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河-卫星化学-002648-价差收窄致Q3业绩承压,深化产业链布局护航成长-221025

文本预览:
卫星化学(002648)核心观点: 事件 公司发布三季度报告, 2022 年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 277.7亿元,同比增长 38.7%; 实现归母净利润 30.2 亿元,同比下降 29.1%。其中, Q3单季实现营业收入89.6亿元,同比下降3.2%、环比下降16.1%;实现归母净利润 2.3 亿元,同比下降 89.0%、环比下降 81.4%。 C3、 C2 产业链主营产品价差走低,拖累公司三季度业绩表现 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与宏观经济波动等因素影响, Q3 公司主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持续创新高,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 32.66%,产品售价同比下降 26.41%,致公司 Q3 业绩表现不佳。从 C3 全产业链来看,Q3 聚丙烯、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价差分别环比变化 23.7%、 -54.9%和-41.1%。从 C2 全产业链来看, Q3 HDPE、乙二醇、 TPEG 价差分别环比下降 13.9%、 25.6%和 11.0%。 四季度以来,乙烷和丙烷价格重心环比均有所下降,尤其是乙烷价格降幅明显, 将有效降低公司四季度主营业务成本,对应主营产品价差有望迎来修复,公司 Q4 业绩或将边际改善。 持续深化产业链布局, 赋予长期成长动能 公司连云港项目年产 135万吨 PE、 219 万吨 EOE 和 26 万吨 ACN 联合装置二阶段工程于 8 月27 日一次性开车成功, 目前已全面投产。 此外, 公司平湖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年产 80 万吨 PDH、 80 万吨丁辛醇、 12 万吨新戊二醇及配套装置预计于 2023 年末完成建设。连云港绿色新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年产 40 万吨聚苯乙烯装置、 10 万吨乙醇胺装置、 年产 15 万吨电池级碳酸酯装置预计在三、四季度陆续建成,第二套年产 15 万吨电池级碳酸酯装置计划于 2023 年投产。 随着上述项目逐步释放, 将为公司贡献业绩增量, 赋予公司长期成长动能。 强化科技创新力度,加速布局高端新材料优质赛道 公司不断对现有工艺进行优化,一是提高装置的整体效率,二是降低装置的生产成本,三是新产品工业化开发。年初至三季度末公司合计投入研发费用 9.7亿元,同比增长 25.0%。新能源材料方面,公司正推进α -烯烃、 POE等高端产品生产,以及副产氢气的应用场景开发等。计划今年建成年产 1000 吨α -烯烃工业试验装置并产出产品,争取年产 10 万吨α -烯烃及配套 POE 项目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 此外, 公司与 SK 致新共建年产 4 万吨高端包装新材料( EAA, 乙烯-丙烯酸聚合物)项目计划 2022年底开工建设, 2024 年底投产。 投资建议 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390、 523、 555 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9.5、 69.7、 88.7 亿元,同比变化-34.3%、 76.7%、 27.3%;EPS 分别为 1.17、 2.07、 2.63 元,对应 PE 分别为 11.0、 6.2、 4.9 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产品景气度下滑的风险,新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展开>>
收起<<
《中国银河-卫星化学-002648-价差收窄致Q3业绩承压,深化产业链布局护航成长-221025(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河-卫星化学-002648-价差收窄致Q3业绩承压,深化产业链布局护航成长-221025(3页).pdf(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价差收窄致Q3业绩承压,深化产业链布局护航成长》研报附件原文摘录)卫星化学(002648)核心观点: 事件 公司发布三季度报告, 2022 年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 277.7亿元,同比增长 38.7%; 实现归母净利润 30.2 亿元,同比下降 29.1%。其中, Q3单季实现营业收入89.6亿元,同比下降3.2%、环比下降16.1%;实现归母净利润 2.3 亿元,同比下降 89.0%、环比下降 81.4%。 C3、 C2 产业链主营产品价差走低,拖累公司三季度业绩表现 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与宏观经济波动等因素影响, Q3 公司主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持续创新高,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 32.66%,产品售价同比下降 26.41%,致公司 Q3 业绩表现不佳。从 C3 全产业链来看,Q3 聚丙烯、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价差分别环比变化 23.7%、 -54.9%和-41.1%。从 C2 全产业链来看, Q3 HDPE、乙二醇、 TPEG 价差分别环比下降 13.9%、 25.6%和 11.0%。 四季度以来,乙烷和丙烷价格重心环比均有所下降,尤其是乙烷价格降幅明显, 将有效降低公司四季度主营业务成本,对应主营产品价差有望迎来修复,公司 Q4 业绩或将边际改善。 持续深化产业链布局, 赋予长期成长动能 公司连云港项目年产 135万吨 PE、 219 万吨 EOE 和 26 万吨 ACN 联合装置二阶段工程于 8 月27 日一次性开车成功, 目前已全面投产。 此外, 公司平湖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年产 80 万吨 PDH、 80 万吨丁辛醇、 12 万吨新戊二醇及配套装置预计于 2023 年末完成建设。连云港绿色新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年产 40 万吨聚苯乙烯装置、 10 万吨乙醇胺装置、 年产 15 万吨电池级碳酸酯装置预计在三、四季度陆续建成,第二套年产 15 万吨电池级碳酸酯装置计划于 2023 年投产。 随着上述项目逐步释放, 将为公司贡献业绩增量, 赋予公司长期成长动能。 强化科技创新力度,加速布局高端新材料优质赛道 公司不断对现有工艺进行优化,一是提高装置的整体效率,二是降低装置的生产成本,三是新产品工业化开发。年初至三季度末公司合计投入研发费用 9.7亿元,同比增长 25.0%。新能源材料方面,公司正推进α -烯烃、 POE等高端产品生产,以及副产氢气的应用场景开发等。计划今年建成年产 1000 吨α -烯烃工业试验装置并产出产品,争取年产 10 万吨α -烯烃及配套 POE 项目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 此外, 公司与 SK 致新共建年产 4 万吨高端包装新材料( EAA, 乙烯-丙烯酸聚合物)项目计划 2022年底开工建设, 2024 年底投产。 投资建议 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390、 523、 555 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9.5、 69.7、 88.7 亿元,同比变化-34.3%、 76.7%、 27.3%;EPS 分别为 1.17、 2.07、 2.63 元,对应 PE 分别为 11.0、 6.2、 4.9 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产品景气度下滑的风险,新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