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证券-安宁股份-002978-拟延伸产业链至钛合金,助力产业升级-220405

《信达证券-安宁股份-002978-拟延伸产业链至钛合金,助力产业升级-220405(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达证券-安宁股份-002978-拟延伸产业链至钛合金,助力产业升级-220405(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Table_S事件:公司ummar4月y]1日公告,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年产6万吨能源级钛(合金)材料全产业链项目。 点评:公司依托钛矿资源优势,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公司与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项目投资合同书,拟投资100亿元建设年产6万吨能源级钛(合金)材料全产业链项目,包含海绵钛及配套生产线、钛(合金)材料铸锭和轧制加工生产线。 公司计划项目分三期投资建设,预计首期投资55亿元,二期、三期投资分别为25、20亿元;首期建设周期为24个月,全部三期项目计划建设周期60个月。 公司坐拥潘家田钒钛磁铁矿,矿山资源储量2.96亿吨,整体钛资源储量(以二氧化钛计)3202万吨,丰富的钛资源储量以及攀枝花地区丰富的绿电资源(水电、光伏、风电资源)为公司建设“钒钛磁铁矿-海绵钛-钛锭、钛板能源级钛(合金)材料”全产业链项目奠定基础。 中国海绵钛行业产能利用率较低,高端产能仍不足。 中国海绵钛产能和产量均居全球第一,但中国与全球均存在海绵钛产能利用率较低的困境。 据USGS,2021年全球海绵钛产能为35万吨/年,中国海绵钛产能为17.7万吨/年,占比51%;2021年全球海绵钛产量为21万吨,中国海绵钛产量为12万吨(中国有色协会数据为13.99万吨),占比57%;全球与中国的海绵钛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0%和68%。 自2016年起,中国一直是海绵钛的净进口国,据海关总署,2021年中国海绵钛进口量同比增加193%至1.38万吨,净进口量同比增加211%至1.30万吨。 虽然中国大部分海绵钛企业已经具备高端海绵钛生产能力,但军工小颗粒海绵钛的产能不足,目前主要依赖进口,而高端海绵钛附加值较高,因此中国海绵钛进口单价为0.76万美元/吨,出口单价为0.51万美元/吨,两者价差明显。 公司有望成为全球最大海绵钛生产企业,重塑行业格局。 全球海绵钛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俄罗斯、日本,俄罗斯VSMPO-AVISMA公司为全球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商,产能为4.65万吨/年;日本的海绵钛企业主要是大坂科技公司(OTT)和东邦钛公司(TOHO),两者产能分别为4.4和2.5万吨/年。 国内厂商方面,据百川盈孚统计,产能超过2万吨的海绵钛企业主要有百盛钛业、湘晟新材、金达钛业、遵义钛业、双瑞万基和攀钢钒钛,产能分别为3.5、3.0、2.5、2.5、2.3、2.0万吨,因此在不考虑其他企业扩产的情况下,公司的6万吨海绵钛产能建设完毕后,将成为全球海绵钛最大的生产商,有望重塑行业格局。 公司以成本优势推动钛材应用领域拓展,助力产业升级。 传统的钛冶金具有工艺周期长、能耗大、利用率低等缺点,导致钛合金成本高、价格较贵,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进而导致海绵钛产能利用率较低,低效和无效产能较多,行业陷入高端产能不足和低端产能过剩的困局。 降低钛及钛合金成本是进一步扩大钛材应用的重要途径。 公司是国内钛矿龙头企业,在钛精矿市场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公司可以借助自有钛矿资源优势和园区配套的低成本清洁能源,以及产能规模效应优势,降低海绵钛生产成本和能耗,拓展钛合金材料应用领域,打破国内海绵钛规模小和刚需不足的恶性循环格局,助力产业升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不考虑本次投资项目贡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分别为17.03、18.42、19.74亿元,EPS为4.25、4.59、4.92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PE为9x、8x、8x。 考虑钛精矿价格有望继续上涨,以及公司优异的财务状况支撑的外延及内生扩张能力,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钛精矿或铁精矿价格下跌;钛白粉需求下降;海绵钛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