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证券-当升科技-300073-中报业绩亮眼,新产品逐步放量-230824

文本预览:
当升科技(300073) 公司发布2023中报业绩公告,上半年实现盈利9.26亿元,同比增长1.46%;公司新材料逐步开始出货,海外产能布局稳步推进,维持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2023年上半年归母盈利同比增长1.46%:公司发布2023年中报,上半年实现营收84.02亿元,同比下降7.80%;实现盈利9.26亿元,同比增长1.46%;实现扣非盈利10.65亿元,同比增长9.28%。根据公司中报业绩测算,2023Q2实现盈利4.95亿元,同比下降5.77%,环比增长14.94%;实现扣非盈利6.40亿元,同比增长2.66%,环比增长50.40%。 盈利能力保持稳定,新材料逐步放量:公司2023上半年虽然受到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但盈利能力依然保持行业较高水平。2023H1公司实现整体销售毛利率17.58%,其中23Q2销售毛利率19.03%,环比提升2.6个百分点。分产品来看,多元材料实现营收76.66亿元,同比减少5.7%,毛利率18.08%,同比降低0.34个百分点;钴酸锂实现营收3.18亿元,同比减少27.21%,毛利率7.91%,同比降低5.13个百分点。新产品方面,公司磷酸(锰)铁锂成功导入国内一流动力及储能电池客户,并实现批量销售、钠电正极材料逐步开始出货,上半年实现营收0.52亿元,毛利率1.39%。随着新型产品逐步放量,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期间费用率保持较好,海外产能布局稳步推进:公司期间费用控制较好,上半年期间费用率为1.94%,同比降低3.08个百分点。公司积极推进海外正极材料产能布局,芬兰基地总体规划50万吨正科材料产能,其中多元材料20万吨,磷酸(锰)铁锂30万吨。公司此前发布公告,芬兰基地一期年产6万吨项目已经落地,总投资计划为77,419.66万欧元。估值 结合公司公告与行业近期情况,我们将公司2023-2025年预测每股收益调整至4.32/4.43/5.13元(原预测2023-2025年摊薄每股收益为4.71/5.54/5.95元),对应市盈率10.0/9.8/8.5倍;维持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产业链需求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出现不利波动;疫情影响超预期;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达预期;新能源汽车产品力不达预期。
展开>>
收起<<
《中银证券-当升科技-300073-中报业绩亮眼,新产品逐步放量-230824(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银证券-当升科技-300073-中报业绩亮眼,新产品逐步放量-230824(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银证券《中报业绩亮眼,新产品逐步放量》研报附件原文摘录)当升科技(300073) 公司发布2023中报业绩公告,上半年实现盈利9.26亿元,同比增长1.46%;公司新材料逐步开始出货,海外产能布局稳步推进,维持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2023年上半年归母盈利同比增长1.46%:公司发布2023年中报,上半年实现营收84.02亿元,同比下降7.80%;实现盈利9.26亿元,同比增长1.46%;实现扣非盈利10.65亿元,同比增长9.28%。根据公司中报业绩测算,2023Q2实现盈利4.95亿元,同比下降5.77%,环比增长14.94%;实现扣非盈利6.40亿元,同比增长2.66%,环比增长50.40%。 盈利能力保持稳定,新材料逐步放量:公司2023上半年虽然受到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但盈利能力依然保持行业较高水平。2023H1公司实现整体销售毛利率17.58%,其中23Q2销售毛利率19.03%,环比提升2.6个百分点。分产品来看,多元材料实现营收76.66亿元,同比减少5.7%,毛利率18.08%,同比降低0.34个百分点;钴酸锂实现营收3.18亿元,同比减少27.21%,毛利率7.91%,同比降低5.13个百分点。新产品方面,公司磷酸(锰)铁锂成功导入国内一流动力及储能电池客户,并实现批量销售、钠电正极材料逐步开始出货,上半年实现营收0.52亿元,毛利率1.39%。随着新型产品逐步放量,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期间费用率保持较好,海外产能布局稳步推进:公司期间费用控制较好,上半年期间费用率为1.94%,同比降低3.08个百分点。公司积极推进海外正极材料产能布局,芬兰基地总体规划50万吨正科材料产能,其中多元材料20万吨,磷酸(锰)铁锂30万吨。公司此前发布公告,芬兰基地一期年产6万吨项目已经落地,总投资计划为77,419.66万欧元。估值 结合公司公告与行业近期情况,我们将公司2023-2025年预测每股收益调整至4.32/4.43/5.13元(原预测2023-2025年摊薄每股收益为4.71/5.54/5.95元),对应市盈率10.0/9.8/8.5倍;维持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产业链需求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出现不利波动;疫情影响超预期;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达预期;新能源汽车产品力不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