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方正策略)
(以下内容从国信证券《聚焦两会(方正策略)》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本文来自方正证券研究所于2022年3月7日发布的报告《聚焦两会》。欲了解具体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分析师: 燕翔, S1220521120004; 许茹纯,S1220522010006; 朱成成,S1220522010005; 联系人:金晗。 核心结论 策略观点:每年3月份左右召开的两会往往都是全市场关注的焦点。宏观经济层面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立在5.5%左右,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财政政策方面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货币政策延续此前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调。报告还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我们认为,在宽信用周期叠加产业政策利好下,科技成长类品种或将占优。 经济增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2022年经济形势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疫情仍在持续、全球经济增长转弱、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我国经济发展同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仍然在高基数水平上设立5.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目标,显示出政府稳增长的决心,有利于提振市场预期与信心。 货币政策方面,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报告对货币政策的表述依然是“以我为主”,虽然美联储加息预期引起市场对流动性紧缩的担忧,但我们预计后续国内的流动性环境仍会较为宽松,利率还有下行空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2022年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海外市场大幅波动、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等。 报告正文 1 聚焦两会 每年3月份左右召开的两会往往都是全市场关注的焦点。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2021年的工作情况,并发布了2022年各项政府经济工作目标,对本年度政府工作的具体任务进行了部署。 1.1 经济增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立在5.5%左右,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本次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2021年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022年经济形势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疫情仍在持续、全球经济增长转弱、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我国经济发展同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仍然在高基数水平上设立5.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目标,显示出政府稳增长的决心,有利于提振市场预期与信心。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宏观政策适应跨周期调节需要,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支持力度,同时考虑为今年应对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范围。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从全年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符合预期,财政赤字率和宏观杠杆率下降,经济增速继续位居世界前列。 2022年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1.2 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两次全面降准,推动降低贷款利率。有序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稳妥处置重大金融风险事件。 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的表述依然是“以我为主”,虽然美联储加息预期引起市场对流动性紧缩的担忧,但我们预计后续国内的流动性环境仍会较为宽松,利率还有下行空间。 1.3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21年我国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2%,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较快发展,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包括建设数字信息技术设施、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等方面。 数字经济市场规模足够大,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替代传统旧经济;同时,产业链条足够长,能够提升社会整体效率;此外互联网的高普及率以及5G的快速推广,已经使得中国成为了数字经济的领导力量,因此在宏观经济层面,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事实上,自2015年提出新旧动能切换的概念以来,在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下,包括数字经济在内的众多新兴产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随着未来产业政策的持续倾斜以及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领域必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来源。 2 市场表现回顾 2.1 大类资产表现回顾 上周受俄乌冲突事件持续影响,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农产品价格同样走强,国内股市和债市表现不佳。具体来看,股票市场中,wind全A指数收跌,单周跌幅为1.3%。债券市场中,中债总全价指数和中证可转债指数上周分别下跌0.3%和1.5%。商品市场中南华工业品指数大幅上涨9.3%,南华农产品指数上涨1.7%。黄金价格经历大幅上涨后上周基本持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稳定。 2.2 主要宽基指数表现回顾 从主要宽基指数来看,上周各指数普遍下跌,其中上证综指、中证500等指数表现居前。具体来看,上周上证综指跌幅较小,仅微跌0.1%,中证500、上证50、国证2000指数单周跌幅分别为0.2%、0.4%、0.7%。中证1000和沪深300指数单周分别下跌1.6%和1.7%。双创指数表现不佳,创业板指大幅下跌3.8%,科创50指数下跌3.0%,表现相对靠后。 2.3 全球主要股市表现回顾 从全球权益市场来看,上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多数下跌,欧洲市场跌幅较深。具体来看,发达市场中美股标普500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全线收跌,单周跌幅分别为1.3%、1.3%和2.8%。欧洲市场中法国CAC40指数、德国DAX指数、富时100指数集体大幅收跌,单周跌幅分别为10.2%、10.1%和6.7%。日经225指数、韩国综合指数单周分别下跌1.9%和上涨1.4%,恒生指数跌3.8%,澳洲标普200指数涨1.6%。新兴市场中圣保罗IBOVESPA指数上涨1.2%,孟买30指数下跌2.7%,俄罗斯股票市场暂停交易,台湾加权指数单周涨0.5%。 2.4 主要行业表现回顾 上周一级行业涨跌分化严重,其中煤炭、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等行业领涨,而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表现垫底。具体来看,上周煤炭行业大幅上涨10.0%,表现居前。农林牧渔和交通运输行业分别上涨3.7%和3.3%,表现次之。而汽车行业下跌4.7%,表现垫底,电子和家电跌幅次之,单周分别下跌4.2%和3.5%。 2.5 细分行业表现回顾 从我们筛选的110个细分行业来看,上周行情表现领先的前5名细分行业及周涨跌幅分别是航运(+10.4%)、煤炭(+10%)、医药流通(+8.1%)、港口(+5.9%)、机场(5%)。上周行情表现落后的后5名细分行业及周涨跌幅分别是服务机器人(-9.2%)、电池材料(-8.5%)、锂电池(-7.8%)、消费电子(-7.6%)、汽车零部件(-6%) 2.6 风格指数表现回顾 上周各风格指数高低估值分化明显,其中低市净率、低市盈率风格表现明显领先于高市盈率和高市净率风格。具体来看,上周低市净率、低市盈率和低价股风格指数涨幅分别为1.6%、1.5%和0.9%,涨幅居前,高市盈率、高市净率和高价股风格指数分别大幅下跌4.4%、3.9%和3.7%。亏损股表现好于微利股和绩优股,三者分别上涨0.8%、下跌1.7%和下跌2.3%。小盘股表现领先于中盘股、大盘股,小盘股风格上周下跌0.9%,中盘股和大盘股分别下跌1.7%和2.1%。新股表现尚可,上周上涨0.8%。
本文来自方正证券研究所于2022年3月7日发布的报告《聚焦两会》。欲了解具体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分析师: 燕翔, S1220521120004; 许茹纯,S1220522010006; 朱成成,S1220522010005; 联系人:金晗。 核心结论 策略观点:每年3月份左右召开的两会往往都是全市场关注的焦点。宏观经济层面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立在5.5%左右,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财政政策方面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货币政策延续此前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调。报告还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我们认为,在宽信用周期叠加产业政策利好下,科技成长类品种或将占优。 经济增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2022年经济形势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疫情仍在持续、全球经济增长转弱、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我国经济发展同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仍然在高基数水平上设立5.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目标,显示出政府稳增长的决心,有利于提振市场预期与信心。 货币政策方面,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报告对货币政策的表述依然是“以我为主”,虽然美联储加息预期引起市场对流动性紧缩的担忧,但我们预计后续国内的流动性环境仍会较为宽松,利率还有下行空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2022年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海外市场大幅波动、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等。 报告正文 1 聚焦两会 每年3月份左右召开的两会往往都是全市场关注的焦点。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2021年的工作情况,并发布了2022年各项政府经济工作目标,对本年度政府工作的具体任务进行了部署。 1.1 经济增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立在5.5%左右,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本次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2021年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022年经济形势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疫情仍在持续、全球经济增长转弱、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我国经济发展同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仍然在高基数水平上设立5.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目标,显示出政府稳增长的决心,有利于提振市场预期与信心。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宏观政策适应跨周期调节需要,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支持力度,同时考虑为今年应对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范围。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从全年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符合预期,财政赤字率和宏观杠杆率下降,经济增速继续位居世界前列。 2022年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1.2 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两次全面降准,推动降低贷款利率。有序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稳妥处置重大金融风险事件。 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的表述依然是“以我为主”,虽然美联储加息预期引起市场对流动性紧缩的担忧,但我们预计后续国内的流动性环境仍会较为宽松,利率还有下行空间。 1.3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21年我国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2%,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较快发展,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包括建设数字信息技术设施、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等方面。 数字经济市场规模足够大,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替代传统旧经济;同时,产业链条足够长,能够提升社会整体效率;此外互联网的高普及率以及5G的快速推广,已经使得中国成为了数字经济的领导力量,因此在宏观经济层面,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事实上,自2015年提出新旧动能切换的概念以来,在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下,包括数字经济在内的众多新兴产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随着未来产业政策的持续倾斜以及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领域必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来源。 2 市场表现回顾 2.1 大类资产表现回顾 上周受俄乌冲突事件持续影响,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农产品价格同样走强,国内股市和债市表现不佳。具体来看,股票市场中,wind全A指数收跌,单周跌幅为1.3%。债券市场中,中债总全价指数和中证可转债指数上周分别下跌0.3%和1.5%。商品市场中南华工业品指数大幅上涨9.3%,南华农产品指数上涨1.7%。黄金价格经历大幅上涨后上周基本持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稳定。 2.2 主要宽基指数表现回顾 从主要宽基指数来看,上周各指数普遍下跌,其中上证综指、中证500等指数表现居前。具体来看,上周上证综指跌幅较小,仅微跌0.1%,中证500、上证50、国证2000指数单周跌幅分别为0.2%、0.4%、0.7%。中证1000和沪深300指数单周分别下跌1.6%和1.7%。双创指数表现不佳,创业板指大幅下跌3.8%,科创50指数下跌3.0%,表现相对靠后。 2.3 全球主要股市表现回顾 从全球权益市场来看,上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多数下跌,欧洲市场跌幅较深。具体来看,发达市场中美股标普500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全线收跌,单周跌幅分别为1.3%、1.3%和2.8%。欧洲市场中法国CAC40指数、德国DAX指数、富时100指数集体大幅收跌,单周跌幅分别为10.2%、10.1%和6.7%。日经225指数、韩国综合指数单周分别下跌1.9%和上涨1.4%,恒生指数跌3.8%,澳洲标普200指数涨1.6%。新兴市场中圣保罗IBOVESPA指数上涨1.2%,孟买30指数下跌2.7%,俄罗斯股票市场暂停交易,台湾加权指数单周涨0.5%。 2.4 主要行业表现回顾 上周一级行业涨跌分化严重,其中煤炭、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等行业领涨,而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表现垫底。具体来看,上周煤炭行业大幅上涨10.0%,表现居前。农林牧渔和交通运输行业分别上涨3.7%和3.3%,表现次之。而汽车行业下跌4.7%,表现垫底,电子和家电跌幅次之,单周分别下跌4.2%和3.5%。 2.5 细分行业表现回顾 从我们筛选的110个细分行业来看,上周行情表现领先的前5名细分行业及周涨跌幅分别是航运(+10.4%)、煤炭(+10%)、医药流通(+8.1%)、港口(+5.9%)、机场(5%)。上周行情表现落后的后5名细分行业及周涨跌幅分别是服务机器人(-9.2%)、电池材料(-8.5%)、锂电池(-7.8%)、消费电子(-7.6%)、汽车零部件(-6%) 2.6 风格指数表现回顾 上周各风格指数高低估值分化明显,其中低市净率、低市盈率风格表现明显领先于高市盈率和高市净率风格。具体来看,上周低市净率、低市盈率和低价股风格指数涨幅分别为1.6%、1.5%和0.9%,涨幅居前,高市盈率、高市净率和高价股风格指数分别大幅下跌4.4%、3.9%和3.7%。亏损股表现好于微利股和绩优股,三者分别上涨0.8%、下跌1.7%和下跌2.3%。小盘股表现领先于中盘股、大盘股,小盘股风格上周下跌0.9%,中盘股和大盘股分别下跌1.7%和2.1%。新股表现尚可,上周上涨0.8%。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