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证券-迈为股份-300751-业绩快速增长,HJT设备进展积极-221030

文本预览:
迈为股份(300751) 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业绩增长51%符合预期。公司丝网印刷设备保持龙头地位,HJT设备合同接连落地,产业化进展积极;维持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前三季度盈利同比增长51%: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收入30.16亿元,同比增长38.0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7亿元,同比增长50.62%,扣非后盈利同比增长50.51%。 盈利能力保持稳健,经营现金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0.26个百分点至38.67%。经营现金流净流入6.26亿元,同比增长52.44%。 HJT设备合同接连落地,产业化持续推进:近一年内HJT电池产业化持续推进,公司订单收货颇丰,先后签订REC集团400MW整线、印度信实工业4.8GW整线、爱康科技1.2GW整线、华晟7.2GW整线、金刚4.8GW整线等设备供货合同,显示出公司在HJT电池整线设备上优异的竞争力。 HJT电池效率不断突破:9月,公司联合SunDrive采用迈为自主创新的可量产微晶设备技术研制的全尺寸(M6,274.5cm2)N型晶硅异质结电池,其转换效率高达26.41%。该批次电池的PECVD工艺在公司最新一代的量产双面微晶设备上完成,优化了钝化层和微晶P工艺,同时结合PVD新型TCO工艺。在金属化方面,SunDrive优化了其无种子层直接电镀工艺,使电极高宽比得到提升(栅线宽度可达9μm,高度7μm)。此外,公司与SunDrive合作研发的低铟、银包铜工艺使HJT电池效率达到25.94%。 华晟新能源签署10GW光伏组件供货协议:近期,电建华东院将在2022年至2025年期间从华晟新能源采购10GW光伏HJT组件用于其承建的光伏电站EPC项目,为HJT电池组件终端应用打开空间。 估值 在当前股本下,结合公司三季报与行业供需情况,我们将公司2022-2024年预测每股收益调整至5.48/9.39/14.86元(原预测每股收益为5.22/9.39/14.86元),对应市盈率87.4/51.0/32.2倍;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新产品研发不达预期;新冠疫情影响超预期;光伏政策风险;下游扩产需求低于预期;设备价格竞争超预期;新技术路线替代进度不达预期。
展开>>
收起<<
《中银证券-迈为股份-300751-业绩快速增长,HJT设备进展积极-221030(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银证券-迈为股份-300751-业绩快速增长,HJT设备进展积极-221030(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银证券《业绩快速增长,HJT设备进展积极》研报附件原文摘录)迈为股份(300751) 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业绩增长51%符合预期。公司丝网印刷设备保持龙头地位,HJT设备合同接连落地,产业化进展积极;维持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前三季度盈利同比增长51%: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收入30.16亿元,同比增长38.0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7亿元,同比增长50.62%,扣非后盈利同比增长50.51%。 盈利能力保持稳健,经营现金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0.26个百分点至38.67%。经营现金流净流入6.26亿元,同比增长52.44%。 HJT设备合同接连落地,产业化持续推进:近一年内HJT电池产业化持续推进,公司订单收货颇丰,先后签订REC集团400MW整线、印度信实工业4.8GW整线、爱康科技1.2GW整线、华晟7.2GW整线、金刚4.8GW整线等设备供货合同,显示出公司在HJT电池整线设备上优异的竞争力。 HJT电池效率不断突破:9月,公司联合SunDrive采用迈为自主创新的可量产微晶设备技术研制的全尺寸(M6,274.5cm2)N型晶硅异质结电池,其转换效率高达26.41%。该批次电池的PECVD工艺在公司最新一代的量产双面微晶设备上完成,优化了钝化层和微晶P工艺,同时结合PVD新型TCO工艺。在金属化方面,SunDrive优化了其无种子层直接电镀工艺,使电极高宽比得到提升(栅线宽度可达9μm,高度7μm)。此外,公司与SunDrive合作研发的低铟、银包铜工艺使HJT电池效率达到25.94%。 华晟新能源签署10GW光伏组件供货协议:近期,电建华东院将在2022年至2025年期间从华晟新能源采购10GW光伏HJT组件用于其承建的光伏电站EPC项目,为HJT电池组件终端应用打开空间。 估值 在当前股本下,结合公司三季报与行业供需情况,我们将公司2022-2024年预测每股收益调整至5.48/9.39/14.86元(原预测每股收益为5.22/9.39/14.86元),对应市盈率87.4/51.0/32.2倍;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新产品研发不达预期;新冠疫情影响超预期;光伏政策风险;下游扩产需求低于预期;设备价格竞争超预期;新技术路线替代进度不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