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研报附件
华泰证券-债券策略周报:财政赤字货币化讨论的市场内涵-200517.pdf
大小:1418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华泰证券-债券策略周报:财政赤字货币化讨论的市场内涵-200517

华泰证券-债券策略周报:财政赤字货币化讨论的市场内涵-200517
文本预览:

《华泰证券-债券策略周报:财政赤字货币化讨论的市场内涵-200517(2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债券策略周报:财政赤字货币化讨论的市场内涵-200517(25页).pdf(2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近日“财政赤字货币化”成热门话题,疫情冲击到了新阶段,“六保”之下财政成为政策的主角,我们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需倍加谨慎,但政策协调加强有必要。上周长端利率到达2.7~2.8%支撑位,符合我们的预期。目前经济仍处于弱修复,叠加贸易摩擦重燃担忧,预计本周可能存在小幅下行机会。大周期上,债市最友好阶段过去,但还不坏,预计继续底部徘徊。操作上,5年期利率债+中短信用债+适度杠杆(小幅下降)组合可能更为稳妥,长端交易为主。30年国债在3.5%的位置上具备配置价值,保险机构可以关注配置机会。
  疫情冲击的性质和阶段决定了政策着力点
  疫情作为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周期,主要表现在:全球供给、需求两端同时遭遇冲击;疫情引发经济与金融冲击的相互叠加;疫情持续的时间和蔓延的程度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疫情进一步加剧全球政治问题的暴露和逆全球化隐忧。疫情初期货币政策是重点,以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目前国内疫情进入到常态化防控阶段,谨防企业复产之后“无产”可复,而外需冲击正在到来,此时保居民就业、保民生是政策的首要目标,同时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外贸企业熬过寒冬。在这种情况下,政策的着力点和工具也应该相应调整。
  财政政策应加大力度,关键在于融资渠道、资金运用和退出机制等
  货币政策“勇于担当”能救急,但继续大幅宽松的空间受限,边际作用有所弱化,而副作用也已经开始显现。而财政政策能“救穷”,更能发挥定向纾困、撬动需求等功能。同时这一次与次贷危机不同,核心是企业和居民等救助,主角应该是财政而非货币。因此,此时财政政策需要站上台前,财政扩张已经形成市场的共识,但是争议在于财政扩张的融资渠道、资金运用和退出机制等,其中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也源于此。
  财政赤字货币化与MMT及海外实践
  MMT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论基础,其一直未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认可,但欧美日货币政策看似已经在按照MMT理念执行。MMT看起来更像是经济“乌托邦”理论,其潜在危害包括财政纪律、滞胀风险、货币政策独立性等。央行与财政是两大政策手段,共同依附于国家信用,之所以相互分离有其历史和学理渊源。央行购买国债本身并非禁区,在货币银行学中较为常见,但财政赤字货币化在方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现行《中国人民银行法》并不支持中国实行财政货币化,看似“多此一举”,实际上是对市场化的维护。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海外实践中,吸收损失的责任仍在财政。
  财政赤字货币化需倍加谨慎,但协调加强无悬念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危害明显,实践中应倍加谨慎,同时目前中国进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性还不紧迫。但是财政和货币作为政策之手,各司其职的同时,在疫情冲击下协调性有必要加强。首先,两会召开在即,特别国债被赋予“抗疫”称号,其发行离不开央行的直接支持;其次,利率债供给高峰已至,货币政策也需要给予配合;最后,关注创新型工具的推出,但财政应吸收可能的潜在损失。对于市场而言,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强化了两大预期:第一,政策的重心转向财政政策唱主角,货币政策“搭台”;第二,货币政策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轻易退出宽松周期。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摩擦超预期,居民就业、中小企业风险超预期。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