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宏观经济专题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出口能否“乘胜逐北”?-210111

《中信证券-宏观经济专题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出口能否“乘胜逐北”?-210111(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宏观经济专题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出口能否“乘胜逐北”?-210111(15页).pdf(1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20年中国出口超预期增长,为国内经济回归常态做出显著贡献,也为全球抗击疫情和经济恢复做出巨大努力。 海内外疫情时间差和内地产业链优势是出口高增的主要因素。 从出口结构上来看,中国对大部分发达国家出口份额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替代,然而并未完全替代新兴市场国家出口。 除防疫物资和机电产品以外,耐用消费品出口份额也较高,与海外发达经济体需求强于生产有关。 今年外需恢复和供给替代是决定外贸形势的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随着海外政策和疫苗普及,海外经济将逐步回升,但中国供给替代仍将持续。 因此考虑到今年不同情形下的全球贸易增速和中国出口份额的回落程度,预计中国出口增速在5%-10%左右的可能性较大。 出口成为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抹亮色”。 自去年2月以来,中国出口增速持续回升,11月单月增长21%,创下2018年以来单月最高增速,考虑到疫情影响下,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有所下降,因此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也处于过去几年较高水平。 我们认为出口高增可以分解为国内外疫情时间差和产业链优势两个原因。 首先,中国疫情先进先出,4月之后工业供给迅速回升,而海外疫情持续发酵,发达国家居民消费需求强于供给,疫情时间差导致中国面临的外需环境相对友好。 其次,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链优势明显,在特殊因素影响下,可以承担起全球生产供应中心的角色。 出口亮眼背后的结构性特点:出口份额提升、替代发达国家和耐用消费品出口较好。 首先,截至去年3季度末,中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较2019年底提升1.3个百分点至14.5%,是近十多年以来的最高值。 其次,去年中国对大部分发达国家对出口份额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替代,然而并未完全替代EM国家的出口,这可能与部分EM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疫情确诊人数较少有关。 最后,除防疫物资和机电类产品以外,耐用消费品也成为去年中国出口高增的增量贡献。 外需恢复和供给替代是决定今年外贸形势的关键因素。 对于外需恢复而言,随着疫苗接种的逐步铺开,预计下半年海外经济将明显恢复。 货币+财政的刺激政策短期仍看不到转向,需求端大概率仍将强于供给端。 美国零售+批发+制造商的大部分耐用和非耐用消费品库存水平偏低,有利于中国货物出口稳定增长。 对于供给替代而言,我们计算了2015年―2019年中国重点出口产品的动态显示优势指数(Cr值),结果显示例如玩具、钢铁制品、塑料制品、部分化学用品等商品的相对比较优势持续增强,叠加上述行业为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至发达国家的份额变化较大的类别,因此我们认为即使海外供给在今年有所恢复,供给替代逻辑全面“反转”的可能性较低。 2021年出口依旧可期,结构不乏亮点。 预计2021年我国出口形势仍较为稳定,一是海外需求的上升将进一步增加我国消费品的出口,二是供给替代在大部分行业仍将持续出现。 预计防疫用品出口的下降将会被需求上升和供给替代的份额上升所对冲。 预计2021年中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或有小幅下降,根据不同假设下的全球货物贸易增长和中国出口份额下降程度,通过构建出口增速预测矩阵模型,预计今年出口增速在5%-10%的区间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