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研究-2020年违约案例回顾(国企篇):打破信仰,回归基本面-201231

《兴业研究-2020年违约案例回顾(国企篇):打破信仰,回归基本面-201231(2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业研究-2020年违约案例回顾(国企篇):打破信仰,回归基本面-201231(20页).pdf(2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摘要2020年信用债市场新增实际性违约主体24个,各季度首次违约主体数量均较2019年同期均有所下降,但违约金额已为2019年全年的1.67倍,市场违约率维持上行。 回顾2020年新增违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1、国企违约远超市场预期。 民营企业仍是违约发生的重灾区,但发生违约的民企大多市场预期充分,对市场冲击较小。 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有企业违约步伐加快,超出市场预期,对市场形成很大冲击。 2、尾部房企信用风险暴露增加。 2020年以来,楼市政策上延续了“住房不炒”的方针,在融资和销售两方面频繁出台监管政策,政策持续边际收紧。 受疫情冲击、融资收紧影响,尾部房企的信用风险持续暴露。 未来降杠杆将成为主旋律,房企的现金流平衡更加依赖加快项目周转以回笼销售资金,核心落于房企自身的土储质量和运营能力。 3、国企公司治理问题逐步显现。 2020年下半年,国企信用风险抬头,市场大多将焦点集中在逃费债务、优质资产转移等问题上。 但在违约国企案例中,经营不善、债务违约的背后,往往是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 由于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市场化约束-激励机制的缺失,国有企业内部治理问题、“跑冒滴漏”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国企经营效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为债务风险问题埋下隐患。 过去在国企信仰加持之下,市场在评估国企信用风险时,给予外部支持过高的权重,往往忽略国有企业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形成对国企经营行为的市场化约束,也是国企债务风险积累的原因。 打破信仰,回归企业基本面,不仅仅是投资机构防范信用风险的需要,也是重建市场秩序、提高国企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最后,本文对2020年违约的国企案例进行了回顾,下一篇将对民企违约案例进行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