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修复(二)|民企2021经历收缩,2022迎来估值修复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估值修复(二)|民企2021经历收缩,2022迎来估值修复》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报告导读 在2021年政策偏紧情况下,央国企销售规模和拿地市占率提升,在可持续经营假设下估值经历了持续修复。随着当前政策持续纠偏,优质民企同样逻辑下迎来估值修复。 2021年TOP200的销售规模占比下降,行业集中度下降,民企数量下降但依然占主导地位。本篇是《正视政策偏紧,央企永续经营》的姊妹篇,2021年TOP200中,民企合计128家,占比64%,较2020年下降5家和3%。而央企和国企的数量合计仅从57家提升到58家,占比基本上维持在29%。从销售规模来看,TOP200中民企的销售规模占比下降,央国企略微提升。2021年TOP200民企销售金额合计6.2万亿元,占TOP200的62.8%,较2020年下降2.7 pcts。央国企合计实现销售1.3万亿元,占TOP200的33.9%,较2020年提升2.6 pcts。 原TOP200榜单房企中15%的房企出现变化,退出的房企以民企为主,新进房企中民企与央国企数量占比相当,但是新进央国企销售规模超过新进民企。2021年TOP200名单中合计有29家房企发生变化。其中,退出的名单中民企数量占比达到62%,而新进的名单中民企数量占比达到41%,与央国企相当。新进房企销售规模以央国企为主,合计占比达到43%,而民企仅为37%。 2021年TOP100榜单中央企和国企拿地快速攀升,直逼民企,而城投与房企的合作开发有望在2022年为民企带来补充库存的机会。2021年民企拿地萎缩近一半,央企拿地规模7780亿元直逼民企9026亿元。随着2021年土地“两集中”政策的实施,第二轮和第三轮土拍中央企国企托底严重,尤其是第三轮国资平台中以城投为代表托底明显。由于城投公司本身不具备较强开发能力,因此城投和房企的合作开发或将成为2022年的趋势,并成为民企补充库存的重要契机。 部分央国企因可持续经营假设带来的估值修复已基本兑现。随着2022年初政策放松,第二批央企和可以“活下来”的优质民企同样开始迎来估值修复,空间至少20%。在2021年9月《正视政策偏紧,央企永续经营》已经提到,以EVA模型看,地产股的低估值来源于对远期价值毁灭的担忧。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调整,政策环境偏紧的情况下,央国企在永续经营假设下估值已基本修复到位。优质民企转变为可持续经营,以及集中在港股的第二批央企,预计迎来类似于2021年四季度以来央国企的远期估值修复。 风险提示:重走土地金融老路,需求超预期下行。 正文 核心观点: 基于EVA模型,我们认为对于央企和国企的估值修复,来自于对经营周期的判断,而非短期经营和业绩的判断。2021年Q3以来A股优质央国企估值修复已基本兑现。随着2022年初政策纠偏以及预售资金监管放松等,当前迎来集中在港股的第二批央企和优质民企,享受同样估值修复逻辑,空间看20%及以上。地产股在2021年的低估值主要来自于远期的价值毁灭,背后原因主要来自于融资政策的持续收紧,房企爆雷风险在Q3持续显现。然而央企和国企在严政策环境下,却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第二批央企和可以“活下来”的优质民企修复。催化剂来自于行业进入衰退期,宏观经济增速走弱,政府出台政策进行对冲,而非基本面的反转。 1. TOP200中民企数量和规模均出现下降 TOP200的销售规模占比下降,行业集中度下降,民企数量下降但依然占主导地位。2021年TOP200销售金额合计9.9万亿元,占比全国商品房54.2%,较2020年下降6.8个pct。2021年TOP200中,民企合计128家,占比64%,较2020年的133家及占比67%,分别下降5家和3%。民企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占主导地位;而央企和国企的数量合计仅从57家提升到58家,占比基本上维持在29%。 从销售规模来看,TOP200中民企的销售规模占比下降,央国企略微提升。2021年TOP200民企销售金额合计6.2万亿元,较2020年同比下降10.7%,占TOP200的62.8%,较2020年下降2.7 pcts。央企和国企合计实现销售金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6.0%,占TOP200的33.9%,较2020年提升2.6 pcts。 TOP200中15%的房企出现变化,退出的房企以民企为主,新进的房企中民企与央国企占比相当。比较2021年与2020年TOP200名单,合计有29家房企发生变化。其中,退出的名单中民企数量占比达到62%,新进的名单中民企数量占比达到41%,国企和央企合计占比同样为41%。 变化名单中新进房企销售规模以央国企为主,合计占比达到43%,而民企仅为37%。TOP200中退出的民企销售占比为76%,而新进的民企仅为37%;退出的央国企销售合计占比22%,而新进的央国企销售合计占比达到43%,超过了民企的规模。央国企当中新进榜单的房企又主要以国企为主,占比达到33%。 退出房企主要集中在尾部,头部房企安全性相对来说较高。变化的29家房企中,退出的排名分布在30~200,主要集中在100~200名;而新进的房企排名在70~200名,同样主要集中在100~200名。 2. 2021年央企国企拿地规模直逼民企 2.1. 央企拿地过去三年逐年递增,且已快赶上民企拿地规模 选取中指房企TOP100拿地金额中2019~2021年皆有数据的63家房企作为样本,其中国企10家,央企13家,民企40家。虽然2021年新增很多国资平台(例如城投)拿地,但是由于没有历史数据作对比,因此很多不在此样本中,实际的国企拿地规模在2021年有较大提升。 从拿地规模来看,过去一直是民企拿地最多,但2021年民企拿地萎缩近一半,2021年央企拿地规模(7780亿元)已经快赶上民企(9026亿元)。民企拿地一直是主流,但是2021年受三道红线已经交易资金监管等融资的收紧,民企2021年拿地规模较2020年萎缩了43%,而央企拿地一直在稳步提升,到2021年已经赶上了民企拿地。 从拿地占比上来看,2021年央企国企拿地首次超过民企,央国企拿地占比从2019年的43%提升到了2021年的56%,而民企拿地占比从2019年的57%降低到了2021年的44%。央企拿地占比的提升是从2021年开始的,如果2022年的融资政策以及交易资金监管维持现有状态,央企国企拿地占比将继续抬升。 2.2. 城投拿地转合作,或为2022年优质民企回血的重要契机 2021年在22个重点城市推出“两集中”土地政策,结果二三轮土拍央企国企托底严重,尤其是第三轮国资平台中以城投为代表托底明显。上海、苏州、重庆第三轮土拍中接近一半是城投拿地,而无锡和广州,75%的地块被城投公司拿走。 无论是从拿地资金端,还是土地开发环节,地方城投似乎都有强烈的需求引入合作方来共同参与。城投公司都是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一方面城投拿地对地方政府来说相当于左兜掏右兜,另一方面许多城投公司并没有房地产开发的产业资源和经验,如果对拿到的土地无法形成足够的经营效益,将会进一步加剧地方财政的压力。加上,未来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力度加大,政府降杠杆率幅度加大,城投举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一级土地开发的模式正在走向没落。 城投和房企的合作开发将是2022年的趋势,而且或许成为民企回血的重要契机。首先目前城投和房企的合作,一种是城投拿地后转让给房企,因为城投都是底价拿地,这种模式将会成为房企2021年因资金紧张没拿地而在2022年补地的渠道之一;另一种是直接引入房企小股操盘,或是直接委托房企全盘操盘,不但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开发出溢价产品保证利润的增长。 3. 国央企估值修复兑现,第二批央企和优质民企接力 以PE衡量估值高低,忽略地产股可能出现的业绩大幅下行甚至是出清的风险。以当前静态PE看地产股,则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地产股就被低估值了,主要是一方面短期由于高价地的问题房企业绩有下滑风险;另一方面长期去杠杆仍在途中,房企有较大缩表压力,也就意味着部分房企的销售规模可能出现大幅下行,稳态下业绩可能大幅下滑;更重要的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预售资金监管的进一步趋严,行业流动性风险开始大幅暴露,房企长期经营假设被破坏,使得基于PE的估值更无意义。所以当前地产股是低估值还是低估值陷阱才是问题的关键,而非PE的分位数处于历史极低位。 EVA 模型更适合于地产股估值,地产股的低估值来源于对远期价值毁灭的担忧。我们在《逆转价值毁灭,重塑远期估值》报告中阐述了更适合地产股估值的EVA方法,回溯历史上地产股EVA估值的拆分可以发现,2021年年中地产股的低估值主要在于远期价值大幅为负,这实际发生自2018年后的去杠杆。对于远期价值为负的原因,原因主要如下:1)远期房企盈利能力大幅下行,甚至亏损,导致利润不足以机会成本,从财务角度就是净利润率的下行和去杠杆导致负债率下行,从而导致ROE的下行,无法弥补资本成本;2)三道红线、预售资金监管等外部大环境下,房企流动性风险上升,破产风险增加。但基于经济逻辑,对于一个破产概率可以忽略的企业,由于持续的价值毁灭必然导致行业出清,即使没有护城河,远期超额收益应该为0,所以,对于地产股而言当前的低估实际是远期价值为负的部分。 经过半年的上涨,多数国央企第一阶段估值修复已经基本到位。以农历新年前最后一个交易日2022年1月28日收盘价测算,A股多数国央企估值修复已经基本完成,如保利估值修复空间从年中的51%降至10%、招商蛇口从30%降至3%;港股国央企估值修复空间也出现明显收缩,如华润置地从26%收缩至3%,但中国海外发展、中国金茂等虽然已经经历了明显修复,未来仍有较大估值修复空间。 优质民企有望接续国企的估值修复,且上涨空间更大。如果民企可以确定持续经营,我们预计其可以迎来类似于2021年下半年国央企的远期估值修复,从估值修复的幅度看:1)A股滨江集团2022年以来上涨26.8%,估值修复空间从73%大幅修复至18%,而金科股份和中南建设当前估值修复空间分别为98%、150%;2)港股中民企除龙湖一直享有较为稳定的远期估值溢价外,信用资质排名靠前的旭辉控股集团、碧桂园估值修复空间较2021年年中进一步拉大至39%、80%,而龙光集团、宝龙地产、融创中国、中骏集团控股等估值修复空间均在200%以上。 2021年Q3以来A股优质央国企估值修复已基本兑现。随着2022年初政策纠偏以及预售资金监管放松等,当前迎来集中在港股的第二批央企和可以“活下来”的优质民企,享受同样估值修复逻辑,空间看20%及以上。我们认为更大概率“活下来”的民企的特质有三个,主要体现在:第一杠杆率和负债率相对来说较低;第二在2018年以来发展偏保守而非激进加杠杆补库存;第三2021年底以来有成功融资纪录,意味着监管层面比较认可和鼓励。[1] [1] 注:报告中的“活下去”仅形容暴雷概率更低的公司,此处推荐公司仅为部分代表企业,且并不意味推荐范围以外的企业无法“存活”。 4. 风险提示 政策重走土地金融的老路。偏紧的行业环境是出清的前提条件,而如果政策大幅放松重走土地金融的老路,那么土储将迎来新一轮重估,杠杆较为激进的房企则具有再上台阶的机会,本文的逻辑将不再成立。 市场需求大幅下行。楼市具有较强的羊群效应,且土地市场的热度会影响居民的购房预期,如果偏紧的额政策影响土地市场进一步导致需求大幅下行,甚至部分房企的风险蔓延导致居民购房预期下降,那么引发行业性风险也会对本文的逻辑有一定影响。 特别声明 本订阅号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并不代表作者所属机构观点。涉及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应以所属机构正规发布的研究报告内容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本订阅号内容均为原创,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发表或引用。
报告导读 在2021年政策偏紧情况下,央国企销售规模和拿地市占率提升,在可持续经营假设下估值经历了持续修复。随着当前政策持续纠偏,优质民企同样逻辑下迎来估值修复。 2021年TOP200的销售规模占比下降,行业集中度下降,民企数量下降但依然占主导地位。本篇是《正视政策偏紧,央企永续经营》的姊妹篇,2021年TOP200中,民企合计128家,占比64%,较2020年下降5家和3%。而央企和国企的数量合计仅从57家提升到58家,占比基本上维持在29%。从销售规模来看,TOP200中民企的销售规模占比下降,央国企略微提升。2021年TOP200民企销售金额合计6.2万亿元,占TOP200的62.8%,较2020年下降2.7 pcts。央国企合计实现销售1.3万亿元,占TOP200的33.9%,较2020年提升2.6 pcts。 原TOP200榜单房企中15%的房企出现变化,退出的房企以民企为主,新进房企中民企与央国企数量占比相当,但是新进央国企销售规模超过新进民企。2021年TOP200名单中合计有29家房企发生变化。其中,退出的名单中民企数量占比达到62%,而新进的名单中民企数量占比达到41%,与央国企相当。新进房企销售规模以央国企为主,合计占比达到43%,而民企仅为37%。 2021年TOP100榜单中央企和国企拿地快速攀升,直逼民企,而城投与房企的合作开发有望在2022年为民企带来补充库存的机会。2021年民企拿地萎缩近一半,央企拿地规模7780亿元直逼民企9026亿元。随着2021年土地“两集中”政策的实施,第二轮和第三轮土拍中央企国企托底严重,尤其是第三轮国资平台中以城投为代表托底明显。由于城投公司本身不具备较强开发能力,因此城投和房企的合作开发或将成为2022年的趋势,并成为民企补充库存的重要契机。 部分央国企因可持续经营假设带来的估值修复已基本兑现。随着2022年初政策放松,第二批央企和可以“活下来”的优质民企同样开始迎来估值修复,空间至少20%。在2021年9月《正视政策偏紧,央企永续经营》已经提到,以EVA模型看,地产股的低估值来源于对远期价值毁灭的担忧。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调整,政策环境偏紧的情况下,央国企在永续经营假设下估值已基本修复到位。优质民企转变为可持续经营,以及集中在港股的第二批央企,预计迎来类似于2021年四季度以来央国企的远期估值修复。 风险提示:重走土地金融老路,需求超预期下行。 正文 核心观点: 基于EVA模型,我们认为对于央企和国企的估值修复,来自于对经营周期的判断,而非短期经营和业绩的判断。2021年Q3以来A股优质央国企估值修复已基本兑现。随着2022年初政策纠偏以及预售资金监管放松等,当前迎来集中在港股的第二批央企和优质民企,享受同样估值修复逻辑,空间看20%及以上。地产股在2021年的低估值主要来自于远期的价值毁灭,背后原因主要来自于融资政策的持续收紧,房企爆雷风险在Q3持续显现。然而央企和国企在严政策环境下,却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第二批央企和可以“活下来”的优质民企修复。催化剂来自于行业进入衰退期,宏观经济增速走弱,政府出台政策进行对冲,而非基本面的反转。 1. TOP200中民企数量和规模均出现下降 TOP200的销售规模占比下降,行业集中度下降,民企数量下降但依然占主导地位。2021年TOP200销售金额合计9.9万亿元,占比全国商品房54.2%,较2020年下降6.8个pct。2021年TOP200中,民企合计128家,占比64%,较2020年的133家及占比67%,分别下降5家和3%。民企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占主导地位;而央企和国企的数量合计仅从57家提升到58家,占比基本上维持在29%。 从销售规模来看,TOP200中民企的销售规模占比下降,央国企略微提升。2021年TOP200民企销售金额合计6.2万亿元,较2020年同比下降10.7%,占TOP200的62.8%,较2020年下降2.7 pcts。央企和国企合计实现销售金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6.0%,占TOP200的33.9%,较2020年提升2.6 pcts。 TOP200中15%的房企出现变化,退出的房企以民企为主,新进的房企中民企与央国企占比相当。比较2021年与2020年TOP200名单,合计有29家房企发生变化。其中,退出的名单中民企数量占比达到62%,新进的名单中民企数量占比达到41%,国企和央企合计占比同样为41%。 变化名单中新进房企销售规模以央国企为主,合计占比达到43%,而民企仅为37%。TOP200中退出的民企销售占比为76%,而新进的民企仅为37%;退出的央国企销售合计占比22%,而新进的央国企销售合计占比达到43%,超过了民企的规模。央国企当中新进榜单的房企又主要以国企为主,占比达到33%。 退出房企主要集中在尾部,头部房企安全性相对来说较高。变化的29家房企中,退出的排名分布在30~200,主要集中在100~200名;而新进的房企排名在70~200名,同样主要集中在100~200名。 2. 2021年央企国企拿地规模直逼民企 2.1. 央企拿地过去三年逐年递增,且已快赶上民企拿地规模 选取中指房企TOP100拿地金额中2019~2021年皆有数据的63家房企作为样本,其中国企10家,央企13家,民企40家。虽然2021年新增很多国资平台(例如城投)拿地,但是由于没有历史数据作对比,因此很多不在此样本中,实际的国企拿地规模在2021年有较大提升。 从拿地规模来看,过去一直是民企拿地最多,但2021年民企拿地萎缩近一半,2021年央企拿地规模(7780亿元)已经快赶上民企(9026亿元)。民企拿地一直是主流,但是2021年受三道红线已经交易资金监管等融资的收紧,民企2021年拿地规模较2020年萎缩了43%,而央企拿地一直在稳步提升,到2021年已经赶上了民企拿地。 从拿地占比上来看,2021年央企国企拿地首次超过民企,央国企拿地占比从2019年的43%提升到了2021年的56%,而民企拿地占比从2019年的57%降低到了2021年的44%。央企拿地占比的提升是从2021年开始的,如果2022年的融资政策以及交易资金监管维持现有状态,央企国企拿地占比将继续抬升。 2.2. 城投拿地转合作,或为2022年优质民企回血的重要契机 2021年在22个重点城市推出“两集中”土地政策,结果二三轮土拍央企国企托底严重,尤其是第三轮国资平台中以城投为代表托底明显。上海、苏州、重庆第三轮土拍中接近一半是城投拿地,而无锡和广州,75%的地块被城投公司拿走。 无论是从拿地资金端,还是土地开发环节,地方城投似乎都有强烈的需求引入合作方来共同参与。城投公司都是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一方面城投拿地对地方政府来说相当于左兜掏右兜,另一方面许多城投公司并没有房地产开发的产业资源和经验,如果对拿到的土地无法形成足够的经营效益,将会进一步加剧地方财政的压力。加上,未来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力度加大,政府降杠杆率幅度加大,城投举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一级土地开发的模式正在走向没落。 城投和房企的合作开发将是2022年的趋势,而且或许成为民企回血的重要契机。首先目前城投和房企的合作,一种是城投拿地后转让给房企,因为城投都是底价拿地,这种模式将会成为房企2021年因资金紧张没拿地而在2022年补地的渠道之一;另一种是直接引入房企小股操盘,或是直接委托房企全盘操盘,不但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开发出溢价产品保证利润的增长。 3. 国央企估值修复兑现,第二批央企和优质民企接力 以PE衡量估值高低,忽略地产股可能出现的业绩大幅下行甚至是出清的风险。以当前静态PE看地产股,则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地产股就被低估值了,主要是一方面短期由于高价地的问题房企业绩有下滑风险;另一方面长期去杠杆仍在途中,房企有较大缩表压力,也就意味着部分房企的销售规模可能出现大幅下行,稳态下业绩可能大幅下滑;更重要的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预售资金监管的进一步趋严,行业流动性风险开始大幅暴露,房企长期经营假设被破坏,使得基于PE的估值更无意义。所以当前地产股是低估值还是低估值陷阱才是问题的关键,而非PE的分位数处于历史极低位。 EVA 模型更适合于地产股估值,地产股的低估值来源于对远期价值毁灭的担忧。我们在《逆转价值毁灭,重塑远期估值》报告中阐述了更适合地产股估值的EVA方法,回溯历史上地产股EVA估值的拆分可以发现,2021年年中地产股的低估值主要在于远期价值大幅为负,这实际发生自2018年后的去杠杆。对于远期价值为负的原因,原因主要如下:1)远期房企盈利能力大幅下行,甚至亏损,导致利润不足以机会成本,从财务角度就是净利润率的下行和去杠杆导致负债率下行,从而导致ROE的下行,无法弥补资本成本;2)三道红线、预售资金监管等外部大环境下,房企流动性风险上升,破产风险增加。但基于经济逻辑,对于一个破产概率可以忽略的企业,由于持续的价值毁灭必然导致行业出清,即使没有护城河,远期超额收益应该为0,所以,对于地产股而言当前的低估实际是远期价值为负的部分。 经过半年的上涨,多数国央企第一阶段估值修复已经基本到位。以农历新年前最后一个交易日2022年1月28日收盘价测算,A股多数国央企估值修复已经基本完成,如保利估值修复空间从年中的51%降至10%、招商蛇口从30%降至3%;港股国央企估值修复空间也出现明显收缩,如华润置地从26%收缩至3%,但中国海外发展、中国金茂等虽然已经经历了明显修复,未来仍有较大估值修复空间。 优质民企有望接续国企的估值修复,且上涨空间更大。如果民企可以确定持续经营,我们预计其可以迎来类似于2021年下半年国央企的远期估值修复,从估值修复的幅度看:1)A股滨江集团2022年以来上涨26.8%,估值修复空间从73%大幅修复至18%,而金科股份和中南建设当前估值修复空间分别为98%、150%;2)港股中民企除龙湖一直享有较为稳定的远期估值溢价外,信用资质排名靠前的旭辉控股集团、碧桂园估值修复空间较2021年年中进一步拉大至39%、80%,而龙光集团、宝龙地产、融创中国、中骏集团控股等估值修复空间均在200%以上。 2021年Q3以来A股优质央国企估值修复已基本兑现。随着2022年初政策纠偏以及预售资金监管放松等,当前迎来集中在港股的第二批央企和可以“活下来”的优质民企,享受同样估值修复逻辑,空间看20%及以上。我们认为更大概率“活下来”的民企的特质有三个,主要体现在:第一杠杆率和负债率相对来说较低;第二在2018年以来发展偏保守而非激进加杠杆补库存;第三2021年底以来有成功融资纪录,意味着监管层面比较认可和鼓励。[1] [1] 注:报告中的“活下去”仅形容暴雷概率更低的公司,此处推荐公司仅为部分代表企业,且并不意味推荐范围以外的企业无法“存活”。 4. 风险提示 政策重走土地金融的老路。偏紧的行业环境是出清的前提条件,而如果政策大幅放松重走土地金融的老路,那么土储将迎来新一轮重估,杠杆较为激进的房企则具有再上台阶的机会,本文的逻辑将不再成立。 市场需求大幅下行。楼市具有较强的羊群效应,且土地市场的热度会影响居民的购房预期,如果偏紧的额政策影响土地市场进一步导致需求大幅下行,甚至部分房企的风险蔓延导致居民购房预期下降,那么引发行业性风险也会对本文的逻辑有一定影响。 特别声明 本订阅号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并不代表作者所属机构观点。涉及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应以所属机构正规发布的研究报告内容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本订阅号内容均为原创,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发表或引用。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