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2020年11月宏观杠杆率点评:金融周期下行对大类资产的影响-201210

《中信证券-2020年11月宏观杠杆率点评:金融周期下行对大类资产的影响-201210(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2020年11月宏观杠杆率点评:金融周期下行对大类资产的影响-201210(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11月社科院口径宏观杠杆率约为270.2%,环比及同比均较前值抬升,但对于本轮债务(金融)周期见顶市场已基本形成共识。 从对经济周期及大类资产的影响来看,建议2021年上半年优先配置股票、商品、房地产以及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新兴市场货币等风险资产,下半年逐渐转向债券和美元等避险资产。 ▍11月宏观杠杆率延续扩张,但以同比增加衡量的债务周期顶部基本得到确认。 11月社科院口径宏观杠杆率约为270.2%,环比扩张0.4个百分点,同比扩张25.1个百分点,较前值24.8进一步增加,显示债务周期仍处于扩张阶段。 但参考“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的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数据预测,则2021年全年杠杆率预计基本持平于2020年底,以杠杆率同比增加衡量的债务周期进入下行阶段,也即经济进入“紧信用”阶段,目前对于这一点市场已有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债务周期与M1增速的波动较为一致,而本次社融增速回落、M1增速延续扩张也较为符合这一历史经验。 ▍从分部门的角度看,11月杠杆率扩张幅度的排序为居民>政府>非金融企业。 11月居民/政府/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环比扩张0.42/0.15/-0.18个百分点,也即11月宏观杠杆率的扩张几乎全部来自居民杠杆的扩张,而非金融企业则产生负向的拉动作用。 从杠杆率的结构来看,历史上宏观杠杆率的波动主要反映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的波动(因为其债务规模最大),因此企业部门杠杆率可能率先承压,而居民部门杠杆率与房地产周期较为相关,地产周期又与通胀周期较为一致,波动通常滞后于债务周期,因此居民杠杆率的扩张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政府杠杆率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政府债券融资的行为,明年发行量预计也将较今年收敛。 ▍那么债务周期(金融周期)进入下行阶段对资产价格有何影响?首先对股票资产来说估值可能承压。 从历史经验来看,股票市场的中期波动主要跟随宏观流动性,历史上与M1的波动较为一致(2015年前后除外)。 本轮股票牛市始于2019年初,也是本轮债务周期扩张阶段的起点。 宏观流动性宽松阶段,股票市场贴现率下降,分母端收缩驱动市场上涨。 预计2021年会进入本轮债务周期的下行阶段,分母端开始承受压力,2021年上半年分子端盈利仍在扩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估值收缩的影响,而下半年进入盈利、估值双双承压的阶段,需对市场保持谨慎。 ▍从股票市场风格来看,会进一步强化顺周期和低估值补涨的逻辑。 在宏观流动性宽松驱动的市场行情中,估值扩张是股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成长板块占优。 2021年上半年市场驱动因素从估值过渡至盈利,估值驱动的成长板块让位于盈利弹性高的周期板块。 结合《大类资产配置快报20201127——顺周期能强势多久?》中的判断,我们保守估计顺周期行情能持续至2021Q1末,在该时点之前建议优先配置能化、有色、可选消费以及低估值银行等板块,该时点之后可能需逐步向防守板块转移。 ▍对债券市场来说,利率上行斜率可能会放缓,波动加剧,但顶部拐点可能仍未来到。 从历史经验来看,长端利率的波动主要跟随通胀/库存周期,而债务周期通常领先其2~4个季度,根据我们对明年PPI的预测,本轮通胀周期预计于2021年年中附近见顶回落,则长度利率的顶部可能也会出现在其附近,因此我们认为本轮利率中期上行尚未结束。 而债务周期进入下行阶段,意味经济进入“紧信用”,后续经济增长的压力可能逐步加大,而“紧信用”存在加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进而倒逼货币政策宽松,因此利率的波动可能加剧,建议关注交易性机会。 ▍对信用债市场而言,“紧信用”意味着信用利差存在走阔的压力,建议缩短久期,优先配置高等级信用债。 信用利差的波动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第一是基准利率,第二是金融周期,我们首先认为当前基准利率的上行尚未结束,又认为经济将进入“紧信用”阶段,因此信用利差可能正处在走阔阶段的早期,待基准利率见顶回落以后,信用利差走阔的压力才会逐步得到缓解,而进入下一轮“宽信用”阶段的时点可能更为滞后。 因此信用债配置上我们建议缩短久期,优先配置高等级信用债,通过精准择券把握超额收益。 ▍对商品市场而言,当前仍处于本轮商品牛市的中场,而“紧信用”将对远期商品价格的下行提供前瞻意义。 通胀周期的实质即为大宗商品价格,本轮通胀周期的起点出现在2020年5月,也基本是本轮商品牛市的起点,而结合债务周期对通胀周期的领先关系,我们预测本轮通胀周期的顶部在2021年年中附近,预计本轮商品牛市也将持续至该时间附近。 商品牛市的下半场,市场可能由普涨走向分化,核心逻辑在于市场驱动因素从流动性宽松走向需求复苏,我们建议优先配置外需驱动的品种,如能化和有色以及今冬拉尼娜现象催化下的农产品。 ▍对外汇市场而言,2021年上半年人民币可能偏强,下半年美元可能走强。 从历史经验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长端利率的波动具有相关性,利率上行期通常对应于人民币升值。 究其原因在于作为新兴市场货币的人民币具有风险资产的属性,在经济向好(通胀周期上行)的阶段通常偏强运行,而美元承压。 考虑到我们对2021年通胀周期以及长端利率的判断均为先上后下,因此上半年人民币可能偏强,下半年作为避险资产的美元可能重新走强。 ▍对房地产市场而言,2021年地产周期可能也存在先上后下的压力,但“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或将平抑本轮周期的波动。 预计上半年伴随经济的恢复,企业盈利和居民收入逐步改善,居民购房的动力也将有所增强;下半年“紧信用”的滞后影响逐步显现,盈利和收入也将再次承压,地产周期也将开启下行阶段。 从历史经验来看,房地产周期与通胀周期的波动高度一致,因此2021年房地产价格同比可能也存在先上后下的压力。 但是在本轮周期中,地产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及精细程度均超过以往,政策层面对“房住不炒”的强调贯穿始终,预计本轮地产周期的波动幅度也将受到抑制。 ▍总结上述内容,我们维持在《2021年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拐点之年,先股后债》(2020/11/13)中的判断,其中逻辑也正在逐步展开。 2021年对应的经济阶段将是金融周期(债务周期)全年向下,实体经济周期(通胀周期)于年中前后见顶回落,因此配置策略上建议上半年优先配置股票、商品、房地产以及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新兴市场货币等风险资产,下半年逐渐转向债券和美元等避险资产。 ▍风险因素:海外疫情进展具有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冲突可能超预期加剧;信用扩张的持续时间可能超预期;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可能超预期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