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证券-非银金融行业周报:券商PB估值之谜,破净真的合理?-180626

《兴业证券-非银金融行业周报:券商PB估值之谜,破净真的合理?-180626(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业证券-非银金融行业周报:券商PB估值之谜,破净真的合理?-180626(8页).pdf(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投资要点
板块反思:
从第一支破净券商的出现,到今天10几支券商处于1倍PB以下(按18年的动态PB)仅仅过去了20来天,那么券商的PB估值到底应该怎么去理解? 1倍PB到底是不是合理值?
首先从PB的B入手,券商的资产端由4块主要类别的资产构成:货币资金、自营部分、信用部分和其他,前3块基本占了80%以上。货币资金拆解开来主要以客户资金为主,其他可归类于流动性准备或自营配置中的一种,那实际上决定B的主要因素就是自营和信用业务。
自营业务是一个重资产、正负可能性皆有的业务,虽然整体预期由于一些套利型投资而更偏正收益,但从谨慎的原则出发1倍PB算是自营的均衡估值,除非有强烈的股债双杀预期会造成折价。
信用业务分两块,两融部分在新规压住杠杆比例、绕标漏洞被堵上、平仓可正常操作的环境下,风险基本可控,现阶段有零星的平仓情况,整体履约保障率维持200%以上。整体利差年化在2.5-3%,按主动杠杆2.7倍来计算,ROE能达到6.75%-8.1%,那么从ROE推动资产扩张的速度反推PB坍缩回1倍的速度,意味着1.25倍PB现价在3年后能够回到1倍左右。还是从谨慎考虑,假设两融隐含1%左右的不良率,1.2倍可作为两融业务的均衡估值。
现在重点是股权质押业务,据了解现阶段触及平仓压力的规模达到了10%以上,触及警戒线的(含触及平仓)15-20%之间。从历史经验来看,真正会造成风险的项目一直低于1%,就算是进入诉讼流程的项目造成损失的情况也比较少见,虽然处置期可能较长。只有股权完全失去价值、公司资不抵债的恶性情况,才会造成大比例损失。现在处于信用风险爆发阶段,不良率、不良后的损失率、损失比例确实都有恶化的可能性,但假设损失率我觉得不应假设高于5%,因为这意味着差不多7-8%的上市企业全都达到了恶性情况的标准,那是否还有讨论此问题的意义?考虑0.5-1%的利差,股权质押业务现阶段最差的预期大致是0.7倍PB。
按这样的逻辑考虑,自营、两融、股质大致占比分别为63%、20%和17%,谨慎预期券商加权PB为0.98倍。同时由于券商业务有很大部分是中介型的服务业务,是无资金占用的创收业务,收入占比至少超过一半,再特别谨慎的给予一个溢价到1倍PB,投资者们是否能接受呢?
风险提示:股权质押风险暴露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