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研究-委外资管系列报告之一:委外再来?-200511

《兴业研究-委外资管系列报告之一:委外再来?-200511(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业研究-委外资管系列报告之一:委外再来?-200511(17页).pdf(1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摘要
"委外"是目前机构资管业务的主要形式,对商业银行而言,这实现了“资产脱媒”。(1)狭义的“委外”特指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资金方的委托业务,其中受托方以券商资管、基金公司与基金子公司专户为主。(2)"委外"与流动性/信用周期、监管环境高度相关。2014-2016年,伴随着部分银行资产端由信贷转向投资,“委外”显著扩张,这导致机构在过去负债脱媒(定期存款流失)下又出现了资产脱媒,即资产脱离了机构自身业务经营区域和授信能力控制,广义基金规模显著扩张,2017年后随着金融去杠杆,“委外”规模收缩显著,其中表外收缩近一半。(3)基于附录假设测算,2016年是机构委外高峰,之后占比下降;目前估计银行表内委外规模约7.0-9.5万亿元,表外委外规模约1.7万亿元,加总占非银资管主动管理总规模约52%,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是委外资金方的主体。
伴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和同业业务扩张,"委外"体现了五重职能。(1)资产选择:非银机构有更强的资产筛选能力,加杠杆的便利性,突破本行统一的授信要求;(2)资产交易:利用同业信用加持提升资产和产品的流动性;(3)信用把控:更强的信用甄别能力,规避信用风险;(4)估值便利:借助摊余成本法估值可以减少利率波动冲击:(5)税收节约:公募基金债券买卖价差不收取增值税。
除了委外,目前缺乏更有效的替代模式。部分非银机构强调了“投行联动”和“投顾参与”模式对委外业务的替代。目前看,两者均有软肋:(1)投行:利益可能不一致。考虑到中收KPI导向下,银行投行部门和投资部门目标会不同,这甚至会导致投资部门不如直接从市场上拿资产(即表现为债券发行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2)投顾:资金可能没粘性。作为咨询类服务,投顾与有天然资金沉淀的“委外”有本质不同,评价难度更大,软约束更多,海外资管机构经验表明脱离资金积累的投顾服务(收入占比5%以内)难成独立的业务模式。
委外再来,迭代革新。新冠疫情之后,机构的“存量资产慌”体现在存量资产质量恶化,“增量资产慌”表现为流动性宽松下,增量的高收益/低风险资产缺失。解决相关问题将成为委外下一阶段扩张的核心驱动力。委外后浪再来,但新一轮业务的需求在哪里,具体业务形式将是什么样的?下篇会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