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证券-宏观经济周度观察:季末资产再平衡效应?-210328

《新时代证券-宏观经济周度观察:季末资产再平衡效应?-210328(1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证券-宏观经济周度观察:季末资产再平衡效应?-210328(10页).pdf(1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月末又逢季末,资产再平衡效应(portfoliorebalancing)强势来袭?多数投资模型运用的是整月或整季度数据,并在月末、季末对投资收益、资产结构作评估。 这就导致了市场传闻月末或季末投资者进行资产再平衡。 一季度美国股市大涨债市大跌,单看3月美国股市仍整体上涨债市大跌,资产再平衡的季末效应叠加月末效应,会将资金从股市引到债市?不能否认确实存在一些投资者会进行资产再平衡配置。 比如,挪威石油基金、日本政府养老基金、美国养老金计划。 但这是否足以引起资产价格波动呢?如果存在资产再平衡,那么季末五日的股指变化应该大概率和整个季度的股指变化相反。 我们设计了一个资产再平衡指标,资产再平衡指数=SP500季末五日变化率/SP500季度变化率,负值代表存在资产再平衡效应,正值代表不存在,指数越小代表资产再平衡效应越强。 整体来看,并不存在明确的资产再平衡效应。 次贷危机至2016年上半年资产再平衡效应不明显。 2016年之后资产再平衡效应增强,但也不是一直存在。 资产再平衡效应比较强的是2018年。 2020年下半年之后,资产再平衡效应又变弱。 此外,一些以资产再平衡为特征的基金也不是严格在月末、季末才进行再平衡,而是根据市场行情,随时调整权重。 因此,估计月末、季末再平衡资金的规模是无意义的,也是估不准的。 随时可触发的资产再平衡效应如何?实际上很多时候出现的股债跷跷板,就足以说明资产再平衡不是市场波动的主导因素。 退一步说,一个现象到另一个现象有很多传导机制,即使某个时间点出现股债双杀、股债双牛,也很难认定是资产再平衡的作用。 对此,我们借用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 采用基金层次数据,研究美国、欧洲、日本量化宽松的论文普遍认为,不存在跨股债类别再平衡,但是债券之间存在再平衡。 量化宽松时,美联储从基金手中购债,降低了基金的久期及风险,基金为了匹配原来的久期及风险,会增加持有长久期及风险高一些的信用债券,而不是购买股票。 甚至很多基金只是重新买回被美联储购入的债券,比如长期国债。 量化宽松对股价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信号效应、估值效应,而非资产再平衡效应。 本轮经济周期受疫情节奏支配。 随着疫苗接种的扩大,加上财政刺激的落地,美国经济修复加快。 受财政刺激以及经济主体动物性过度乐观精神的影响,长端利率以及短期自然利率都会出现超调,待财政刺激消退,它们又会回归长期趋势。 政策利率变化需要考虑到财政刺激消退后的长期趋势。 不过,何时缩减量化宽松规模,是可以讨论的。 政策利率在向长期趋势收敛的过程中,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可能仍是信号、估值效应而不是资产再平衡效应占主导。 风险提示: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