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债券违约专题研究之八:破产重整的理想与现实-190915

《光大证券-债券违约专题研究之八:破产重整的理想与现实-190915(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债券违约专题研究之八:破产重整的理想与现实-190915(9页).pdf(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破产重整再度引发市场的关注
破产重整是企业陷入债务困境后的一种处理方式。上一轮破产重整的热潮起于2016年债券市场违约,以东北特钢、重庆钢铁为代表;近日富贵鸟重整失败,走向清算退市,使得破产重整再度引发市场的关注。
◆破产重整的理想——挽救企业、清偿债务
破产重整,属于挽救企业的一种措施,是指缺乏偿付能力的发行人不进入资产清算环节,而是在法院以及重组管理人的主持下,发行人以及债权人对重整方案达成协议。该协议规定在一定的期限内,发行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对债务进行部分或者全部清偿。该举措旨在对那些有能力改善经营,但暂时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进行挽救,避免破产清算。
破产重整,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债务主体可以恢复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一方面,在保留企业主体资格的前提下,通过降低债务包袱,轻装上阵;继续经营,重获新生;另一方面,原有债权人可以在相对公平的状态下获得清偿,并且提高清偿率,最小化债权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现实中的状况
虽然破产重整的理想较为美好,但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破产重整方案被否。申请破产重组与破产清算是众多求偿措施失效后的最后手段。相较于破产清算,对于发行人以及投资者而言,破产重整是对双方更为有利的选择。部分企业的破产重整方案被否,直接进入破产清算环节。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一是债权人的利益难以平衡;二是挽救成功的可能性较低。
破产重整进度不确定性高。破产重整涉及的流程较多,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投入。破产重整进行有明确且完整的流程,但实际进行过程中面临是否进入重整的不确定性。即使被裁定进入重整,也会面临部分重整计划搁浅的情况,例如,原重整方已退出导致重整过程中止的情况。
重整后续的清偿困局。监管层面鼓励市场化债转股,普通债权人转化为企业的股东,享受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权。债转股是当前重整方案中的常用做法,也可能是未来金融降杠杆的重要操作手段。但是对于债权人而言,面临的不确定也会随之增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陷入债务困境的企业能否及时实现扭亏为盈,不仅受到企业管理、财务状况影响,还与市场运行状况息息相关。重整后的企业能否良好运营,为股东创造利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风险提示
违约风险并未完全暴露,基本面存在重大瑕疵的发债主体违约概率仍然较高;通过企业破产重整受偿的清偿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