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海外中资股点评:曙光显现-220316

《中信证券-海外中资股点评:曙光显现-220316(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海外中资股点评:曙光显现-220316(7页).pdf(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近期俄乌局势紧张、国内外监管政策趋严、海外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国内散点疫情扩散等多重风险持续冲击港股市场,2月17日以来,恒生综指跌超25%,外资亦持续流出近450亿港元。 但3月16日刘鹤副总理在主持的金稳委会议上针对稳增长政策、地产风险、中概股监管、平台经济治理、香港金融市场稳定性等议题均给出积极指引。 我们判断在俄乌冲突不会持续恶化的假设下,二季度起外围的地缘冲突和货币紧缩这两大风险因素将逐步淡化,内部产业监管及散点疫情扩散的风险亦将稳步好转。 在此背景下,预计地产信用风险对大金融板块传导担忧会消除,外资对互联网板块信心会恢复,这将助力港股市场企稳回升。 我们依旧看好二季度起港股市场将迎来年度级别20%的估值修复。 ▍事件:近期俄乌局势紧张、国内外监管政策趋严、海外货币政策收紧预期、国内疫情再度扩散等多重风险持续冲击港股市场。 2月17日以来,恒生综指、恒生指数均跌超25%,恒生科技指数最大跌幅近40%。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会议针对稳增长政策、地产风险、中概股监管、平台经济治理、香港金融市场稳定性等议题均给出积极指引。 受政策支持提振,市场情绪显著走强带动恒生指数、国企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上涨9.1%/12.5%/22.2%。 ▍多重负面因素集中爆发冲击投资者情绪,触发近期外资“无差异化”抛售。 除了对中资互联网业绩以及地产信用风险的担忧以外,2月下旬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美联储即将开启的货币紧缩以及上周美国SEC将五家中概企业暂时列入“预摘牌清单”等事件进一步放大了全球投资者的悲观情绪,具体看:俄乌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航运成本飙升,冲击需求。 原油和主要工业金属价格近日虽有回落但依旧维持高位,BDI也较1月底的低点飙升超过一倍。 这些因素导致美国3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2011年欧债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引发投资者对于欧洲可能陷入衰退、美国面临滞胀的担忧。 俄罗斯或将出现债务违约,投资者对新兴市场要求更高风险溢价。 受西方对俄制裁影响,海外投资者预期俄罗斯最早或于3月16日便出现主权债务违约(1.2亿美元利息到期),导致近期海外投资者对新兴市场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 此担忧或也是今年2月境外机构减持354亿元中国国债的主要原因。 对俄制裁或波及中国。 部分投资者也担忧若中国机构继续与俄罗斯受制裁企业进行交易或有贸易往来,或同样面临被制裁的潜在风险。 但中国外长王毅于3月14日表示:“中方将继续在多边场合为乌克兰危机的和平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以及“中国不是危机当事方,更不希望制裁使中方受到影响,中方有权利维护自身的正当合法权益”。 预计未来此担忧逐步淡化。 美联储货币紧缩预期再度升温。 截至3月16日,CME利率期货交易隐含的全年美联储加息幅度再次回升至175bps。 但考虑到未来发达国家很可能面临的需求和经济增速的下滑,我们判断投资者已过度pricein今年美联储紧缩的预期,未来若美联储的实际操作低于预期,则利好全球风险类资产的估值修复,特别是类似于如港股这样成长权重逐步上升的离岸市场。 中概退市压力冲击港美两地上市中资股。 3月11-15日的三个交易日中,受退市压力冲击最大的金龙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下跌21.8%和21.6%。 但今日刘鹤副总理在主持的金稳委会议上提到“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 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关于平台经济治理,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完善既定方案,坚持稳中求进,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关于香港金融市场稳定问题,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协作。 ”未来投资者对于中概退市、平台经济公司监管以及港股整体稳定性的担忧也有望大幅缓解。 散点疫情扩散引发对中国经济的担忧。 虽然1-2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大超预期,但上周以来疫情在上海和深圳等地的快速扩散也引发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特别是供应链的担忧。 3月15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意味着未来疫情防控的整体趋势上将进一步向逐步放松、尽量降低对居民正常生活和消费影响的方向迈进。 ▍市场情绪承压期间外资大幅流出而南向资金“抄底”。 资金流层面看,近期外资持续流出港股市场,而南向资金则大幅流入,呈现“越跌越买”的特征。 2月17日-3月11日,南向/国际中介/香港本地中介/中资中介托管资金分别流入270/-447/12/204亿港元。 21年9月,恒大债务风险爆发时外资流出地产板块约53.2亿港元,而南向资金则持续买入达24.9亿港元。 近期南向资金与外资配置行为与去年9月时高度相似。 细分板块来看,2月17日以来外资持续流出互联网、医药、地产等监管政策变动/信用风险尚存的板块达305/49/32亿港元;而南向资金逆势流入这些板块达203/56/19亿港元。 其中,南向资金大幅“抄底”美团、腾讯、快手分别约106/63/25亿港元。 尽管近年来南向资金的港股持仓占比不断增长,但考虑当前外资在港股整体持仓比重超过40%,外资仍是主导港股市场的核心因素。 ▍若外部冲击近期消退,二季度起港股市场有望迎来年度级别的估值修复。 我们判断在俄乌冲突不会持续恶化的假设下,二季度起外围的地缘冲突和货币紧缩这两大风险因素将逐步淡化,内部产业监管及疫情扩散的风险亦将稳步好转。 分权重板块来看,我们预计3月后地产行业数据的逐步回暖将撬动大金融板块的价值重估,内资银行板块PB估值或有20%左右的上行空间;而在针对平台经济公司的监管措施进一步明朗化的环境下,主要互联网龙头的“业绩坑”消化后,预计外资对港股“新经济”板块的信心也将显著提振,带动资金回流。 我们依旧看好二季度起港股市场将迎来年度级别20%的估值修复,结合中信证券研究部行业组的观点,外部风险消除后,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汇丰控股、建设银行、华润置地、广汽集团、华润啤酒、锦欣生殖、中粮家佳康、携程集团-S、小鹏汽车-W、百度集团-SW。 ▍风险因素:1)地缘冲突进一步升级;2)美联储超预期收紧货币政策;3)全球新冠疫情爆发超预期;4)中美摩擦深化;5)外资持续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