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看好2月行情机会(方正策略)
(以下内容从国信证券《坚定看好2月行情机会(方正策略)》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本文来自方正证券研究所于2022年2月8日发布的报告《坚定看好2月行情机会》。欲了解具体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分析师: 燕翔,S1220521120004; 许茹纯,S1220522010006; 朱成成,S1220522010005; 联系人:金晗。 核心结论 历史经验显示,流动性较为宽裕、政策预期以及经济数据的空白是春季躁动的主要驱动逻辑,行情往往也终结于前述条件的消失或证伪。出于对美联储加息导致流动性收紧的担忧,1月份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但我们认为,当前A股市场的调整已经接近尾声,2月的市场行情非常值得期待。一方面,目前市场调整幅度已经较为充分;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并不一定会引起国内利率上行,当前市场流动性以及政策环境均对市场非常友好。在流动性环境比较宽裕友好、市场整体估值不高、新兴产业朱格拉周期的产业逻辑值得期待的背景下,我们看好以新能源和TMT为代表的科技成长公司的市场表现。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海外市场大幅波动、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等。 报告正文 1,2022年1月行情回顾 1月A股市场明显调整,整体下跌。从我们跟踪的主要指数表现来看,1月份上证指数下跌7.65%,创业板指跌幅更大,累计跌幅达到12.45%,市场整体也出现了深幅调整,万得全A跌9.46%。结构上来看,1月市场调整过程中,大盘蓝筹股相对抗跌,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下跌6.73%和7.62%,而中小盘指数中证500及中证1000指数跌幅均超过了10%,分别为10.58%和12.95%,创业板指相对于上证综指的超额收益也震荡走低。 从行业表现来看,1月份3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几乎全部下跌,银行地产表现相对较好。具体来看,1月份仅银行业收获正收益,累计涨幅为2.3%。房地产1月份下跌1.3%,跌幅较小。国防军工行业深幅调整,1月份行业指数下跌17.9%,医药生物与传媒行业也出现了大幅调整,累计跌幅分别为14.9%和14.4%。 2,2022年2月市场展望 “春季躁动”是典型的日历效应,从历史经验来看,A股市场上的“春季躁动”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在2月份,A股出现上涨的概率最大。自2000年至2021年,Wind全A指数2月份上涨概率达到77%,远高于其他月份,各年度二月份涨幅方差相比其他大多月份也较低。上涨概率其次高的就是11月,从2000年至2021年Wind全A指数在11月上涨的概率有68%。从行情背后的逻辑来看,2月和11月上涨概率较高背后存在着事件驱动的影响,2月份之后是3月份每年的两会,11月之后是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是对未来经济政策有方向性影响的重要会议,使得市场容易产生政策预期。 从春季行情的驱动逻辑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春节前后流动性比较充裕,二是经济数据和企业盈利数据阶段性空白使得市场预期较为分散,盈利上行的逻辑尚未证伪,三是出现了实质性政策改革利好,或是市场对中央经济会议和对两会政策的期待。 2011年春季行情的逻辑在于,一季报公布前,业绩持续增长的逻辑不能被证伪,更重要的是包括能源、农产品、工业品在内的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都在年初达到了历史高点,市场产生以上“经济再度回到新一轮上行周期”的错觉。直到4月份,一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公布,CPI数据高于预期而GDP增速较2010年四季度已经出现了下滑迹象,4月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压垮行情的最后一根稻草,春季行情正式结束。 2012年春季躁动行情启动于“股市信心论”,经济数据的空白是必要条件,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是重要基础,政策预期给了此轮春季行情足够的想象空间。此轮春季行情结束于两会的召开 ,两会期间政府将GDP增长目标下调至八年新低,此后PMI等经济数据的持续下降证实了经济伪复苏,市场在悲观情绪中持续下跌。 2013年市场延续了2012年底的上涨趋势,春季行情提前启动。不过在政策环境收紧的变化下,春季行情提前结束:2月19日,央行意外重启正回购操作,未开展任何逆回购操作,回笼节前释放的流动性意图明显;2月21日,美联储表示QE或提前结束;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五条,3月1日,国务院颁布楼市调控“新国五条”。流动性的收紧和政策调控的升级是此轮春季行情结束的直接原因。 2015年的春季行情从连续“双降”开始启动,一直延续到5月底,随后股市在清理场内外配资的监管肃清下一蹶不振。2015年春季躁动行情催化因素,一是极度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杠杆资金的大举入市,二是改革政策的不断推出、监管层对股市的支持,2015年经济持续下滑情况下行情仍然火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对于改革充满了期待。 2017年春季躁动行情主要的催化剂是央行TLF投放。定增新规对稳定A股流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助推了春季行情。不过金融严监管为本轮春季行情画上句点,监管密集发文导致的市场情绪波动及风险偏好下降是股市下跌的主要诱因。从3月29日开始,银监会连发多文规范银行业发展,市场情绪出现波动,风险偏好下降,指数开始持续下跌。 从对A股近十年来的春季行情复盘来看,行情出现大跌的年份往往存在系统性的利空因素,如2016年的两次熔断、2020年的新冠疫情。同时,导致春季躁动行情终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出现政策收紧,包括货币政策收紧、监管趋严或者地产等行业调控升级;二是经济下行被证实,或者经济复苏被证伪;三是出现一些会造成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的外部因素,例如中美贸易摩擦等。 由于2022年美联储首次议息会议上的鹰派表述,美债收益率快速上升、美股显著调整,投资者对流动性紧缩的担忧导致市场风险偏好下降,1月份A股市场也出现了明显调整。但我们认为,当前A股市场的调整已经接近尾声,展望2月,市场行情非常值得期待。 一方面,目前市场调整幅度已经较为充分。我们统计了2010年以来历次大跌调整的持续时间的累计跌幅,以此次调整跌幅较大的创业板指为例,从2021年12月14日到2022年1月底,创业板指累计下跌16.8%,从下跌持续的时间以及下跌幅度来看,已经接近历次大跌调整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当前市场流动性以及政策环境均对市场非常友好,2月的春季躁动行情仍值得期待。虽然美联储加息预期引起市场对流动性紧缩的担忧,但从历史经验来看,美联储加息过程中,国内继续保持流动性宽松以及利率下行,非常正常。 当前国内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人民银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信贷投放,继续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财政政策上,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实施好规模性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截至2022年1月底,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7%,利率处在相对较低位置,后续仍有下行空间。 结构上我们看好以新能源和TMT为代表的科技成长。在以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中,产业升级会形成大量的资本支出,你的支出是我的收入,这是一个扩散的逻辑,投资标的范围会越来越大。最近两年A股上市公司整体资本开支同比增速大幅提高,当前我们正处于一轮新兴产业投资扩张周期之中。我们看好以新能源和TMT为代表的科技成长公司在2022年的表现。
本文来自方正证券研究所于2022年2月8日发布的报告《坚定看好2月行情机会》。欲了解具体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分析师: 燕翔,S1220521120004; 许茹纯,S1220522010006; 朱成成,S1220522010005; 联系人:金晗。 核心结论 历史经验显示,流动性较为宽裕、政策预期以及经济数据的空白是春季躁动的主要驱动逻辑,行情往往也终结于前述条件的消失或证伪。出于对美联储加息导致流动性收紧的担忧,1月份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但我们认为,当前A股市场的调整已经接近尾声,2月的市场行情非常值得期待。一方面,目前市场调整幅度已经较为充分;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并不一定会引起国内利率上行,当前市场流动性以及政策环境均对市场非常友好。在流动性环境比较宽裕友好、市场整体估值不高、新兴产业朱格拉周期的产业逻辑值得期待的背景下,我们看好以新能源和TMT为代表的科技成长公司的市场表现。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海外市场大幅波动、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等。 报告正文 1,2022年1月行情回顾 1月A股市场明显调整,整体下跌。从我们跟踪的主要指数表现来看,1月份上证指数下跌7.65%,创业板指跌幅更大,累计跌幅达到12.45%,市场整体也出现了深幅调整,万得全A跌9.46%。结构上来看,1月市场调整过程中,大盘蓝筹股相对抗跌,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下跌6.73%和7.62%,而中小盘指数中证500及中证1000指数跌幅均超过了10%,分别为10.58%和12.95%,创业板指相对于上证综指的超额收益也震荡走低。 从行业表现来看,1月份3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几乎全部下跌,银行地产表现相对较好。具体来看,1月份仅银行业收获正收益,累计涨幅为2.3%。房地产1月份下跌1.3%,跌幅较小。国防军工行业深幅调整,1月份行业指数下跌17.9%,医药生物与传媒行业也出现了大幅调整,累计跌幅分别为14.9%和14.4%。 2,2022年2月市场展望 “春季躁动”是典型的日历效应,从历史经验来看,A股市场上的“春季躁动”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在2月份,A股出现上涨的概率最大。自2000年至2021年,Wind全A指数2月份上涨概率达到77%,远高于其他月份,各年度二月份涨幅方差相比其他大多月份也较低。上涨概率其次高的就是11月,从2000年至2021年Wind全A指数在11月上涨的概率有68%。从行情背后的逻辑来看,2月和11月上涨概率较高背后存在着事件驱动的影响,2月份之后是3月份每年的两会,11月之后是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是对未来经济政策有方向性影响的重要会议,使得市场容易产生政策预期。 从春季行情的驱动逻辑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春节前后流动性比较充裕,二是经济数据和企业盈利数据阶段性空白使得市场预期较为分散,盈利上行的逻辑尚未证伪,三是出现了实质性政策改革利好,或是市场对中央经济会议和对两会政策的期待。 2011年春季行情的逻辑在于,一季报公布前,业绩持续增长的逻辑不能被证伪,更重要的是包括能源、农产品、工业品在内的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都在年初达到了历史高点,市场产生以上“经济再度回到新一轮上行周期”的错觉。直到4月份,一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公布,CPI数据高于预期而GDP增速较2010年四季度已经出现了下滑迹象,4月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压垮行情的最后一根稻草,春季行情正式结束。 2012年春季躁动行情启动于“股市信心论”,经济数据的空白是必要条件,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是重要基础,政策预期给了此轮春季行情足够的想象空间。此轮春季行情结束于两会的召开 ,两会期间政府将GDP增长目标下调至八年新低,此后PMI等经济数据的持续下降证实了经济伪复苏,市场在悲观情绪中持续下跌。 2013年市场延续了2012年底的上涨趋势,春季行情提前启动。不过在政策环境收紧的变化下,春季行情提前结束:2月19日,央行意外重启正回购操作,未开展任何逆回购操作,回笼节前释放的流动性意图明显;2月21日,美联储表示QE或提前结束;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五条,3月1日,国务院颁布楼市调控“新国五条”。流动性的收紧和政策调控的升级是此轮春季行情结束的直接原因。 2015年的春季行情从连续“双降”开始启动,一直延续到5月底,随后股市在清理场内外配资的监管肃清下一蹶不振。2015年春季躁动行情催化因素,一是极度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杠杆资金的大举入市,二是改革政策的不断推出、监管层对股市的支持,2015年经济持续下滑情况下行情仍然火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对于改革充满了期待。 2017年春季躁动行情主要的催化剂是央行TLF投放。定增新规对稳定A股流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助推了春季行情。不过金融严监管为本轮春季行情画上句点,监管密集发文导致的市场情绪波动及风险偏好下降是股市下跌的主要诱因。从3月29日开始,银监会连发多文规范银行业发展,市场情绪出现波动,风险偏好下降,指数开始持续下跌。 从对A股近十年来的春季行情复盘来看,行情出现大跌的年份往往存在系统性的利空因素,如2016年的两次熔断、2020年的新冠疫情。同时,导致春季躁动行情终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出现政策收紧,包括货币政策收紧、监管趋严或者地产等行业调控升级;二是经济下行被证实,或者经济复苏被证伪;三是出现一些会造成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的外部因素,例如中美贸易摩擦等。 由于2022年美联储首次议息会议上的鹰派表述,美债收益率快速上升、美股显著调整,投资者对流动性紧缩的担忧导致市场风险偏好下降,1月份A股市场也出现了明显调整。但我们认为,当前A股市场的调整已经接近尾声,展望2月,市场行情非常值得期待。 一方面,目前市场调整幅度已经较为充分。我们统计了2010年以来历次大跌调整的持续时间的累计跌幅,以此次调整跌幅较大的创业板指为例,从2021年12月14日到2022年1月底,创业板指累计下跌16.8%,从下跌持续的时间以及下跌幅度来看,已经接近历次大跌调整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当前市场流动性以及政策环境均对市场非常友好,2月的春季躁动行情仍值得期待。虽然美联储加息预期引起市场对流动性紧缩的担忧,但从历史经验来看,美联储加息过程中,国内继续保持流动性宽松以及利率下行,非常正常。 当前国内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人民银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信贷投放,继续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财政政策上,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实施好规模性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截至2022年1月底,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7%,利率处在相对较低位置,后续仍有下行空间。 结构上我们看好以新能源和TMT为代表的科技成长。在以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中,产业升级会形成大量的资本支出,你的支出是我的收入,这是一个扩散的逻辑,投资标的范围会越来越大。最近两年A股上市公司整体资本开支同比增速大幅提高,当前我们正处于一轮新兴产业投资扩张周期之中。我们看好以新能源和TMT为代表的科技成长公司在2022年的表现。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