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钟正生:需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注入信心

钟正生:需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注入信心

作者:微信公众号【钟正生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16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平安证券《钟正生:需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注入信心》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本文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7月14日接受《南方日报》的专访 钟正生表示,大宗商品向终端的消费者进行成本转移的能力较低,主要影响体现在中下游企业的盈利,目前政策上正通过降准、减负让利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注入信心。展望未来,他指出,这轮由于全球供需错位引发的商品涨价周期可能只是暂时的,随着价格的调整,全球商品供需将逐步走向平衡。 一 供需错位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南方日报:是什么因素影响本轮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钟正生:本轮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始于去年4月,今年6月CRB商品指数从去年低点上涨了75%、并高出疫情前水平20%左右。本轮商品涨价周期的驱动因素,可以分为实体供需和金融属性两个层面,而其中金融属性主要体现在宽松的货币环境(包括弱美元),供需层面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经济活动修复、海外财政刺激、以及全球经济转型。 今年以来,主要商品价格维持涨势。究其原因,金融属性的变化不大,美联储维持“按兵不动”,美欧日广义货币供应量在今年1-5月仅扩张了0.95个百分点,而去年扩张超8个百分点。同时,美元指数也结束了去年的“一路狂跌”,在89-93区间窄幅波动。但是,供需层面的三方因素均出现明显变化:其一,今年全球新冠疫苗进入推广期,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活动步入正常化。其二,美国推出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政策,使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大幅超疫情前,极大地提振了需求并外溢至全球,造就了非美地区尤其新兴市场制造业和出口的强劲。其三,中美及全球进一步强化能源转型目标,这既衍生出新的需求,也抑制了部分产能的释放。例如,铜、铝等“新能源”金属需求提升,而国内钢铁、煤炭等黑色系商品的供给预期收紧。 南方日报:大宗商品进入“超级周期”吗? 钟正生:我曾鲜明表达“商品超级周期未至”的观点,其核心理由就是,目前还未看到类似中国房地产周期的“超级发动机”能持续大幅提振商品需求。此外,随着美联储政策逐渐迈向正常化,“弱美元”撬动商品价格齐涨的概率也不大。目前,唯一超出预期的是,部分商品产能因各种原因受到抑制。但是,供需错位可能只是暂时的,随着价格的调整,全球商品供需在未来将逐步走向平衡。 二 下半年工业原料价格或回落 南方日报:目前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情况如何? 钟正生:今年5月中旬以后,除原油外的大部分商品价格出现回调。由于市场对于货币环境边际收紧的预期发酵等因素,金、银、铜、大豆和木材期货价格在6月18日距离其二季度最高点分别回落了7%、8%、13%、20%和47%。国际油价的走势呈现“一枝独秀”,主因是供给约束,包括美国油企对投资增产异常谨慎,OPEC+(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伙伴国)也暂时不急于大幅增产等。 南方日报:如何预判大宗商品下半年走势? 钟正生:展望下半年,大宗商品的价格或呈现“整体高位震荡、局部分化加剧”的特点。下半年影响商品价格的主因将是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即随着政策刺激力度减弱,欧美商品特别是耐用品需求增长空间有限。继而,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业原料价格可能出现波动甚至回落。但如果原油供给仍不能及时调整,油价仍可能继续走高,因此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出现回落。 如果原油供给仍不能及时调整,油价仍可能继续走高,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出现回落。 南方日报:大宗商品涨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钟正生:大宗商品价格大涨,主要通过压制中下游企业盈利,施压于中国经济。 中下游企业是本轮中国经济疫后复苏中的短板所在。一方面,本轮疫后复苏中,外需成为终端需求的主要来源,但本轮外需对中国产业链的拉动并不平衡。表现为,中游装备制造类行业出口率先拉升,医药和汽车行业随后,背后逻辑是发达国家生产受限,从中国进口了更多的工业制成品;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加之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恢复,带动上游原材料行业出口加速反弹;但其他下游行业(除医药、汽车)出口持续负增长,与新冠疫情爆发前无异。 另一方面,消费的持续低迷也加重了下游产业链的压力。尽管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进一步恢复增长,但消费复苏仍然显得步履维艰。到5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复合增速为4.8%,仅比2月提升了1个百分点,仍显著弱于疫情前2019年的8%。央行储户调查问卷显示的居民储蓄倾向,自2020年显著抬升以来,尚未有效回落。可以说,促进消费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一项中长期挑战。 上述两方面叠加,直接导致目前下游行业呈现“高库存、低营收、弱盈利、轻投资”的疲软组合,在各项经济指标上都显著弱于中游和上游行业,而且也成为制造业投资的重要拖累。 南方日报:该如何做好保供稳价措施? 钟正生:应对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需要在国内“双碳”政策执行上,考虑适当“错峰”,避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涨的时期。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分批投放铜、铝、锌等国家储备”的举措,是缓解市场供需格局紧张,弱化价格上涨预期的对症之举。 此外,尽管工业生产和利润的整体表现显著超出疫情之前的水平,但产业链下游多数行业的盈利增速仍然处于历史低位,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需要降低融资成本给企业注入信心。 货币政策方面,7月9日,央行宣布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全面降准首先释放了货币政策不急于收紧的信号,支持实体经济“行稳致远”。此外,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事实上已经起到了可观的抵抗“输入性通胀”的作用。我们估算,今年5-7月人民币升值或将压低中国PPI同比超过3个百分点。 往期报告: 中国央行本次降准的真实信号是什么? 中国经济仍需“固本培元” 钟正生谈如何落实需求侧管理:需聚焦五大重点 2021年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展望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