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证券-医药行业一周观察:如何看待疫情给国产制药装备行业带来的发展契机?-210726

《国信证券-医药行业一周观察:如何看待疫情给国产制药装备行业带来的发展契机?-210726(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信证券-医药行业一周观察:如何看待疫情给国产制药装备行业带来的发展契机?-210726(16页).pdf(1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短期看:新冠疫苗出海加速,制药装备持续紧俏国药、科兴新冠疫苗相继获世卫组织认证。 6月,科兴新冠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紧急使用认证,是继中国国药新冠疫苗之后,被纳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第二款中国新冠疫苗。 除两款中国疫苗外,世卫组织此前已向多款新冠疫苗颁发紧急使用认证,其中包括: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和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公司和牛津大学联合研发的两个版本阿斯利康疫苗,美国强生公司旗下杨森制药公司研发的新冠疫苗以及美国莫德纳公司研发的新冠疫苗。 新冠疫苗出海加速,上半年我国人用疫苗出口达46.4亿美元。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进出口数据,2021年上半年我国人用疫苗(海关编码30022000)出口总额达到46.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00亿元),2021H1人用疫苗出口金额超历史上任一年度全年出口额,预计其中大部分由新冠疫苗贡献。 新冠疫苗产线构成:原液制备、配液工程、无菌分装、检测后包装。 新冠疫苗的生产通常涉及4个过程:1)原液制备(对于灭活疫苗为P3实验室、P3车间);2)配液工程;3)无菌分装;4)检测后包装。 前两个过程涉及静态设备,国内药企的主要供应商有东富龙、楚天科技、奥星生命科技、森松国际等;后两个过程涉及动态设备,国内药企的主要供应商有:楚天科技(占据此次新冠疫苗产线约80%市场份额)、东富龙、海外企业。 单条产线建设成本~2亿元(3000万剂),预计新冠疫苗需求将为我国制药装备行业带来150-200亿元的市场空间。 以疫苗企业建设一条产能3000万剂的产线为例,原液制备建设成本约2000万元人民币,配液工程建设成本约2000万元人民币,无菌分装建设成本约1500万元人民币,检测后包装建设成本约2500-3500万元人民币,加上相关配套,合计建设成本约2亿元。 假设实际产能22-30亿支,预计将为我国制药装备行业带来150-200亿元的市场空间。 长期看:疫情提供切入契机,国产装备替代加速装备需求:全球~5000亿元,中国~900亿元。 根据灼识咨询的分析数据,2019年全球制药设备、工艺系统及服务市场规模约5059亿元,2015年-2019年复合增速8.0%;2019年中国制药设备、工艺系统及服务市场规模约913亿元,2015年-2019年复合增速14.3%,远高于全球整体水平。 政策法规趋严,高端装备需求强劲。 2017年,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通过我国国家食药监总局的申请、批准总局成为正式成员,意味着中国药企将增加对改造升级制药设备和工艺系统的需求;此后,GMP《生物制品》附录、《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一些列的政策法规出台,我国对生物医药行业的生产监管愈发严苛,制药装备要求规范化,高端装备需求日益强劲,预计到2024年我国制药设备、工艺系统及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740亿元,高端市场占比进一步提升。 新冠疫情+生物医药扩产需求旺盛,医药装备进口替代加速。 产品性能与装备水平息息相关,由于医药行业对质量、杂质、稳定性等要求严苛,尽管国内装备厂家存在明显价格优势,药企对于制药装备的价格敏感度较低,国内制药装备、尤其是高端装备长期被进口厂家所占据。 由于疫情下国际物流缓慢、产品出口受限,先前进口替代缓慢的上游制药装备有望一举切入国内产业链,快速实现替代,叠加国内生物制品产能扩充需求,上游装备企业迎来发展良机。 国产龙头市占率仍处较低水平,集中度提升与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一方面,国产龙头业绩持续兑现,东富龙、楚天科技、奥星生命科技20年归母净利润逆势分别同比增长360%、208%、309%;21年高增长持续,21Q1东富龙、楚天科技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34%、433%,21H1东富龙业绩预告实现归母净利润3.1~3.4亿元,同比增长80%~100%,行业进入新一波行业景气周期。 另一方面,从市占率考虑,当前国产龙头市占率仍处较低水平,东富龙、楚天科技2020年国内收入分别为21.8亿元、20.2亿元,以2020年中国制药设备、工艺系统及服务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估算,两家企业市占率合计仅4%,集中度提升及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推荐关注承接产业转移与进口替代的优秀标的:楚天科技、东富龙、森松国际、奥星生命科技等。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的风险、医保控费超预期的风险、药品及高值耗材集采超预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