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钢铁行业周报:库存降速拐点临近-200425

《中泰证券-钢铁行业周报:库存降速拐点临近-200425(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钢铁行业周报:库存降速拐点临近-200425(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投资要点
投资策略:黑色金属价格季节性不强,产业链主观增补库存经常造成钢价“淡季不淡、旺季不旺”。今年也有类似情形,三月基建地产投资疲弱,水泥价格弱于季节性表现,但黑色产业链主动囤积造成商品价格较为坚挺,相反四月出货好转,价格却弹性不足。三月基建投资数据低于市场预期,按正常情况基建今年温和复苏,同时受到疫情冲击不大,在投资端理应一枝独秀,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超越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我们推测可能与当月建筑企业员工到位不足有关。由于三月基建欠量较大,四五月就存在赶工情况。阶段性高强度基建施工对冲了二季度地产开工偏弱的局面。4月钢铁需求处于全年最好的阶段,本月社库周均去库量为104万吨,是历史峰值。从历史经验来看,5月开始去库速度将会明显回落,2018、2019年5月社库周去化量分别环比4月少28万吨、48万吨,如按照中位数38万吨估算今年的环比减量,则5月周均去库量可能下降至66万吨,在目前2000万吨的库存水平下,这个库存降速可能会导致贸易商合意库存水平的下降。因为2000万吨的库存高于过去两年3月初的当年库存峰值,而66万吨的周去库量显著低于过去两年的周去库峰值(18、19年峰值分别为95万吨、82万吨)。当前贸易商对高库存的容忍度高,是因为在下游赶工叠加旺季的环境下,出货量旺盛,去库速度快,而当去库速度显著下降时,库存压力就会体现。中期来看我们对钢铁需求预期谨慎,政策面对传统基建支持力度较为温和,而地产可能将逐步进入向下均值回归的过程,钢铁供应端随着产能置换项目的投放压力也将逐步增大,钢铁股的机会可能仅存在于基本面中期下行趋势中的阶段性反弹。交易性机会可以关注行业内部分成本领先的建材类企业如方大特钢、三钢闽光、南钢股份等,除此之外技术领先的材料类标的久立特材、中信特钢等也可关注。
一周市场回顾:本周上证综合指数下跌1.06%,申万钢铁板块下跌2.10%。本周螺纹钢主力合约以3343元/吨收盘,周环比降38元/吨,幅度1.12%,热轧卷板主力合约以3187元/吨收盘,周环比降48元/吨,幅度1.48%;铁矿石主力合约以607元/吨收盘,周环比降5元/吨,幅度0.82%。
成交有所回落:本周全国建筑钢材成交量周平均值为22.38万吨,环比降0.65万吨;五大品种社会库存2011.64万吨,环比降114.49万吨。周内库存继续快速去化符合季节性特征,但需求持续释放并未能带动钢价上涨,成交仍集中于低价资源,后期主要关注需求能否超预期修复。
电炉持续复产:本周Mysteel全国和唐山钢厂高炉开工率分别为68.65%和73.19%,环比均持平;本周Mysteel全国和唐山钢厂高炉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3.74%和76.80%,环比增0.21PCT和0.48PCT。本周53家独立电弧炉开工率59.80%,环比增2.38PCT;产能利用率62.57%,环比增5.62PCT。虽然当前钢厂利润处于窄幅波动中,但除冷轧亏损外,整体盈利水平尚可,钢厂较难主动减产,而前期环保限产仍未有明确落地行为,钢产量仍有进一步增加可能。
钢价表现弱势:Myspic综合钢价指数周环比降0.19%,其中长材降0.18%,板材降0.21%。上海螺纹钢3470元/吨,较上周降20元,幅度0.57%;上海热轧卷板3300元,较上周降40元,幅度1.20%。当前产业链对钢市后期仍持谨慎态度,一方面表现为钢价上涨成交回落,另一方面表现为钢厂生产按需采购,原料库存并未抬升。除非下游需求出现持续超预期释放态势,否则钢价或持续震荡态势。
矿价小幅下跌:本周Platts62%83.9美元/吨,较上周降1.55美元/吨,高低品价差企稳。上周澳洲巴西发货量2327.5万吨,环比增346.9万吨,到港量946万吨,环比降210万吨。最新钢厂进口矿库存天数24天,较上次持平。天津准一1800元/吨,环比持平;废钢2150元/吨,环比升80元/吨。近期高炉产能利用率持续攀升中,铁矿石需求端稳中小增,但钢厂仍以按需采购为主;供给方面,海外发运量有所回升,但到港量持续减少,短期矿价或仍保持窄幅震荡。
盈利全面收窄:本周主流钢种盈利小幅收窄,根据我们模拟的钢材数据,周内铁矿石价格下跌对冲废钢价格反弹,成本端保持稳定,而成材周度均价环比小幅下滑,行业吨钢盈利全面收窄,其中热轧卷板(3mm)毛利降15元/吨,毛利率降至3.80%;冷轧板(1.0mm)毛利降15元/吨,毛利率降至-8.26%;螺纹钢(20mm)毛利降29元/吨,毛利率降至13.06%;中厚板(20mm)毛利降4元/吨,毛利率降至5.78%。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大幅下滑导致需求承压;供给端压力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