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银行业3月13日央行宣布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点评:为何选择股份制银行定向降准?-200314

《光大证券-银行业3月13日央行宣布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点评:为何选择股份制银行定向降准?-200314(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银行业3月13日央行宣布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点评:为何选择股份制银行定向降准?-200314(6页).pdf(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
3月13日,央行官网公告称,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在此之外,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以上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
点评:
1、哪些银行符合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的条件?
目前,我国已建立“三档两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框架,即央行根据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程度、机构性质和服务定位等,将存款准备金率设为三个基准档,而“两优”是指在三个基准档的基础上实行两项优惠政策。在“三档两优”框架下,央行保留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和“比例考核”政策两项优惠。(具体框架体系详见表1)
根据本次降准政策安排,此次对得到0.5个百分点准备金率优惠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2019年央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中,符合第一档(2019年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在基准档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的股份制银行,可以享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降1个百分点的政策优惠。经过此次调整,所有达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一档和二档的股份制银行均享受1.5个百分点的优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均为9%。(具体测算情况详见表2)
我们通过对上市银行财务报表的分析,大致测算出本次考核后,具体哪些银行实现进档,哪些股份制银行额外定向降准1%。在测算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三个问题:
(1)主要上市银行最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情况。我们根据上市银行2017年-2019年以来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变化,以及央行在这段时期内主动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幅度,可测算出主要上市银行所属的档次。经测算,主要上市银行中,有近60%的上市银行已达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第二档。
(2)明确上市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与增量。根据央行口径,普惠金融贷款包括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消费贷款以及助学贷款等。但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多为普惠型小微贷款,这与央行普惠考核口径的略有区别,我们近似采用这一数据进行测算。
(3)数据测算可能存在一定误差。由于上市银行2019年年报尚未披露,普惠性小微贷款数据源自2019年半年报,一般存款余额数据源自2019年三季报。因此,我们测算的各家银行在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中所处的档位是基于半年报和三季报数据得出,不排除有部分银行下半年普惠金融贷款增长提速或者放缓而导致测算误差。
经测算,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仍处于一档的上市银行中,有7家在2020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中将实现进档,经过此轮调整,主要上市银行中将有约90%的银行达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二档,享受1.5%的法准率降幅优惠。
(2)本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及针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银行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将释放准备金规模约5949亿元,这与央行公布的5500亿元较为接近。
(3)本次符合额外降准1%的股份制银行为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均为一档),合计释放准备金规模为850亿元,由于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并未披露普惠金融贷款数据,在测算中未能涵盖,这6家银行一般存款合计规模约为7万亿元,若全部为一档,则释放准备金规模为700亿元,股份制银行合计规模为1550亿元,与央行披露的1500亿元基本匹配。
2、为何选择对股份制银行额外定向降准?
一直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资源倾斜具有较强的行业导向和主体导向性,即较为倾向于对加大普惠金融贷款投放的金融机构以及中小银行设定优惠的准备金率政策。我们认为,本次额外加大对股份制银行降准力度,可能基于三方面政策考量:
一是股份制银行2月信贷投放较为疲软,部分银行出现缩表迹象。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9057亿元,较去年同期小幅多增,但信贷投放主体差异较大。一方面,在政策驱动下,2月份大型银行在基建配套融资、抗疫相关行业以及支持中小企业方面“头雁”效应充分显现,成为信贷投放的主力军,政策性银行在基建开发、农副产品以及外贸领域的信贷投放同样稳定,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转贷款安排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但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受制于行业准入门槛、负债成本偏高以及疫情影响复工等因素影响,投放明显不及大行。主要股份制银行2月对公贷款增长尚可,但主要投向基建和抗疫相关领域,而受零售贷款大幅下挫影响,央行口径信贷全月实现负增长,且部分银行已出现缩表迹象,尤以零售业务为甚。因此,本次针对股份制银行的额外定向降准,并要求将降准资金用于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旨在激活股份制银行信贷投放。
二是年初以来股份制银行负债成本逐步攀升。尽管年初以来流动性比较宽松,资金利率中枢已较去年出现明显下降,但利率双轨制的运行以及资金市场与存款市场的割裂,使得股份制银行存款成本并未随资金利率的下降而改善。股份制银行负债结构中,主动负债占比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对公存款综合成本率较年初提升较明显。这反映出,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经济活动的放缓以及股份制银行信贷投放节奏的下降,使得核心存款增长乏力,股份制银行主要依靠高成本主动负债推动存款增长。因此,本次针对股份制银行的额外定向降准,也有改善股份制银行负债成本,进而起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作用。
三是股份制银行高资金成本造成NIM下行压力较大,进一步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存在困难。从目前的情况下看,在疫情期间,国家明显加大了对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政策驱动,目的在于引导金融机构降低信贷投放利率,让利于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年初过后,部分去年8月后新发放的贷款面临重定价,在LPR不断下调的情况下,贷款收益率面临下行压力。股份制银行高资金成本造成NIM下行压力较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较去年同期均有所放缓。因此,本次针对股份制银行的额外定向降准,也有助于改善股份制银行的盈利水平。而对于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性而言,由于疫情期间资产投放节奏较慢以及银行间市场资金淤积,股份制银行备付金规模普遍不低,LCR较去年年末显著提高,NSFR管理压力也相对有限,因此我们认为,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并非此次定向降准的主要考量。
3、3月MLF和LPR价格或将有望再度迎来下调
我们在前期报告中多次强调:疫情期间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在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定向调控和降成本力度。本次推出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正是题中之义。综合目前国内外市场形势来看,我们倾向性认为,3月MLF和LPR价格将有可能再度迎来下调。
从国际局势看,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已现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美股一周内两次熔断,全球主要央行中有超过10个国家股指也出现熔断,黄金价格、原油价格出现大幅下挫。在此形势下,资产泡沫及各种隐形杠杆问题开始逐步暴露,对冲基金、相对价值基金等产品估值面临极大的下调压力,ETF等基金赎回导致美元流动性快速收紧,页岩油企业、航空运输等为代表的高收益债市场信用利差快速攀升。面对这一形势,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短期内将FFR降至0,全球经济体已迎来新一轮宽松潮。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次生风险尚难评估,但国际市场已经出现流动性收缩迹象,可能部分传导至国内市场。
从国内形势看,近期央行发布《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整改靠档计息的创新存款,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机制范围,并将执行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纳入MPA考核,反映出监管层引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决心非常坚定。对于本次降准,我们认为央行本次总体比较克制,主基调仍是支持普惠小微信贷业务发展,5500亿元的准备金释放规模也基本在市场预期之内,对股份制银行的额外降准并非大水漫灌,有助于维持疫情期间市场流动性的宽松。不过,从目前情况看,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依然有所淤积,隔夜资金利率经过小幅上行后再度回撤到2%下方,资金利率走势仍低于利率走廊。因此,本次降准可能部分打击进一步流动性大幅放松的预期。
基于此,我们判断:
(1)下周适逢经济数据发布、LPR报价,叠加适逢3月例行缴税,央行可能会小幅投放MLF,并同步下调价格5BP,对应1Y-LPR下调5BP,5Y-LPR预计保持不变。
(2)银行体系显著受制于核心负债成本压力,对于LPR持续压降存在难度,未来推动LPR下行的重点工作仍然是降低银行一般性负债成本。
(3)当前阶段,重点工作在于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稳信贷”机制安排优于资金市场“流动性放水”。在资金市场与存款市场利率割裂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价格信号传导面临较大阻滞,单纯“放水”甚至会带来资金市场融资和主动性一般负债的套利盘(如当前部分企业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工具并投资于银行结构性存款方式进行套利),进而造成资金空转。
4、风险提示
疫情持续时间过长对经济冲击加大,银行业资产质量再度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