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品种看债”之六:银行优先股投资指南-220607

《中信证券-“品种看债”之六:银行优先股投资指南-220607(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品种看债”之六:银行优先股投资指南-220607(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赛道债日趋拥挤,银行优先股或许是又一个低垂的果实。 ▍银行优先股政策梳理。 2013~2014年相关政策密集出台,银行优先股也于2014年10月末正式亮相。 银行优先股和银行永续债的清偿顺序、损失吸收顺序均相同,不过两者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区别。 对于发行人而言,优先股和永续债均列于股东权益下面的“其他权益工具”科目,但税务处理上,优先股股息不具备税盾效应,而永续债的利息基本上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对于投资者而言,优先股股息收入可以免所得税,一般列为权益投资,而永续债的利息收入通常不免所得税,一般列为债券投资;从损失吸收机制的设定来看,优先股均设置转股条款,而永续债大多数为减记本金条款,少数为转股条款。 整体而言,优先股和永续债都是混合资本工具,但优先股的股性略强于永续债。 ▍银行优先股发行与存量。 截至2022年6月6日,共有34只银行优先股先后上市,累计募资规模达8372亿元,国有行的规模比重为55%。 目前国内优先股均为非公开发行,采取固定股息率的只有3只,其余31只均为“分阶段调整的票面股息率”,票面股息率为“基准利率+固定溢价”。 已发行的34只银行优先股当中,已经被赎回的共有2只,分别是“中行优1”和“中行优2”,股息类型均为“固定股息率”,初始股息率分别为6%和5.5%。 除去已经被赎回的2只银行优先股,存量的32只银行优先股当中,已经进入可赎回阶段的共有18只。 对于多数银行来说,优先股的最新股息率均较新发永续债的票面利率高出不少,且对于发行方而言,优先股没有税盾效应,实际承担的财务成本要更高,需要密切关注银行优先股潜在的赎回可能性。 ▍银行优先股的成交量价。 2014~2019年,银行优先股的成交面额累计只有730亿元。 2020年~2021年的年度成交面额分别为1067亿元和2613亿元。 2021年的年度换手率达到33%,不过仍明显低于银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 选择成交量最大的2只银行优先股——“建行优1”和“农行优1”作为样本,探讨银行优先股的成交价格规律。 “建行优1”的成交价格在每两个除权日之间基本呈现线性递增的状态,从100元起步,递增至“面额+股息”的全价水平,对于境内机构而言,如果能够按照市场价格买入“建行优1”,内部收益率始终是4.75%,并且股息收入免所得税,这在当前的低利率环境中,具备较高的性价比。 “农行优1”的成交价格更加复杂,可能存在“倒券”现象,股息重置则使得价格“爬坡”区间出现变化,此外,“按估值成交”也可能隐含风险。 ▍银行优先股投资者结构。 以农业银行的2只优先股为例,截至2022年2月28日,“农行优1”的前10大股东均为金融法人或资管机构,“农行优2”的前10大股东持股当中,超半数为企业法人所持有。 投资者结构存在明显区别,“农行优1”的累计成交金额较“农行优2”高出接近1倍。 究其原因,初始发行结构不容忽视。 “农行优1”和“农行优2”的初始投资者当中,企业法人的持股比重分别为6.25%和33.88%。 企业法人持股稳定,较少进入二级市场,因此,优先股发行结构会对其成交活跃度产生持续影响。 ▍风险因素:银行资产质量大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