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证券-疫情影响系列研究(四):算一算抗疫的财政账本-220515

《民生证券-疫情影响系列研究(四):算一算抗疫的财政账本-220515(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证券-疫情影响系列研究(四):算一算抗疫的财政账本-220515(17页).pdf(1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当前抗疫带来的财政压力究竟有多大,财政“家底”能否承受当前抗疫模式下带来的全年收支冲击,是否意味着后续我们需要打开新的增量政策空间?对此有必要测算抗疫的财政账本。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测算抗疫财政账本时,我们会放大极端情况。 因为,若在极端情况下,既有财政“家底”依然能够承担抗疫财政相关压力,意味着我们的财政有足够余力应对既有疫情。 疫情防控影响财政收支的两条机制坚持严格“动态清零”总原则下,近期疫情防控呈现出来两点特征。 一是局部城市全域静态封控,以抑制病毒传播扩散。 二是越来越多城市推进常态化检测,以求尽早发现病毒,尽早有效控制。 收入影响机制。 全域静态管理对当地经济活动带来较为直接影响,因而全域静态管理对财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财政收入。 支出影响机制。 常态化核酸检测需要政府在核酸、抗原等方面支付相关费用,因而常态化检测对财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扩大财政支出。 测算全域静态管理对财政收入影响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三个省市经历过全域封控,分别是深圳(2022年3月)、吉林(2022年3月)和湖北(2020年2月)。 这三个地区恰好经历了为期7天、15天以及30天封控,当月公共财政收入分别减收7%、78%和99%,政府性基金收入平均减收100%。 我们将这三个参考样本,用以考察今年其它地区封控时期财政收入受影响幅度。 根据今年4月不同省市面临的实际封控时间,我们推测得到4月公共财政减收2423亿元,政府性基金减收811亿元,广义财政减收逾3000亿元。 假设除上海、吉林外,后续月份全国各省都将在随机时点历经一次为期15天(第二组假设为经历30天)的全域静态管理,则全年广义财政收入将减收2.4万亿(第二组假设测得结果是2.7万亿)。 当然,本文测算时假设今年全国各地均经历一轮全域封控。 我们认为这一假设在测算过程中是偏严格的,现实中不太容易出现这种大范围封控。 这种情况下,我们测算得到财政收入端影响约为3万亿。 全员核酸常态化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全员核酸常态化,需要更多的医疗耗材、医护人员以及相关设备,这些需求并非平常时期医疗资源能够满足。 这就意味着,若各地开展全员常态化核酸检测,必然涉及一笔额外的抗疫支出,这部分支出至少部分需要财政负担。 我们将常态化核酸所需费用拆解为五项,包括采样人员支出、核酸检测、抗原支出、采样亭支出以及备用方舱支出。 最终测算得到,在三轮一次核酸的模式下,全国每月新增支出647亿元,全年需要支出0.7万亿元。 抗疫财政账本的三点启示启示之一,今年4月防疫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大于2020年1-2月的月均水平;启示之二,当前中国财政“家底”尚充足,或能覆盖今年抗疫带来的财政收支缺口,目前中国财政尚有2.4万亿财政余钱,再加上超万亿的社保结余资金,覆盖今年抗疫造成的财政收支缺口,压力并不大。 当然,我们测算的前提是,本土疫情及政策防控对经济的扰动不再进一步扩大。 启示之三,从财政收支平衡视角,坚持“动态清零”总原则不变情况下,未来更有效也更经济的抗疫模式值得探索。 全域封控对经济活动以及财政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常态化检测。 并且全域封控对财政收入存在非线性影响。 这就意味着,通过高频次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尽早发现传染源,精细调控,控制传染范围,尽量压缩静态管理时长和地域范围,这或许是未来更加经济也更加有效的抗疫路径。 风险提示:疫情发展超预期;疫情应对方式超预期;测算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