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从“开正门”情况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10104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从“开正门”情况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10104(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从“开正门”情况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10104(17页).pdf(1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自43号文之后,地方政府债务沿“开正门,堵偏门”的方向发展,地方政府资金来源越来越依赖于“开正门”。 所谓的开正门,即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的权力,以公开透明的形式举债。 而堵偏门,则是严格限制和控制各种隐形债务,并逐步将部分隐形债务转化为显性债务。 目前,地方政府债占地方政府债和城投有息债务存量的两成左右,地方政府债增量占两者增量的三成左右。 不仅地方政府资金来源越来越依赖于政府债,同时政府债也成为直接或间接补充地方政府财力,化解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重要来源,因而政府债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核心变量。 全国地方债限额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地方债的限额包含针对新增规模的限制和存量余额的限制。 1)地方政府债包括一般债和专项债,而从资金用途又可以分为新增债、置换债和再融资债,其中置换债已经基本完成历史使命。 2)新增一般债规模由狭义赤字、结转结余和调入资金确定。 新增专项债规模由政府性基金赤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基金决定。 3)地方债余额限额由上一年余额限额与当年新增债务限额确定。 4)留存余额调用上,地方债余额往往达不到地方债限额,对应的留存余额可以调入下一年度。 5)2020年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资金用途从“偿还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拓展为“偿还政府存量债务”,再融资债券不能让地方债总规模突破限额,但当年再融资债券可以超过到期债券额。 到目前为止,接续比(再融资规模/到期规模)并未突破100%上限。 各省地方债额度分配采用“正向激励”的原则。 各省新增地方债限额由财政部评估之后层层下达,虽然具体分配公式较为复杂。 但经我们测算,省级综合财力是最主要的决定指标,大概能够解释73%左右的新增地方债规模。 这显示财政在分配各地政府债务增量时主要考虑了各地的偿还能力。 除此之外,重大项目占比、债务风险状况也是考虑的因素。 一般债务风险高则可能得到较低的新增债务限额。 未来开正门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风险也将显著提升。 2020年地方政府显性债务率达97.2%,接近国际风险警戒下线;2020年地方政府显性负债率为25.3%,低于国际通用的60%风险警戒线;2017-2020年地方债增速、GDP增速、综合财力增速进行简单线性外推,预计2023年显性债务率首次突破120%的上限,随后到2030年显性负债率首次突破国际通用警戒线(60%)。 各省显性债务风险如何?2020年地方债务余额占全年地方债限额的88.4%,尚余3.36万亿往年留存余额,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财力较为充足省份。 我们按照债务率、负债率、地方债余额/地方债限额三个指标可以将31个省份简单分为五档:地方债压力最大省份表现为高债务率、高负债、低地方债留存余额,包含贵州、新疆、内蒙古;负债率、债务率双高省份,包括青海、吉林、甘肃、辽宁、宁夏;高负债率、低留存余额省份,主要为天津;债务率、负债率较低,但留存余额不足省份,包括湖北、湖南、黑龙江、山东、重庆、山西。 按照到期债务再融资比例来看,当下偿债财力明显不足省份为为天津(138.1%)、宁夏(135.6%)、山西(127.4%)、贵州(110.3%)、山东(105.5%)、河北(100.7%),此外黑龙江、辽宁、吉林、安徽、内蒙古、重庆、甘肃的再融资比例也高达95%-100%。 可以明显看到,财力越弱的地区,对地方政府债依赖度越高,而财力较强地区,地方政府债能够使用的空间更大。 风险提示:测算结果误差、增速估计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