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跨市场系列报告之二(负极材料篇):龙头领航,硅碳起势-180121

《光大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跨市场系列报告之二(负极材料篇):龙头领航,硅碳起势-180121(2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跨市场系列报告之二(负极材料篇):龙头领航,硅碳起势-180121(21页).pdf(2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负极材料是锂电池核心材料。
锂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组成,分别占材料成本比重为40%到46% 、5-15% 、5-11% 、10-14%。根据活性物质的不同,负极材料可分为碳材料(主要是天然/人造石墨)和非碳材料(包括钛基材料、硅基材料等)两类。与人造石墨相比,天然石墨成本较低,但循环性能相对较差,因此前者已成为动力电池和中高端消费电池的主流负极材料。
动力电池驱动需求增长,竞争格局相对稳定。
(1)需求端:动力电池驱动负极材料市场增长。2014 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2017 年1-11 月销量60.9 万辆(增长51.4%),《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2020 年/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目标为200/700 万辆,预计到2020/2025 年,动力电池负极材料需求量将达6.6/18.7 万吨。(2)供给端:竞争格局基本稳定,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根据正极材料的数据,2016 年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璞泰来全资子公司)负极材料市占率22%/19%/16%,合计占比57%。随着政策要求趋严和市场竞争加剧,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加强,负极材料行业也有望呈现集中态势。
中短期:上下游双向挤压,龙头效应显现。
焦炭(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等)是制备人造石墨的主要原材料。2017 年,由于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大,炼钢质量要求提高,电弧炉生产用料石墨电极需求猛增,石油焦价格(由2000 元/吨最高涨至7900 元/吨)、国产针状焦价格(由5000-7000 元/吨最高涨至25000-42000 元/吨)等出现大幅上涨,使得低端负极材料、中端负极材料分别上涨45%/13%;同时,在补贴退坡政策驱动下,负极材料厂商还受到下游动力电池降成本的挤压。在此背景下,由于具备规模优势、稳定的上下游关系,负极材料龙头企业竞争优势尽显。
长期:硅碳负极潜力巨大,产业化稳步推进。
硅碳负极比容量可达4200毫安时每克,是石墨材料的10 倍。硅碳负极逐步成为产业关注焦点,国外企业率先实现硅碳负极材料量产,特斯拉Model3 动力电池已采用硅碳负极材料,其能量密度可达300瓦时每千克。由于我国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硅碳负极规模化量产尚未突破,但贝特瑞(2017 年出货1000 吨)、杉杉股份(2017 年底产能4000 吨/年)、璞泰来(与中科院合作量产)等均已对硅碳负极材料进行了布局。
投资建议:关注负极材料龙头企业
中短期来看,动力电池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同时材料厂商仍将承担降成本的压力;长期来看,能量密度提升是动力电池行业主旋律,硅碳负极产业化的推进是行业重要趋势。综合来看,我们认为拥有规模优势及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竞争力更强。建议关注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等。
风险因素:新能源汽车政策变化带来负面影响;技术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