSO)、13.8吨(500km/SSO)。此外,公司计划推出服务科研机构微重力试验需求的近太空探测平台,以及面向大众市场提供太空旅游服务的飞行器。其中,近太空探测平台预计于2023年首飞,太空旅游方面则与中旅集团达成合作,计划3-5年内实现。
4)落地:在运载能力、价格、响应速度、发射模式等方面具备优势,持续加深与下游卫星公司战略合作。中科宇航表示,公司火箭运载能力强,运载能力覆盖1.5-20吨;销售价格低,预计未来一次性运载火箭发射价格可达每公斤6万人民币;响应速度快,签订合同后6个月即可发射;发射模式灵活,支持批量打包、整箭采购、拼车发射、搭载发射,且实现陆基、海基发射倾角全覆盖。目前,公司与长光卫星、垣信卫星、国电高科、紫微科技等多家卫星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意向合同为60发,正式发射合同超2吨载荷,预计将于2023年发射2-3发、2024年发射5-8发、2025年发射8-12发,涵盖卫星发射、柔性空间、深空探测等领域需求。
▍Q2:公司主要有哪些运载火箭产品?
中科宇航主营业务为火箭发射,具有较为完整的运载火箭型谱规划:
1)力箭一号:是目前国内直径最长、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强、运载系数最高的固体火箭。该火箭起飞重量为135吨、整流罩直径为2.65米,运载能力达1.5吨(500km/SSO),全球范围内仅次于欧洲的“织女星”运载火箭。根据中科宇航,力箭一号于2022年7月2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实现高精度入轨,偏差仅为545米。
2)力箭一号甲:是为某战略客户量身定制的火箭,运载能力在5.6吨(500km/SSO),目前正处于研制过程中。
3)液氧煤油液体火箭,包括力箭二号、力箭三号及力箭三号重型:力箭二号运载能力为2.2吨(500km/SSO)、力箭三号运载能力为7.8吨(500km/SSO)、力箭三号重型运载能力为13.8吨(500km/SSO)。其中,力箭三号主要定位于空间站送货备用火箭。在空间站建成后,至少每半年要进行一次上行及下行货运。根据国际经验,国家层面除使用主力火箭外,选取1-2家备用火箭也较为常见且安全。
4)近太空探测平台:属于液体探空火箭,预计2023年首飞,长度为10米,起飞重量达10.5吨,最大飞行高度约120-300km,留空空间为150-450秒,运载能力可达100-800kg。中科宇航表示,近太空探测平台可为科研机构提供微重力试验环境,也可为液体火箭研发及回收技术提供经验积累。
5)太空旅游飞行器:主要面向大众市场,是火箭型谱中唯一to C的产品,预计飞行时间为10分钟,飞行高度达108km,可体验3-7分钟失重感,最后以伞降方式返回。中科宇航表示,公司有望在3-5年内实现太空旅游业务,目前正与中旅集团进行合作。
▍Q3:公司在商业火箭技术领域有何创新?
中科宇航将商业火箭技术分为六大系统,在各领域均已实现较为突出的创新成果。根据中科院报道,公司具备:
1)大吨位固体运载器总体优化设计与试验技术:进行国内最大型运载火箭总体优化设计,并在国内首创大吨位箭体水平模态试验。
2)先进动力系统与推力矢量控制技术:采取国内最大整体装药的固体发动机,以及国内最大功率的机电伺服系统。
3)集中-分布式现代航天电子技术:采取国内首个测控融合新型架构航电系统,以及国内首个数据驱动地面测发控软件。中科宇航表示,公司火箭最大的特色是将所有航电电气控制系统模块化、板卡化,能非常好地节约火箭本身的占用空间并降低重量。
4)低成本箭体结构与分离技术:采取国内首个固液融合低成本结构设计,并且采取大分离力、无污染的分离能源。中科宇航表示,目前火箭与卫星的冷分离及热分离大多是通过爆炸方式,而公司在国内首次采用冷气推冲装置,可以做到无污染分离,对卫星较为友好,且推冲气体可测,有助于更好调节推力。
5)智慧飞行控制技术:采取国内首个5ms控制周期下三冗余CPU软件,力箭一号成功实现国内最大固体火箭高精度入轨,偏差仅为54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