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证券-移动互联网服务行业:拼多多,在用户心智与品牌升级的平衡中寻求成长-220221

《德邦证券-移动互联网服务行业:拼多多,在用户心智与品牌升级的平衡中寻求成长-220221(2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邦证券-移动互联网服务行业:拼多多,在用户心智与品牌升级的平衡中寻求成长-220221(21页).pdf(2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拼多多的高速增长依托①智能手机、快递基础设施的快速普及;②淘系、京东打假商家矫枉过正;③主打团购、依托社交媒体传播,与京东、阿里的模式形成差异化,更契合用户习惯。 1)2015年后智能手机、快递等基础设施在下沉市场的普及率大幅提升;2)2016-17年淘系、京东平台受舆论及自身定位调整影响,清理大量商家,导致这部分产能流向其他平台;3)拼多多当时主推团购模式,以推荐+社交传播,依托微信小程序进行快速渗透,这与阿里巴巴、京东的搜索模式有所差异,并契合下沉市场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在爆品模式下厂商愿意以低毛利率销售(换取毛利润数额的提升,即提升规模对冲毛利率的下降)。 拼多多成长的内生原因在于“真实惠”。 拼多多的“实惠”是1)平台营销节奏差异;2)平台知识产权管控力度差异;3)广告效果差异影响商家营销策略差异化;4)平台补贴所综合导致的,例如拼多多讲究日常促销,而天猫则塑造多个大型促销活动,导致品牌方在大促期间倾斜更多预算,而非活动期间折扣比例较低。 同时,拼多多在商品溯源上仍有待提升,导致部分品牌经销商或个人店铺乱价。 第三,平台广告效果差异,导致商家更愿意降价而非投放广告。 第四,平台通过百亿补贴等活动承担了部分降价的成本,上述四点共同导致了拼多多同样商品更实惠,这是拼多多与天猫、京东早期差异化定位的关键因素。 拼多多未来的核心挑战在于用户心智和品牌的升级。 拼多多通过百亿补贴引导用户进行消费升级,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但补贴退坡过程也伴随着用户心智的反复。 我们认为,拼多多平台的补贴需要考虑宏观经济、消费增速的波动,在经济向好、居民收入增长健康时适度的削减补贴,而在经济走弱、居民收入增长疲软时延缓补贴的削减。 战术层面的精细操作能够降低摩擦,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均GMV的上行空间。 拼多多估值提升的潜在空间在于货币化率提升。 拼多多与天猫的利润率差距可以用“十节甘蔗”理论理解,天猫基于阿里生态的用户洞察,以及丰富的内容布局(短视频、直播),这些洞察和内容形式为品牌提供了差异化价值,切走了品牌更多的营销或研发预算。 拼多多需要建立具备专用性质的电商基础设施/工具,才能够提升在品牌侧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拼多多凭借社交传播能够积累社交关系数据,该部分数据是天猫和品牌方相对欠缺的,基于社交圈层的用户画像,拼多多也能够获取独特的市场洞察,并为品牌方提供独特价值。 研发和管理上,拼多多可以为品牌运营人员开发一些工具,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构建生态,拼多多能够为品牌和消费者提供更全面、多样的价值,也能够不断沉淀用户的心智和品牌的信任。 风险提示:用户增长不及预期,业务发展不及预期,经济复苏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