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证券-如何看待居民中长贷和房地产销售数据的背离?-230712

文本预览:
如何看待居民中长贷和房地产销售数据的背离?6月居民中长贷同比多增463亿元,存量增速小幅升至5.3%,但30城销售数据在去年高基数的影响下,同比大幅下降32%。由于房贷是居民债务的主体,居民中长贷通常与房地产销售数据相同步,因此我们判断数据分歧的原因或在于6月居民中长期经营贷明显增长。一方面,今年以来居民消费、经营活动持续复苏,疫情所造成的限制性影响明显小于去年,居民中长期预期趋于稳定,经营贷需求或因此增加。另一方面,可能与居民贷款置换行为有关。我们观察到6月居民提前还贷意愿仍偏强,当贷款置换操作存在时差时,可能会造成当月产生新增贷款,下个月冲减存量贷款。 企业信用扩张或已阶段性见顶。过去两个月,企业部门信用扩张明显放缓。从结构上看,6月企业中长贷连续第11个月同比多增,但增速已初步呈现见顶迹象。结合历轮周期经验和基数因素,我们判断下半年企业中长贷增速或出现阶段性回落。从整体上看,我们将企业融资需求的有关分项加总,发现已连续2个月出现同比收缩。存款方面,6月M1-M2增速剪刀差进一步下探,实体部门资金留置现象较为显著。以上现象,均与当前国内库存、产能周期等仍在下行有关,企业内生的融资需求、投资扩产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 下半年财政可能错位发力。6月社融存量增速较上月下滑0.5个百分点至9%,其中政府债融资同比少增1.1万亿元,是最大拖累项。究其原因,主要与政府债错位发行有关。2022年是地方财政“前置发债”的一年,当年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为82.1%,今年为59.7%。下半年来看,地方债待发行规模较高,财政可能将错位发力,从而对社融、基建投资等持续形成有力支撑。 货币政策有望维持积极取向。6月信贷、社融总量扩张超预期,结构上不乏有边际改善。但也存在企业信用扩张放缓、资金留置现象显著、居民可能存在贷款置换行为等隐忧。此外,当前国内实际利率水平偏高,今年二季度通胀中枢较一季度下移1.2个百分点,高于6月10bp的央行降息幅度,实际利率水平或进一步走高。基于此,我们判断下半年各项宏观政策有望维持积极取向,其中央行或再次降息,从而推动经济实现均衡复苏。 风险因素:国内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美联储超预期紧缩,地缘政治风险等。
展开>>
收起<<
《信达证券-如何看待居民中长贷和房地产销售数据的背离?-230712(1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达证券-如何看待居民中长贷和房地产销售数据的背离?-230712(11页).pdf(1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信达证券《如何看待居民中长贷和房地产销售数据的背离?》研报附件原文摘录)如何看待居民中长贷和房地产销售数据的背离?6月居民中长贷同比多增463亿元,存量增速小幅升至5.3%,但30城销售数据在去年高基数的影响下,同比大幅下降32%。由于房贷是居民债务的主体,居民中长贷通常与房地产销售数据相同步,因此我们判断数据分歧的原因或在于6月居民中长期经营贷明显增长。一方面,今年以来居民消费、经营活动持续复苏,疫情所造成的限制性影响明显小于去年,居民中长期预期趋于稳定,经营贷需求或因此增加。另一方面,可能与居民贷款置换行为有关。我们观察到6月居民提前还贷意愿仍偏强,当贷款置换操作存在时差时,可能会造成当月产生新增贷款,下个月冲减存量贷款。 企业信用扩张或已阶段性见顶。过去两个月,企业部门信用扩张明显放缓。从结构上看,6月企业中长贷连续第11个月同比多增,但增速已初步呈现见顶迹象。结合历轮周期经验和基数因素,我们判断下半年企业中长贷增速或出现阶段性回落。从整体上看,我们将企业融资需求的有关分项加总,发现已连续2个月出现同比收缩。存款方面,6月M1-M2增速剪刀差进一步下探,实体部门资金留置现象较为显著。以上现象,均与当前国内库存、产能周期等仍在下行有关,企业内生的融资需求、投资扩产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 下半年财政可能错位发力。6月社融存量增速较上月下滑0.5个百分点至9%,其中政府债融资同比少增1.1万亿元,是最大拖累项。究其原因,主要与政府债错位发行有关。2022年是地方财政“前置发债”的一年,当年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为82.1%,今年为59.7%。下半年来看,地方债待发行规模较高,财政可能将错位发力,从而对社融、基建投资等持续形成有力支撑。 货币政策有望维持积极取向。6月信贷、社融总量扩张超预期,结构上不乏有边际改善。但也存在企业信用扩张放缓、资金留置现象显著、居民可能存在贷款置换行为等隐忧。此外,当前国内实际利率水平偏高,今年二季度通胀中枢较一季度下移1.2个百分点,高于6月10bp的央行降息幅度,实际利率水平或进一步走高。基于此,我们判断下半年各项宏观政策有望维持积极取向,其中央行或再次降息,从而推动经济实现均衡复苏。 风险因素:国内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美联储超预期紧缩,地缘政治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