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证券-【粤开宏观】出口的梗阻:集装箱引发的蝴蝶效应-211014

《粤开证券-【粤开宏观】出口的梗阻:集装箱引发的蝴蝶效应-211014(2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开证券-【粤开宏观】出口的梗阻:集装箱引发的蝴蝶效应-211014(22页).pdf(2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疫情爆发以来的中国出口异常强势,满足了国际需求,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新发展格局构建,出口企业、运输企业、就业者、政府以及海外客户纷纷受益。 供应商的生产、需求方的订单是分析进出口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中间的物流环节包括集装箱、港口、造船、航运等在疫情间却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一度影响运费、出口节奏甚至决定了能否实现出口。 集装箱回流减少,引发了“一箱难求”“天价舱位”现象,成为出口企业的难题。 虽然集装箱供不应求,但造箱、造船、航运、港口业等市场参与者并非迅速迎风而上,而是基于风险收益以及订单可持续性等角度做出不同反应,造船和造箱业顾虑产能风险而在扩产上表现迟疑,而港口则因疫情而减少作业量。 单个企业的做法,已形成蝴蝶效应,即集装箱运价一飞冲天。 我们以集装箱航运为切入点,探寻集装箱“蝴蝶效应”对出口的影响,并回答以下问题:出口贸易梗阻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是下一阶段出口航运的阻碍?未来集装箱运力是多是少,运价是涨是跌?“不均衡恢复”的经济中,集装箱航运将怎样重构利益分配的格局?我们的基本结论是:今年底至明年初,出口梗阻在逐步打通,运力边际缓解,运价高位波动,对出口有利,但订单和海外需求回落导致我国出口从高位回归常态的趋势不变。 从当年增速看,同期基数的升高大概率推动四季度出口同比回落,而两年平均增速大概率受出口消费品拖累而下行,但在短期内仍有支撑,与海外政策调整、外需结构变化等因素有关。 主要是:1)发达经济体刺激政策逐步收紧,叠加海外购物季提前导致出口旺季前移,消费品出口或较早回落;2)美国等经济体供应链恢复滞后,对我国中间品、资本品出口的需求或许会延长,但可能无法弥补消费品回落的影响;3)我国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6个月下滑,大宗商品涨价挤压利润、能耗双控制约生产两大因素对出口商也将产生压力,影响可能逐步显现。 1、集装箱订舱难、海运准班率低、运价飙升对出口贸易形成了三重冲击。 1-9月,我国进出口总额两年平均同比14.1%,其中出口两年平均同比14.6%。 但是,集装箱航运却让部分出口企业陷入困局。 第一,集装箱订舱难,产成品无法发运交货,导致出口企业增加仓储等支出,又影响销售回款。 第二,海运准班率下行,影响国际供应链稳定,不利外贸企业扩大海外业务。 第三,集装箱运价飙升,对我国出口企业虽有冲击,但核心问题在运力而非价格本身。 据测算,上半年由我国出口企业支付的集装箱运费约相当于工业出口交货值的2%,虽然远高于正常的千分之三,但并非不可接受。 2、前阶段集装箱运输的背后,集装箱供需失衡是最大“痛点”。 货物、船、箱三者之间原有的均衡被疫情打破。 第一,受到防疫措施、人力不足、工作效率下降等因素影响,去年旧箱回流明显受阻,导致国内集装箱出现明显缺口。 第二,去年8月以后,由于旧集装箱耗尽、可调配的运力用尽,集装箱紧缺愈演愈烈,运价飞速上涨,一度达到2019年12月运价的两倍。 第三,今年以来我国集装箱产能放量,二季度空箱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但4月之后运价进一步上涨。 箱体或已不再是航运市场的最大瓶颈。 3、船运周期长、新船交付晚、现有运力挖潜空间见顶是下一阶段集装箱航运的三个阻碍。 空箱缺口基本缓解,集装箱船成为短板。 船运周期的延长成为了航运业的主要矛盾,船期延误导致每月可投放的集装箱舱位减少15%以上。 第一,船运周期延长的主因是海外运输仓储作业能力下降,需投资扩建基础设施,但短期内难以完成。 第二,新船制造周期需2至3年,“远水不解近渴”。 第三,现有船舶运力挖潜空间接近极限,全球运营中的集装箱船基本上已全部投入海运,进一步提升可能性不大。 4、航运市场走向及对出口的影响展望:今年底至明年初,运力边际缓解,运价高位波动,对出口有利,但订单和海外需求回落导致我国出口从高位回归常态的趋势不变。 第一,运力紧张或边际缓解。 随着各国积极缓解港口拥堵,船舶周转效率回升,或可缓解全球性的集装箱运力紧张。 第二,集装箱运价预计高位波动。 由于实际运力仍然不足,集装箱运价或维持高位。 而当前较低的长协运费逐渐靠近即期运费,或推动总体运费上行。 第三,我国后续出口大概率从高位回归常态,但有一个过程,不会突然下滑,同时还需考虑海外政策调整、外需结构变化等因素。 5、影响:外贸中小企业利润承压、航运产业上下游分化、高附加值产业受益、海外通胀加剧从企业看,在极端情况下,中小企业出口运费负担超过货值的10%,已高于营业收入利润率。 当然,这种极端情况并不是出口企业普遍现象。 从上下游看,航运产业链中造船、造箱、航运、港口未来态势分化。 造船业、航运业的未来盈利较有保障,而集装箱制造行业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港口业防疫支出增加、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始终存在,经营风险相对较高。 从行业看,运价上升或有利于高附加值出口行业扩大规模和比重,优化出口结构。 从不同经济体看,海外终端商品价格涨幅或进一步推升通胀。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出口需求超预期变化、政策调整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