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证券-固收点评报告:再论票据市场“零利率”,回归本源-211224

《国金证券-固收点评报告:再论票据市场“零利率”,回归本源-211224(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金证券-固收点评报告:再论票据市场“零利率”,回归本源-211224(6页).pdf(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基本观点我们在12月8日的报告“两个一致预期致票据利率再创新低”中,就提醒过12月票据市场的反常现象:1、从月初开始跨月短端票据利率就被买到零利率附近;2、银行在不计成本的买票据,1M品种买完,就开始递延买2M、3M品种。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目前票据“零利率”的现象蔓延到了6M期限。 这种“惨烈”的局面在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历史中是“空前”的,也引发了市场热议。 票据与信贷,一体两面,此消彼长。 我们一直习惯用票据市场表现去分析信贷形势,由于存在合意贷款规模的要求,银行信贷放的多,就必然要通过票据转贴现腾挪表内的信贷额度(相当于将额度卖出),反之,信贷投放不足,就要通过购买票据的方式填充表内信贷额度。 从历史经验来看,用票据表现来折射信贷强弱的逻辑链条是非常有效的。 1月末,跨月票据品种利率曲线完全倒挂折射出的是天量信贷;7月末,跨越票据品种首现零利率,7天估值0.08%,实际成交0.01%,折射的是信贷疲弱。 再回过头来看12月更加极端的票据市场表现,表明当月信贷投放极弱。 近期市场逆向思维的观点既不符合银行对信贷-票据的调控逻辑,更不符合历史实际。 有观点认为央行召开了信贷形势分析会,导致商业银行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因为力度太猛,所以对票据市场形成了冲击。 但我们前文已经强调,信贷和票据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历史上从来没有信贷投放过猛,导致票据利率大幅下行的情况。 这既不符合银行对信贷-票据的调控逻辑,更不符合历史实际。 此外,这种观点还有混淆因果、倒果为因之嫌。 从时间线来看,票据市场在月初就形成了12月信贷不足的一致预期,而央行降准在此之后,且降准后票据利率无明显改善,这才有央行于16日再度召开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以及LPR时隔20个月再度调降利率的事件发生。 而从降息后的市场来看,票据利率并无明显改善,6M逼近零利率就发生在12月23日上午。 回归本源:信贷形势表现较差与信贷供需疲弱有关。 信贷形势表现如此之差,最本质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下行,内需疲弱,企业信贷需求差。 而银行出于稳健经营和防范风险的考虑,贷款意愿也有限。 要想缓解信贷不足的问题,需要保持供需“两条腿”走路。 12月的降准和LPR利率调降虽然起到刺激供需双方意愿的作用,但程度可能还不够。 降准对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的作用有限,而LPR利率调降又进一步压缩了银行信贷利差,导致银行的信贷投放意愿很难有本质提振。 对企业需求而言,5bp利率的调整相比历史上动辄几十bp的降息幅度而言,明显有些不足,信号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作用或同样有限。 因此我们对1月的信贷投放规模和结构持谨慎态度,环比将大幅提振,但同比难创新高。 最后,我们在前期报告中反复强调,在房地产政策收紧、基建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宽信用”可能是个伪命题,但“稳信贷”却是可以通过政策刺激进行争取的。 因此,应该正视当前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货币政策不仅应该通过“量、价”两条腿走路,而且在“价”的调整上也应该兼顾到供、需两方面意愿的平衡。 我们认为LPR利率的调降只是降息路径的开启,MLFOMO的政策利率调降不会缺席。 风险提示:明年信贷投放超预期;政策调控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