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宝证券-量化视点2022年第9期:因子择时能力,可以用于公募主动权益基金遴选吗?-220617

《华宝证券-量化视点2022年第9期:因子择时能力,可以用于公募主动权益基金遴选吗?-220617(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宝证券-量化视点2022年第9期:因子择时能力,可以用于公募主动权益基金遴选吗?-220617(7页).pdf(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对于基金的遴选方法,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净值绩效指标,采用区间收益率、夏普比率、最大回撤等收益类、收益风险比类以及风险类指标,构建综合打分模型的方式。 虽然效果可以,但无论是收益指标,还是风险指标,本质上都是基金产品的绩效表现结果,而基于这些指标的遴选,实际上就是基于历史结果的动量效应来预判未来产品业绩的,然而过去好的业绩是源于运气还是能力就不得而知了。 当前基金评价的一个发展思路就是把业绩进行拆解,区分出运气与能力成分,并基于能力类指标构建遴选体系。 在我们前期外发的《如何评判私募股票策略基金的择时能力?》报告中,我们以私募股票策略类基金为样本,基于因子的视角,构建了用于评价基金因子择时能力(涵盖资产择时与风格择时)的指标,并通过回测获得了不错的结果,于是我们考虑将该方法用于公募的权益类基金上,一方面从事后考察公募基金是否具有因子择时能力,另一方面则站在事前角度,考察择时能力指标用于基金遴选时,效果到底如何?本文站在对股票类公募基金遴选的问题上,对传统量化视角下的遴选方法进行了拓展。 借鉴前期对私募基金的研究方法,我们研究了公募股票策略基金是否具有因子择时能力,并且这种择时能力是否能够带来超额收益。 与私募基金的研究结论不同的是,在公募基金上,该遴选方法并不能获取超额收益,这可能是因为虽然同是股票多头策略,但公募与私募在投资策略、方法上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公募基金无论是在市场因子还是在风格因子上,长期更倾向于持有而非轮动;通过剥离风险因子的alpha来遴选基金的方法在公募基金上能够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这说明了相较于择时(包括权益仓位变动以及风格轮动),公募基金的遴选指标开发上,还是应该更多聚焦于选股能力的挖掘。 也即,长期看,选股比择时更重要。 风险提示:数量化策略研究主要基于历史数据,可能存在模型设定偏差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