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证券-银行业利率并轨专题之一:LPR海外运用经验-190818

《兴业证券-银行业利率并轨专题之一:LPR海外运用经验-190818(1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业证券-银行业利率并轨专题之一:LPR海外运用经验-190818(13页).pdf(1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投资要点
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第15号文,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我们认为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第二阶段,建立负债端对目标利率/政策利率的联动性最为关键。贷款定价的核心在于核算清楚成本底线、要求恰当的风险溢价、赚取符合预期的利润率。无论以何种基准浮动,核心是负债成本加成的定价机制,存量问题的解决重点还在于负债端。海外尤其是美国如何实现LPR与市场利率的联动,最终完成贷款定价与市场利率的并轨经验或将为我们提供参考。
发达经济体将LPR作为利率市场化初期过渡性定价基准,在官定利率向市场利率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市场基准利率的确立,在成本定价模型为主导的定价机制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负债成本与货币、国债等市场利率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由其确定的LPR与市场利率的相关性逐步提高,最终实现银行贷款定价基准与市场利率的“并轨”。
美国:贷款基准利率之一,与联邦基金利率联动。LPR在美国经历了从贷款定价底线到贷款定价基准之一的角色转变,这一转变是伴随着美国利率市场化以及资本市场发展而产生的。1)在负债端,随着利率去管制、金融创新深化,银行负债对市场利率敏感度逐步提升。2)在资产端,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外部直接融资竞争加大,商业银行LPR报价与市场利率联系日趋紧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负债端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LPR与市场利率利差逐渐稳定。3)就LPR在贷款市场份额来看,20世纪70年代前,LPR作为市场定价基准,应用于几乎所有美国市场商业贷款;上世纪70年代短期融资工具出现后,LPR作为信贷市场定价基准功能逐渐被弱化;随着金融服务业日趋国际化,美国商行及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采用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作为商贷定价基准。目前美国工商业贷款中以LPR为基准进行定价的比例在15%左右,且主要适用于中小企业贷款及零售客户的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等。
日本:平均融资成本上加点决定。1959年3月日本设立类似最优惠利率的标准利率制度。1989年起日本开始采用基于银行平均融资成本的新短期最优惠利率,1991年起银行开始采用在短期最优惠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期限溢价的“新长期最优惠利率”。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大企业贷款定价基准逐渐从最优惠利率转向参考Tibor等货币市场利率。但在中小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以及消费贷款等领域,最优惠利率仍旧发挥着重要的定价基础作用。
香港地区:双轨下的贷款参考利率。自最优惠贷款利率出现初期,就专门用于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贷款等,企业贷款则基本使用与市场关联度更高的Libor、Hibor来定价。在住房按揭贷款市场上,贷款定价的参照指标包括Hibor和LPR两个基准利率。居民选择P按(基于LPR定价)的动机主要是获得稳定可预期的还贷现金流,但H按(基于Hibor定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定价较之P按优惠,进而在两者价格优势出现交换的时间段内,H按/P按占比大幅波动。
风险提示:银行资产质量超预期恶化,监管政策超预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