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香港交易所-00388.HK-ETF纳入互联互通点评:ETF通落地,互联互通再下一城-220530

《中信证券-香港交易所-00388.HK-ETF纳入互联互通点评:ETF通落地,互联互通再下一城-220530(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香港交易所-00388.HK-ETF纳入互联互通点评:ETF通落地,互联互通再下一城-220530(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ETF通落地进度符合预期,预计2022年8月左右可以正式实施。 主要制度参考股票互联互通,预计有望推升北向交易金额。 虽然业务规模影响预计相对有限,但有利于深化三大交易所的协同。 若未来继续扩大纳入范围,将有助于内地投资者进行多元配置。 三个观察点中的两个——“衍生品活跃度提升”和“互联互通扩容”已经出现积极信号,但“监管政策及宏观因素变化带来的市场估值回升”尚待观察。 维持“增持”评级。 ▍事项:2022年5月27日,中国证监会、中国香港证监会发布原则同意两地交易所将符合条件的ETF纳入互联互通的联合公告。 中国证监会就《关于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纳入互联互通相关安排的公告》公开征求意见。 ▍市场期盼已久,落地进度符合预期。 对于ETF纳入互联互通,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已于2016年就ETF纳入互联互通投资标的达成共识。 香港交易所在《战略规划2019-2021》中即将优化沪深港通,将覆盖的产品逐步延伸至ETF等作为首要重点工作。 2020年10月和2021年6月,港交所分别与深、沪交易所实现ETF互挂,相当于香港ETF在境内设立联接基金,并通过QDII投资于香港市场,并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2021年12月,沪深港交易所、中证登、香港中央结算就ETF纳入互联互通整体方案达成共识,按照进度安排,需要6个月的准备时间。 本次联合公告的发布符合此前市场对时间表的预期。 按照联合公告,距方案正式实施,需要2个月左右准备时间,预计在2022年8月左右ETF将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主要制度参考股票互联互通,预计有望推升北向交易额。 根据联合公告,ETF纳入互联互通基于股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连接,主要制度安排参照股票互联互通,遵循两地现行的基金运作、交易结算法律法规和运行模式。 投资方式:投资者通过互联互通投资ETF,仅可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不允许申购赎回。 投资额度:ETF投资额度与股票投资额度一并统计及管理。 投资标的:两地将基于基金规模、跟踪指数选股以互联互通标的股票为主等原则,确定符合条件的内地ETF及香港ETF纳入标的范围。 根据上交所《证券交易所沪港通业务实施办法(2022年第一次修订)(征求意见稿)》和香港交易所公告:北向ETF调入标准:1)以人民币计价,且最近6个月日均资产规模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2)上市时间满6个月;3)跟踪的标的指数发布时间满1年;4)跟踪的标的指数成份证券中,沪深两市上市股票权重占比不低于90%,且沪股通股票和深股通股票权重占比不低于80%;5)跟踪的标的指数或其编制方案符合以下条件:为宽基股票指数的,单一成份股权重不超过30%;为非宽基股票指数的,应当符合以下全部条件:①成份股数量不低于30只;②单一成份证券权重不超过15%且前5大成份证券权重合计占比不超过60%;③权重占比合计90%以上的成份股最近1年日均成交金额位于其所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前80%;6)沪深交易所认定的其他条件。 北向ETF调出标准(符合下列情形之一):1)最近6个月日均资产规模低于人民币10亿元;2)跟踪的标的指数成份证券中,本所和深交所上市股票权重占比低于85%,或者沪股通股票和深股通股票权重占比低于70%;3)跟踪标的指数及其编制方案不再符合规定的条件或沪深交易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南向ETF调入标准:1)有关ETF须以港元计价,且最近六个月日均资产规模不低于港币17亿元;2)有关ETF须已上市不少于六个月;3)跟踪的目标指数发布时间满一年;4)有关ETF不得为合成ETF或杠杆及反向产品;5)跟踪的目标指数中,联交所上市股票权重占比不低于90%;6)跟踪的目标指数如为恒生指数(HSI)、恒生中国企业指数(HSCEI)、恒生科技指数(HSTECH)或者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HSHKBIO),其港股通股票权重占比不低于70%;如为其他指数,其港股通股票权重占比不低于80%;7)跟踪的目标指数或者其编制方案须符合以下任何一组条件:(a)适用于宽基股票指数:单一成份股权重不超过30%。 (b)适用于非宽基股票指数:成份股数目不低于30只;单一成份证券权重不超过15%且前五大成份证券权重合计占比不超过60%;权重占比合计90%以上的成份股最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额位于其所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前80%。 南向ETF调出标准(符合下列情形之一):1)有关ETF最近六个月的日均资产规模低于港币12亿元;2)有关ETF成为合成ETF或杠杆及反向产品;3)跟踪的目标指数中,联交所上市股票权重占比低于85%;4)跟踪的目标指数如为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及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其港股通股票权重占比低于65%;如为其他指数,其港股通股票权重占比低于70%;5)跟踪标的指数及其编制方案不再符合规定的条件。 按上述标准粗略测算(以Wind最新公布基金规模替代日均资产规模指标),北向ETF可纳入规模6862亿人民币,占A股市场ETF总规模的50%;南向ETF可纳入规模2207亿港币,占港股市场ETF总规模的52%。 截至5月27日,2022年陆股通ADT为1108亿人民币,而上述测算可纳入北向ETF过去6个月日均成交额约291亿人民币;港交所2022年以来ADT为1346亿港元,港股通ADT为323亿港元,上述测算可纳入南向ETF过去6个月日均成交额约78亿港元。 ▍虽然业务规模影响较为有限,但有利于深化三大交易所的协同。 ETF的纳入是互联互通机制升级的又一标志性成果,符合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的共同利益,也进一步深化了港交所与内地沪深交易所之间的协同,是港交所最新战略中“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成果。 ETF纳入互联互通进一步丰富了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和交易品种,特别是北向交易将进一步吸引外资配置A股市场,在复杂地缘政治和中国内地金融开放不断扩大的双重背景交叠下,有望强化港交所作为“超级联系人”的独特战略地位。 ▍若未来继续扩大纳入范围,将有助于内地投资者进行多元配置。 根据Wind统计,目前香港共有228只ETF,包括151只股票ETF,34只债券ETF,36只商品ETF以及7只货币ETF。 而目前测算符合纳入标准的仅为股票ETF中的9只,主要跟踪恒指、恒指科技以及恒指国企等主要股指。 此外,尚有大量投向亚太、美股、其它多元资产的ETF以及反向杠杆等复杂产品未属可纳入范围。 若未来ETF通能够进一步深化,继续扩大纳入范围,则有助于内地投资者进行多元配置海外资产,也将有效做大香港ETF市场规模。 ▍风险因素。 美国加息及缩表速度和幅度超预期;全球地缘政治等风险抬升加剧市场波动;日均成交量大幅下降;股市大幅下跌;重要标的上市进度不及预期。 ▍投资建议:短期看受市场疲弱影响,港交所月ADT回落至~1100亿港元,预计2022Q2业绩仍存压力。 三个观察点中的两个——“衍生品活跃度提升”和“互联互通扩容”已经出现积极信号,但“监管政策变化带来的估值回升”尚待观察。 维持公司2022/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测115/136/157亿港元,EPS预测9.0/10.8/12.4港元,现价对应PE分别为37/31/27x。 参考2020年以来估值中枢,维持2022年45xPE目标估值,维持目标价407港元,维持“增持”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