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证券-信用分层的本质、演绎及市场影响-190617

《兴业证券-信用分层的本质、演绎及市场影响-190617(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业证券-信用分层的本质、演绎及市场影响-190617(9页).pdf(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投资要点
信用分层的本质是融资主体间的信用分化
这种分化包括在金融机构之间和实体企业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收缩,表现为不同金融机构间的信用分层,中小银行与大银行融资成本、非银与银行融资成本的溢价拉开。金融机构与实体之间的信用收缩,表现为实体的信用分层,信用利差、评级利差走阔。
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对比看,13 和 17 年的信用分层可以得出比较相似的规律:
均对应基本面偏强的背景,政策主动防范金融风险。12 年之后,基建和房地产部门受益于同业创新和影子银行的快速膨胀,进入 13 年,政策开始关注同业及非标风险,主动抑制同业业务的扩张。在 17 年,受益于全球复苏、出口改善和企业盈利恢复经济走强,但因金融扩张和期限错配,政策主动推动金融去杠杆。
均为“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资金供给和负债稀缺。压力来源于两个方面:1、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资金供给稀缺,特别是对于中小机构及非银,流动性压力明显加剧。2、资产端则需求旺盛,金融机构提高成本抢负债对接资产,特别是对应同业扩张较快的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
均从金融机构的信用分层传导至实体的信用分层。13 年的信用分层更多体现在金融机构间。14 年实体进入去杠杆阶段,信用风险上升,反映在评级利差和城投与国企的利差上,到 14 年实体信用分层时就非常突出。1 7 年金融机构信用分层和 18 年实体信用分层所演绎的逻辑跟 13-14 年相似。
本轮信用分层所对应的背景与前两轮不同,政策呵护下演绎路径亦可能不同
本轮的信用分层发生在基本面已经转弱的背景下,货币主动收紧的概率不大。今年政策“稳货币+结构性宽信用”对冲信用收缩,配合经济结构调整。这与前两年在偏强的基本面环境下政策主动收紧、极力推动金融去杠杆有明显不同。
政策偏呵护态度,维稳目的明显。
金融机构面临的负债压力不同。在 18 年信用收缩加速后,负债压力相比 16-17年已经有所下降,本轮流动性总量较为宽松,只是渠道不畅通。在银行层面,本轮资产和负债的格局也不同:结构性的资产荒和负债荒。
信用分层演绎的路径也可能跟 13、17 年有所不同。
市场仍有颠簸,方向看多、负债管理至关重要
往后看,市场仍有不少干扰因素,可能仍有颠簸。但从方向上,可以对市场更为乐观些:1)基本面超预期上行概率不大,央行流动性呵护延续,基本面+流动性的格局对债市的方向有利;2)全球需求放缓+央行宽松导致水位仍在上升,中美利差在高位,国内债券估值优势凸显;3)3 季度后地方债供给减弱,利于配置部位曲线形态修复。但需要注意的是,负债分化与裂变的方向未变,加强对负债端管理仍然非常重要。
风险提示:基本面变化超预期;负债成本抬升推高资产端收益率;汇率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