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紊乱,还是有序?
(以下内容从长江证券《能源紊乱,还是有序?》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能源紊乱,还是有序?.mp3 音频: 进度条 00:00 / 04:58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核心观点: 1.世界不缺能源,但为何全球同时出现能源价格攀升甚至短缺危机?各自短缺的偶然现象背后,是否有着共同的必然诱因?这究竟是周期性供需矛盾引发的短期问题,还是具有长期的持续性特征?诸如此类问题,正是各界担心经济可能出现滞胀的根本缘由。 2.当下全球能源紧张固然受疫后经济恢复、异常天气等特殊因素的影响,但能源转型及其脆弱性也是不争的事实。过去几年全球能源加速转型,但可再生能源稳定性不够。一旦受到天气等扰动,传统化石能源就会显得供应不足,甚至造成整体能源体系紊乱。 3.尽管如此,气候剧变压力之下,低碳减排已迅速在国际形成共识。我国作为全球排碳最多的国家,实现“双碳”已不简单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其本身甚至成为目标函数。按照目前我国的“双碳”顶层设计,传统经济增长目标乃至宏观调控范式都有待调整。 4.短期看,煤炭保供稳价但能耗“双控”目标依然坚定,年内工业品价格还将高位徘徊。总需求政策发力有限,经济下行压力延续,类滞胀格局难改。明年随着经济结构不再严重依赖外需及其工业,加之前期的教训,各地“双控”节奏及能源供给可能得以平滑。 正文: “幸福的家庭各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总量来看,世界并不缺能源,但为何近期全球同时出现能源价格攀升甚至短缺危机?各自短缺的偶然事件背后,是否有着共同的必然诱因?究竟是周期性供需矛盾引发的短期问题,还是具有长期的持续性特征?诸如此类问题,正是各界担心经济可能出现滞胀的根本缘由。 一、能源紧张从何而来? 当下全球能源紧张固然受疫后经济恢复等特殊因素的影响,但能源转型及其脆弱性也是不争的事实。全球能源加速转型,传统能源的融资规模自2015年后趋势性下滑,且融资成本持续高于清洁能源。但可再生能源受制于储能技术且稳定性不够。去年以来拉尼娜天气加剧冷冬用暖需求,并引致干旱影响水力发电等。一旦受到天气等扰动,石化能源就显得供应不足。 图1:能源快速转型下价格波动加大 来源:BP,IMF,笔者测算 全球气候剧变压力之下,低碳减排近年来已在国际上迅速形成共识。尽管如此,联合国最新测算显示,全球能源生产依然严重偏离《巴黎协定》的约束轨道,各国计划生产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化石能源总量已远高于控温目标下的生产规模。即将举行的G20峰会与联合国气候会议或将进一步确立全球气候目标、路径和各国承诺。 图2:能源转型任务艰巨且时间紧迫 来源:联合国,笔者整理 尽管2020年遭遇百年不遇的疫情,但全球碳排放量只减少5.4%,仍慢于要实现1.5°C控温目标7.6%的减排速度。特别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30%,位列世界第一,且排放增速持续高于全球。实现“双碳”能源转型已不简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其本身甚至成为了目标函数。 二、能源紧张能否缓解? 今年我国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规模明显高于“十四五”规划要求,要实现年初制定的单位GDP能耗目标也有较大难度。这与今年我国经济较为依赖出口和工业高耗能部门等因素有关。 上述意味着,为实现2025年的“双碳”顶层设计目标,未来四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单位GDP能耗等将面临更大的压减压力。初步估算,碳强度、化石能源占比等双碳约束将拉低未来四年经济增速年均0.5到1个百分点。当然,“双碳”目标的实现除依靠技术进步以外,还取决于经济结构由工业向服务业的自然转型,以及全社会生活和工作方式向节能减排的系统性甚至革命性转变。 图3:双碳约束下的经济放缓进程 来源:WIND,IMF,笔者测算 短期来看,年内我国煤炭保供稳价,但能耗“双控”目标坚定,工业生产依然受限。世界气象组织预测,今冬拉尼娜现象将大概率再现。冷冬之下能源供需紧平衡,工业品价格还将高位徘徊。大宗价格上涨继续向下游传导,CPI料将逐季抬升。“类滞胀”格局或将延续到明年一季度。随着经济结构不再严重依赖外需及其工业,加之前期的经验教训,明年各地“双控”节奏及能源供给可能得以平滑。 图4:类滞胀或将延续至明年一季度 来源:WIND,笔者测算 三、基本结论 一是当下全球能源紧张固然受疫后经济恢复、异常天气等特殊因素影响,但能源转型及其脆弱性也是不争的事实。过去几年全球能源加速转型,但可再生能源稳定性不够。一旦受到天气等扰动,传统化石能源就会显得供应不足,甚至造成整体能源体系紊乱。 二是全球气候剧变压力之下,低碳减排已迅速在国际上形成共识。我国作为全球排碳最多的国家,实现“双碳”已不简单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其本身甚至成为目标函数。按照目前我国的“双碳”顶层设计,传统的经济增长目标乃至宏观调控范式都有待调整。 三是短期看,煤炭保供稳价但能耗“双控”目标依然坚定,年内工业品价格还将高位徘徊。总需求政策发力有限,经济下行压力延续,难改类滞胀格局。明年随着经济结构不再严重依赖外需及其工业,加之前期的教训,各地“双控”节奏及能源供给可能得以平滑。 【作者】 伍戈:博士,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央行货币政策部门,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曾获浦山政策研究奖、刘诗白经济学奖。“远见杯”中国经济、全球市场预测双冠军。 曹海巍、徐剑、高童:长江证券研究员。 薛宇东、李依霏、程路捷:长江证券实习研究员。 近期研究: 1.缺电限产:非常态,还是常态?,2021年10月17日 2.当经济跌破荣枯线,2021年10月7日 3.稳经济:是难,是易?,2021年9月26日 4.出口繁华,还是落幕?,2021年9月13日 5.逆流,顺流,2021年9月1日 6.逆周期?跨周期?,2021年8月24日
能源紊乱,还是有序?.mp3 音频: 进度条 00:00 / 04:58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核心观点: 1.世界不缺能源,但为何全球同时出现能源价格攀升甚至短缺危机?各自短缺的偶然现象背后,是否有着共同的必然诱因?这究竟是周期性供需矛盾引发的短期问题,还是具有长期的持续性特征?诸如此类问题,正是各界担心经济可能出现滞胀的根本缘由。 2.当下全球能源紧张固然受疫后经济恢复、异常天气等特殊因素的影响,但能源转型及其脆弱性也是不争的事实。过去几年全球能源加速转型,但可再生能源稳定性不够。一旦受到天气等扰动,传统化石能源就会显得供应不足,甚至造成整体能源体系紊乱。 3.尽管如此,气候剧变压力之下,低碳减排已迅速在国际形成共识。我国作为全球排碳最多的国家,实现“双碳”已不简单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其本身甚至成为目标函数。按照目前我国的“双碳”顶层设计,传统经济增长目标乃至宏观调控范式都有待调整。 4.短期看,煤炭保供稳价但能耗“双控”目标依然坚定,年内工业品价格还将高位徘徊。总需求政策发力有限,经济下行压力延续,类滞胀格局难改。明年随着经济结构不再严重依赖外需及其工业,加之前期的教训,各地“双控”节奏及能源供给可能得以平滑。 正文: “幸福的家庭各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总量来看,世界并不缺能源,但为何近期全球同时出现能源价格攀升甚至短缺危机?各自短缺的偶然事件背后,是否有着共同的必然诱因?究竟是周期性供需矛盾引发的短期问题,还是具有长期的持续性特征?诸如此类问题,正是各界担心经济可能出现滞胀的根本缘由。 一、能源紧张从何而来? 当下全球能源紧张固然受疫后经济恢复等特殊因素的影响,但能源转型及其脆弱性也是不争的事实。全球能源加速转型,传统能源的融资规模自2015年后趋势性下滑,且融资成本持续高于清洁能源。但可再生能源受制于储能技术且稳定性不够。去年以来拉尼娜天气加剧冷冬用暖需求,并引致干旱影响水力发电等。一旦受到天气等扰动,石化能源就显得供应不足。 图1:能源快速转型下价格波动加大 来源:BP,IMF,笔者测算 全球气候剧变压力之下,低碳减排近年来已在国际上迅速形成共识。尽管如此,联合国最新测算显示,全球能源生产依然严重偏离《巴黎协定》的约束轨道,各国计划生产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化石能源总量已远高于控温目标下的生产规模。即将举行的G20峰会与联合国气候会议或将进一步确立全球气候目标、路径和各国承诺。 图2:能源转型任务艰巨且时间紧迫 来源:联合国,笔者整理 尽管2020年遭遇百年不遇的疫情,但全球碳排放量只减少5.4%,仍慢于要实现1.5°C控温目标7.6%的减排速度。特别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30%,位列世界第一,且排放增速持续高于全球。实现“双碳”能源转型已不简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其本身甚至成为了目标函数。 二、能源紧张能否缓解? 今年我国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规模明显高于“十四五”规划要求,要实现年初制定的单位GDP能耗目标也有较大难度。这与今年我国经济较为依赖出口和工业高耗能部门等因素有关。 上述意味着,为实现2025年的“双碳”顶层设计目标,未来四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单位GDP能耗等将面临更大的压减压力。初步估算,碳强度、化石能源占比等双碳约束将拉低未来四年经济增速年均0.5到1个百分点。当然,“双碳”目标的实现除依靠技术进步以外,还取决于经济结构由工业向服务业的自然转型,以及全社会生活和工作方式向节能减排的系统性甚至革命性转变。 图3:双碳约束下的经济放缓进程 来源:WIND,IMF,笔者测算 短期来看,年内我国煤炭保供稳价,但能耗“双控”目标坚定,工业生产依然受限。世界气象组织预测,今冬拉尼娜现象将大概率再现。冷冬之下能源供需紧平衡,工业品价格还将高位徘徊。大宗价格上涨继续向下游传导,CPI料将逐季抬升。“类滞胀”格局或将延续到明年一季度。随着经济结构不再严重依赖外需及其工业,加之前期的经验教训,明年各地“双控”节奏及能源供给可能得以平滑。 图4:类滞胀或将延续至明年一季度 来源:WIND,笔者测算 三、基本结论 一是当下全球能源紧张固然受疫后经济恢复、异常天气等特殊因素影响,但能源转型及其脆弱性也是不争的事实。过去几年全球能源加速转型,但可再生能源稳定性不够。一旦受到天气等扰动,传统化石能源就会显得供应不足,甚至造成整体能源体系紊乱。 二是全球气候剧变压力之下,低碳减排已迅速在国际上形成共识。我国作为全球排碳最多的国家,实现“双碳”已不简单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其本身甚至成为目标函数。按照目前我国的“双碳”顶层设计,传统的经济增长目标乃至宏观调控范式都有待调整。 三是短期看,煤炭保供稳价但能耗“双控”目标依然坚定,年内工业品价格还将高位徘徊。总需求政策发力有限,经济下行压力延续,难改类滞胀格局。明年随着经济结构不再严重依赖外需及其工业,加之前期的教训,各地“双控”节奏及能源供给可能得以平滑。 【作者】 伍戈:博士,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央行货币政策部门,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曾获浦山政策研究奖、刘诗白经济学奖。“远见杯”中国经济、全球市场预测双冠军。 曹海巍、徐剑、高童:长江证券研究员。 薛宇东、李依霏、程路捷:长江证券实习研究员。 近期研究: 1.缺电限产:非常态,还是常态?,2021年10月17日 2.当经济跌破荣枯线,2021年10月7日 3.稳经济:是难,是易?,2021年9月26日 4.出口繁华,还是落幕?,2021年9月13日 5.逆流,顺流,2021年9月1日 6.逆周期?跨周期?,2021年8月24日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