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证券-化工行业周观点:锂膜国产化进程加速,碳硅负极材料优势显著-211115

《万联证券-化工行业周观点:锂膜国产化进程加速,碳硅负极材料优势显著-211115(1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联证券-化工行业周观点:锂膜国产化进程加速,碳硅负极材料优势显著-211115(11页).pdf(1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市场回顾:上周新材料板块上涨3.51%,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0.95%,新材料板块领先大盘2.56个百分点。 个股方面,板块中97只个股中有87只上涨,跑赢大盘的有83只股票。 涨幅前五的分别是神工股份(29.51%)、康达新材(27.77%)、硅宝科技(26.53%)、安集科技(22.92%)、瑞联新材(22.82%);跌幅前五的分别是晨光新材(-10.18%)、深南电路(-2.80%)、长鸿高科(-2.37%)、万润股份(-2.19%)、中粮科技(-1.46%)。 行业热点:化工新材料:中材科技发布公告称,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投资约8.95亿元建设“年产3.2亿平方米锂电池专用湿法隔膜生产线项目”。 锂电池隔膜产业已经成为中材科技重点发力的主业,投资不断加码。 中材科技的锂电池隔膜产业通过内生孵化及外延式并购扩张方式做大做强。 内生的主体为中材锂膜,外延的主体为湖南中锂。 湖南中锂系中材科技并购而来,2019年,中材科技出资9.97亿元获取湖南中锂60%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 今年5月18日,中材科技曾公告,控股孙公司南京锂膜拟在南京投资建设“年产10.4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线”,项目总投资37.50亿元。 截至今年6月底,中材科技已经具备年产10亿平米基膜的生产能力。 中材科技原本主业为风电叶片,通过持续产业布局,目前已经形成风电叶片、玻璃纤维、锂电池隔膜三大主业齐头并进的产业运营格局。 今年前三季度,受三大主业驱动,中材科技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26.47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逾70%。 隔膜受制于国外核心专利、技术壁垒、先进生产装备的限制,过去隔膜不仅是我国锂电池产业发展难以承受之痛,也一度成为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前进的桎梏公司。 公司马不停蹄布局锂膜产业,力争成为国内综合竞争力第一的锂膜制造企业。 公司称,截至今年6月底,其在山东滕州、湖南常德、湖南宁乡以及内蒙呼和浩特布局了四个生产基地,覆盖了国内外主流锂电池客户市场,其拥有国际先进的湿法隔膜制造装备以及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 看好新能源材料未来需求增长,建议关注相关产业链龙头企业。 碳硅负极材料:继8月19日宣布与宁德时代战略合作拟共同开发提升电池性能新材料后,硅宝科技锂电池领域布局再落子。 11月11日,硅宝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告,计划总投资5.6亿元,在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设立全资子公司硅宝科技(眉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1万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4万吨/年专用粘合剂生产基地、锂电材料研发中心。 硅碳负极材料因其比容量大,能极大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是新一代负极材料的发展方向,硅宝科技看好该行业前景。 国外,特斯拉已将硅碳负极应用于Model3,在人造石墨中加入10%的硅,负极容量提升至550mAh/g,单体能量密度达300Wh/kg;日本GS汤浅公司的硅基负极已成功应用在三菱汽车上。 而国内硅碳负极产业化处于初期阶段,量产厂商目前仅有贝特瑞,其有3000吨/年的产能并主要供货给松下;石大胜华1000吨/年硅碳负极材料生产装置已通过竣工验收,后续将试生产;其余的诸如翔丰华、杉杉股份、璞泰来等均处于中试阶段,更多企业则是技术储备阶段。 锂电碳硅负极材料是目前性能最好的负极材料,是三元正极材料最佳配套负极材料。 相比于石墨负极材料而言,碳硅负极材料最大的优势在于比容量提升,我们看好行业未来发展。 风险因素: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核心材料国产替代化进程不及预期;限电限产影响超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