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香港交易所-0388.HK-2021年年报点评:三个观察点,衍生品活跃度、市场估值回升幅度、互联互通扩容进度-220225

《中信证券-香港交易所-0388.HK-2021年年报点评:三个观察点,衍生品活跃度、市场估值回升幅度、互联互通扩容进度-220225(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香港交易所-0388.HK-2021年年报点评:三个观察点,衍生品活跃度、市场估值回升幅度、互联互通扩容进度-220225(7页).pdf(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21年港交所归母净利润同比+9%,略低于我们预期,预计2022Q1继续承压。 2022年影响盈利的三个核心因素:衍生品活跃度、市场估值回升幅度以及互联互通扩容进度。 基于当前数据,下调公司2022年ADT假设至1467亿港元,预计2022/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测130/156/182亿港元,若三个观察点出现积极信号,则有望超预期,下调目标价至461港元,对应2022年45xPE,维持“增持”评级。 ▍2021年归母净利润125.4亿港元,同比增长9%,略低于我们预期。 2021年公司收入及其他收益210亿港元,同比增长9%;核心业务收入201亿港元,同比增长10%。 2021Q4收入及其他收益47亿港元,同比下滑7%,环比下滑11%;归母净利润27亿港元,同比下滑9%,环比下滑18%,略低于我们预期1.2亿港元。 主要由于2021Q4ADT不及我们预期;以及存管、托管及代理人服务费低于我们预期,环比下滑37%。 ▍2021Q4ADT同比下滑10%,2022Q1继续承压。 2021年全年ADT为1667亿港元,同比增长29%;沪深港通贡献继续提升,南向及北向ADT同比提升71%和32%。 带动现货交易及交易系统使用费同比增长31%,现货市场结算同比增长25%;其中南向和北向交易费分别同比增长70%和40%,南向和北向结算费分别同比增长53%和39%。 2021Q4单季ADT为1264亿港元,同比下滑10%,环比下滑24%,2021年10-12月单月ADT分别为1304/1317/1178亿港元,市场交投情绪持续低迷。 2022年1月ADT为1286亿港元,截至2022年2月23日,当月ADT为1245亿港元,维持四季度趋势。 考虑到2021Q1高基数(单季ADT为2244亿港元),预计2022Q1交易及结算收入同比承压。 ▍IPO融资仍以新经济公司为主,持续优化上市制度。 2021年共有98家公司于港交所上市,包括20只生物科技股,6家WVR发行人,5家二次上市公司及3家双重主要上市的公司。 IPO融资额达到3314亿港元,位列全球第四;其中88%来自新经济及生物科技股,咨询科技及医疗保健融资额分别占比38%和24%,新经济主战场地位依然稳固。 2021Q4受市场波动、中美关系恶化以及中国内地针对海外上市监管收紧影响,潜在上市标的观望情绪浓厚,仅完成IPO25宗,新股融资额仅455亿港元。 短期看,预计2022Q1各项抑制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IPO融资额或仍将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但2021年末共有超过150宗上市申请处于IPOPipeline,储备量依然健康。 长期看,港交所仍致力于优化上市制度:SPAC制度:咨询市场意见后宣布推出SPAC新上市制度,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目前已接收到7份申请。 降低二次上市门槛,优化WVR公司双重上市流程:就优化及简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向市场咨询意见,修订意见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我们预期今年年内或会有二次上市转为双重上市的标的出现。 考虑降低未盈利科技公司IPO门槛: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新一年度财政预算案时表示,特区政府正在研究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在港集资。 我们预计2022年港交所在广泛研究后或可向市场刊发咨询。 ▍衍生品表现平稳,MSCIA50或可于2022年开始贡献收入。 2021年期货及期权合约成交量同比增长2%,其中股票期权日均成交张数同比上升21%;衍生品分部收入同比增长6%,股票期权合约交易系统使用费同比增长36%。 2021年10月港交所推出MSCI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目前港交所拥有全球最完整、最具吸引力的离岸市场中国A股产品生态圈。 根据港交所此前公告,2022年6月30日前MSCIA50股指期货交易费用豁免,若宽免期不再延长,预计下半年开始该产品可贡献收入。 2022年1月MSCIA50日均成交量为16150张,月底未平仓合约为28332张,按单张1美元计算,当前单月可贡献收入约265万港元。 ▍2022年的三个观察点:衍生品活跃度、市场估值回升幅度以及互联互通扩容进度。 衍生品活跃度:当前市场影响因素复杂,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抬升、中美关系持续紧张、持续的通胀压力、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和美国加息均加剧市场波动,而持续的疫情和中国内地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也给市场带来挑战。 受可能的极端事件影响,2022年市场波动可能仍然较大,为衍生品发展创造良好机遇。 2022年1月港交所期货成交量环比提高9%,股票期权成交量环比提升18%;加之恒指科技期货期权和MSCIA50指数期货等新产品继续放量,2022年衍生品分部有望表现活跃。 ADT回升:我们重新回到港交所盈利的核心因素ADT的分析框架,拆分可能对2022年公司盈利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ADT的两个核心影响因素是港股总市值和换手率。 其中,市值存量影响因素是估值,增量影响因素是IPO融资规模(包括潜在新经济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也包括中概股回归);流动性影响因素是增量资金和换手率。 市场估值回归是影响市值的关键要素。 截至2022年2月23日,港股总市值目前已自2021年最高点的58.7万亿港元回落至42.4万亿港元,是造成ADT下滑的主要因素。 目前港股市场平均市盈率下滑至15x,与2020年年初相当,是港交所上市公司产业结构明显调整以来的相对低位。 2022年港股估值能否在俄乌战争、疫情好转、政策触底等因素影响下,实现均值回归至关重要。 市场估值也将响拟上市公司IPO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此外中国内地企业赴港IPO及美国中概股回归都将受到中国内地境外上市新规的影响。 根据2021年12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的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将中概股境外上市全面纳入监管范畴,除在中国证监会备案外,大多数中概公司需要提供主管部门监管意见和安全评审意见。 符合外商投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要求是境外上市的前提条件。 审批进度将直接影响备案效率。 互联互通扩容是带来增量资金和提高换手率的有效手段。 2021年南向交易贡献港股股本成交额的13%,占总成交额的11%;截至2022年2月23日港股通持仓总市值2.3万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的5%。 即港股通用5%的市值占比贡献了11%的交易量。 如果将二次上市和中概新增回归全部纳入港股通,港股通持仓占比有望提升至7%,假设换手率仍然为市场平均值的2倍,交易额占比有望提升至15%。 虽然目前我们尚未看到监管释放二次上市纳入港股通的信号,但随着部分中概股回归时选择双重上市,以及港交所优化WVR公司双重上市流程后部分符合要求的二次上市公司或转为双重上市,我们看到了中概股曲线纳入互联互通的可能性。 若部分大市值标杆性公司考虑转换上市身份,则有望从北向南引入流动性,提升港股换手率。 ▍风险因素。 美国加息及缩表速度和幅度超预期;全球地缘政治等风险抬升加剧市场波动;日均成交量大幅下降;股市大幅下跌;重要标的上市进度不及预期。 ▍投资建议:短期看ADT受内地监管、美国加息预期、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维持低位,加之2021Q1高基数,预计2022Q1业绩承压,从2022Q2开始有望环比改善。 若上述三个观察点出现积极信号,则公司2022年表现有望超出我们预期。 基于财报和当前市场数据,我们下调公司2022年ADT假设至1467亿港元,调整公司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预测130/156亿港元,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182亿港元,对应EPS预测10.2/12.3/14.4,现价对应PE分别为39/32/27x。 给予2022年45xPE目标估值,下调目标价至461港元,维持“增持”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