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能仍足,地产隐忧浮现——2021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点评
(以下内容从平安证券《经济动能仍足,地产隐忧浮现——2021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点评》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平安首经团队:钟正生/张璐/张德礼 1、 一季度GDP同比跳升到18.3%,主要是低基数推动,环比是弱于季节性的。体现在:1)一季度经季调后的GDP环比0.6%,大幅低于2011-2019年这9年一季度GDP季调后的环比均值1.9%;2)2017-2019年一季度不变价GDP环比分别为-15.8%、-15.7%和-15.9%,而今年一季度的只有-17.7%。原因有两个,一是去年四季度的基数较高;二是“就地过年”倡议对生产的推动不及预期,用工成本上升和招工难对一季度GDP有所拖累。 2、 出口强带动3月制造业增加值表现亮眼。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14.1%,三大工业门类中制造业、尤其高技术表现最为亮眼,这和出口较强有关。一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29.2%,两年平均增速为6.8%,而且和1-2月的持平,意味着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服务业在加快恢复。 3、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1)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7.7%,略高于今年1-2月的两年平均增速7.6%。但1-3月土地购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两年复合增速依然为负,房屋竣工面积和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也较1-2月有所回落,这对房地产投资的韧性构成威胁。3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两年复合增速继续回落至8.2%,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其它到位资金增速均有较明显放缓,唯个人按揭贷款韧性较足。考虑到1-3月销售回款占房企资金来源的比例超过一半(53.9%),后续房地产销售的景气度、以及房地产抵押贷款政策有无大范围收紧,对“五条红线”政策高压下的房地产投资能否保持韧性至关重要。2)制造业投资小幅改善,在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政策定向支持和碳减排驱动下的设备更新需求等多重力量推动下,我们对今年制造业投资继续回升的空间保持乐观。3)基建投资明显改观,春节过后基建项目启动施工。往后看,今年地方专项债预算规模仅比去年略低1000亿,基建投资的约束仍然在于符合条件的项目、而不在资金来源上。需要关注的是城投政策变动风险,如果政策变动导致城投再融资愈发困难,可能会制约基建投资的回升空间。 4、 消费加速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两年复合增速从3.2%提高到6.3%,按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和餐饮同步加速恢复,按产品类型看多数商品的零售都在好转。消费将继续修复,一是餐饮服务与疫情前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这部分消费将逐步回归正常;二是两年平均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今年一季度呈加速回升之势;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也加速回升,与收入增速之间的裂口收敛,意味着居民消费倾向亦有所提升。随着企业部门经营好转逐渐向居民部门传导,居民可支配收入仍有回升空间,居民消费倾向也将逐步提升,从而带动消费进一步修复。 5、 总体上看,一季度GDP环比弱于季节性,和去年四季度基数较高、春节前后用工不足等有关。如果单看3月数据,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位有所放缓、服务业保持增长,房地产投资的韧性依然在,制造业投资继续恢复,基建投资在融资约束有所缓和后也有明显好转,消费则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加速恢复。尽管出口份额在向海外回流,但由于全球经济在复苏、订单回流不会一蹴而就,上半年出口也有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逐渐从工业生产向消费偏移、从房地产投资向制造业投资偏移,增长动能依然较足,需要警惕政策高压下房地产投资的不确定性,同时,经济更加依赖内生增长性(消费和制造业投资),需要政策保持一定力度、帮助居民和企业恢复元气,政策不宜快速收紧。 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了一季度GDP和3月的经济数据,固定资产投资回升,消费恢复加速,中国经济依然坚韧。 1 GDP环比弱于季节性 一季度GDP跳升到18.3%,主要是低基数的推动,环比是弱于季节性的。这体现在两点:一是,今年一季度经季调后的GDP环比0.6%,是2010年四季度有统计以来各季的第二低,仅高于2020年一季度的-9.3%。2011-2019年这9年一季度GDP季调环比均值为1.9%,相比之下今年的低了不少。二是,一季度不变价GDP环比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2017-2019年的分别为-15.8%、-15.7%和-15.9%,根据2020年2季度到4季度的不变价GDP环比,以及今年一季度的同比18.3%,可倒推出今年一季度不变价GDP环比为-17.7%,比2017-2019年同期均值低了近两个百分点。 一季度GDP环比弱于季节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去年二季度经济开始复苏,到四季度的时候,GDP同比达到6.5%,已经高于疫情前的水平了,经济恢复性的力量已得到较快释放。去年四季度GDP较高的基数,导致今年一季度GDP环比弱于季节性。二是“就地过年”倡议对生产的推动不及预期,选择就地过年的工人,春节前后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国家统计局领导在解读2月制造业PMI时也提到企业面临用工成本上升和招工难的问题,这会对一季度GDP有所拖累。 2 出口带动制造业增加值表现亮眼 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14.1%,和2019年3月相比的两年平均增速为6.2%,明显低于今年1-2月的两年平均增速8.1%。三大工业门类中,制造业表现最为亮眼,3月增加值同比15.2%,两年平均增速为6.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月当月同比14.1%,略低于制造业整体的增加值增速,但两年的平均增速高达11.5%,制造业结构优化的趋势继续。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表现好,和出口较强有关,3月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9.3%,这要高于今年1-2月的两年平均增速7.4%。一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29.2%,两年平均增速为6.8%,而且和1-2月的持平,意味着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服务业在加快恢复。 3 固投增速小幅回升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25.6%,和2019年一季度相比增长6.0%。两年平均增速2.9%,高于1-2月的两年平均增速1.7%。 房地产投资继续维持韧性,但隐忧也开始浮现。一季度地产投资累计同比25.6%,两年平均增速为7.7%,略高于今年1-2月的两年平均增速7.6%。值得注意的是,3月国房景气指数101.29,是疫情后的首次下降,房企融资收紧和严查贷款违规流入楼市的影响开始浮现。1-3月土地购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两年复合增速依然为负,房屋竣工面积和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也较1-2月有所回落,这对房地产投资的韧性构成威胁。3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两年复合增速继续回落至8.2%,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其它到位资金增速均有较明显放缓,唯个人按揭贷款韧性较足。考虑到1-3月销售回款占房企资金来源的比例超过一半(53.9%),后续房地产销售的景气度、以及房地产抵押贷款政策有无大范围收紧,对“五条红线”政策高压下的房地产投资能否保持韧性至关重要。 制造业投资小幅改善。一季度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29.8%,两年平均增速为-1.5%,虽然继续低迷,但和1-2月的两年复合增速-3.0%相比有所回升。往后看,在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政策定向支持和碳减排驱动下的设备更新需求等多重力量推动下,我们对今年制造业投资继续回升的空间保持乐观。 基建投资明显改观。一季度全口径基建投资同比增长26.8%,两年平均增速为3.0%,和1-2月的-0.7%相比有较大幅度提高。三大分项的一季度复合增速,较前两个月的都出现回升,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复合增速为10.6%(前值8.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复合增速为1.9%(前值-4.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复合增速为1.4%(前值-0.3%)。春节过后基建项目启动施工,往后看,今年地方专项债预算规模仅比去年略低1000亿,基建投资的约束仍然在于符合条件的项目、而不在资金来源上。需要关注的是城投政策变动风险,近期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对失去清偿能力的要依法实施破产重组或清算,释放了严监管信号。如果政策变动导致城投再融资愈发困难,可能会制约基建投资的回升空间。 4 消费加速恢复 消费加速恢复。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34.2%,高于前值33.8%,也高于市场预期值28.4%。两年的平均增速也从3.2%提高到6.3%。剔除价格因素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两年复合增速,也从1.2%回升到4.4%。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消费有加速恢复的迹象。按消费类型看,3月商品零售和餐饮的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6.9%和1.0%,前值分别为3.8%和-2.0%,两者同步加速恢复。按产品类型看,限额以上单位零售中,除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以外(3月房地产竣工面积增速回落,房地产相关消费也随之减速),其余产品一季度的两年平均增速都高于前两个月的。 目前中国消费修复仍不充分。一是,餐饮服务与疫情前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这部分消费将逐步回归正常。二是,两年平均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今年一季度呈加速回升之势,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也加速回升,与收入增速之间的裂口收敛,意味着居民消费倾向亦有所提升。随着企业部门经营好转逐渐向居民部门传导,居民可支配收入仍有回升空间(一季度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7%,较2019年四季度8.6%仍有差距),居民消费倾向也将逐步提升,从而带动消费进一步修复。 总体上看,一季度GDP环比弱于季节性,和去年四季度基数较高、春节前后用工不足等有关。如果单看3月数据,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位有所放缓、服务业保持增长,房地产投资的韧性依然在,制造业投资继续恢复,基建投资在融资约束有所缓和后也有明显好转,消费则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加速恢复。尽管出口份额在向海外回流,但由于全球经济在复苏、订单回流不会一蹴而就,上半年出口也有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逐渐从工业生产向消费偏移、从房地产投资向制造业投资偏移,增长动能依然较足,需要警惕政策高压下房地产投资的不确定性,同时,经济更加依赖内生增长性(消费和制造业投资),需要政策保持一定力度、帮助居民和企业恢复元气,政策不宜快速收紧。 往期报告: 推动2020年中国出口超预期的力量正在减弱——2021年3月外贸数据点评 货币政策的“跨周期设计”意味着什么——2021年3月金融数据点评 核心CPI开启回升,输入性通胀预计可控——2021年3月物价数据点评 经济回到被动去库存——2021年3月PMI数据点评 民营企业资金链仍显紧张——2021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简评 没那么强的生产,没那么弱的需求——2021年2月经济数据解读 社融再超预期,信贷结构优化——2021年2月金融数据点评 PPI高企,CPI温和,货币政策何去何从——2021年2月物价数据解读 全球需求回暖迹象突出——2021年1-2月外贸数据点评 相比于需求,原材料涨价的风险更值得关注——2021年2月PMI数据点评 信贷额度管控下的社融放量——2021年1月金融数据点评 “不急”与“转弯”之间的小心平衡——2020年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 免责声明 此报告旨为发给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证券”)的特定客户及其他专业人士。未经平安证券事先书面明文批准,不得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送、复印或派发此报告的材料、内容及其复印本予任何其他人。 此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平安证券认为可靠,但平安证券不能担保其准确性或完整性,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观点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报告内容仅供参考。平安证券不对因使用此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而负上任何责任,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客户并不能仅依靠此报告而取代行使独立判断。 平安证券可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本报告及该等报告反映编写分析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分析员于发出此报告日期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此报告所指的证券价格、价值及收入可跌可升。为免生疑问,此报告所载观点并不代表平安证券的立场。 平安证券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可能参与此报告所提及的发行商的投资银行业务或投资其发行的证券。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1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平安首经团队:钟正生/张璐/张德礼 1、 一季度GDP同比跳升到18.3%,主要是低基数推动,环比是弱于季节性的。体现在:1)一季度经季调后的GDP环比0.6%,大幅低于2011-2019年这9年一季度GDP季调后的环比均值1.9%;2)2017-2019年一季度不变价GDP环比分别为-15.8%、-15.7%和-15.9%,而今年一季度的只有-17.7%。原因有两个,一是去年四季度的基数较高;二是“就地过年”倡议对生产的推动不及预期,用工成本上升和招工难对一季度GDP有所拖累。 2、 出口强带动3月制造业增加值表现亮眼。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14.1%,三大工业门类中制造业、尤其高技术表现最为亮眼,这和出口较强有关。一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29.2%,两年平均增速为6.8%,而且和1-2月的持平,意味着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服务业在加快恢复。 3、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1)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7.7%,略高于今年1-2月的两年平均增速7.6%。但1-3月土地购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两年复合增速依然为负,房屋竣工面积和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也较1-2月有所回落,这对房地产投资的韧性构成威胁。3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两年复合增速继续回落至8.2%,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其它到位资金增速均有较明显放缓,唯个人按揭贷款韧性较足。考虑到1-3月销售回款占房企资金来源的比例超过一半(53.9%),后续房地产销售的景气度、以及房地产抵押贷款政策有无大范围收紧,对“五条红线”政策高压下的房地产投资能否保持韧性至关重要。2)制造业投资小幅改善,在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政策定向支持和碳减排驱动下的设备更新需求等多重力量推动下,我们对今年制造业投资继续回升的空间保持乐观。3)基建投资明显改观,春节过后基建项目启动施工。往后看,今年地方专项债预算规模仅比去年略低1000亿,基建投资的约束仍然在于符合条件的项目、而不在资金来源上。需要关注的是城投政策变动风险,如果政策变动导致城投再融资愈发困难,可能会制约基建投资的回升空间。 4、 消费加速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两年复合增速从3.2%提高到6.3%,按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和餐饮同步加速恢复,按产品类型看多数商品的零售都在好转。消费将继续修复,一是餐饮服务与疫情前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这部分消费将逐步回归正常;二是两年平均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今年一季度呈加速回升之势;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也加速回升,与收入增速之间的裂口收敛,意味着居民消费倾向亦有所提升。随着企业部门经营好转逐渐向居民部门传导,居民可支配收入仍有回升空间,居民消费倾向也将逐步提升,从而带动消费进一步修复。 5、 总体上看,一季度GDP环比弱于季节性,和去年四季度基数较高、春节前后用工不足等有关。如果单看3月数据,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位有所放缓、服务业保持增长,房地产投资的韧性依然在,制造业投资继续恢复,基建投资在融资约束有所缓和后也有明显好转,消费则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加速恢复。尽管出口份额在向海外回流,但由于全球经济在复苏、订单回流不会一蹴而就,上半年出口也有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逐渐从工业生产向消费偏移、从房地产投资向制造业投资偏移,增长动能依然较足,需要警惕政策高压下房地产投资的不确定性,同时,经济更加依赖内生增长性(消费和制造业投资),需要政策保持一定力度、帮助居民和企业恢复元气,政策不宜快速收紧。 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了一季度GDP和3月的经济数据,固定资产投资回升,消费恢复加速,中国经济依然坚韧。 1 GDP环比弱于季节性 一季度GDP跳升到18.3%,主要是低基数的推动,环比是弱于季节性的。这体现在两点:一是,今年一季度经季调后的GDP环比0.6%,是2010年四季度有统计以来各季的第二低,仅高于2020年一季度的-9.3%。2011-2019年这9年一季度GDP季调环比均值为1.9%,相比之下今年的低了不少。二是,一季度不变价GDP环比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2017-2019年的分别为-15.8%、-15.7%和-15.9%,根据2020年2季度到4季度的不变价GDP环比,以及今年一季度的同比18.3%,可倒推出今年一季度不变价GDP环比为-17.7%,比2017-2019年同期均值低了近两个百分点。 一季度GDP环比弱于季节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去年二季度经济开始复苏,到四季度的时候,GDP同比达到6.5%,已经高于疫情前的水平了,经济恢复性的力量已得到较快释放。去年四季度GDP较高的基数,导致今年一季度GDP环比弱于季节性。二是“就地过年”倡议对生产的推动不及预期,选择就地过年的工人,春节前后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国家统计局领导在解读2月制造业PMI时也提到企业面临用工成本上升和招工难的问题,这会对一季度GDP有所拖累。 2 出口带动制造业增加值表现亮眼 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14.1%,和2019年3月相比的两年平均增速为6.2%,明显低于今年1-2月的两年平均增速8.1%。三大工业门类中,制造业表现最为亮眼,3月增加值同比15.2%,两年平均增速为6.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月当月同比14.1%,略低于制造业整体的增加值增速,但两年的平均增速高达11.5%,制造业结构优化的趋势继续。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表现好,和出口较强有关,3月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9.3%,这要高于今年1-2月的两年平均增速7.4%。一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29.2%,两年平均增速为6.8%,而且和1-2月的持平,意味着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服务业在加快恢复。 3 固投增速小幅回升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25.6%,和2019年一季度相比增长6.0%。两年平均增速2.9%,高于1-2月的两年平均增速1.7%。 房地产投资继续维持韧性,但隐忧也开始浮现。一季度地产投资累计同比25.6%,两年平均增速为7.7%,略高于今年1-2月的两年平均增速7.6%。值得注意的是,3月国房景气指数101.29,是疫情后的首次下降,房企融资收紧和严查贷款违规流入楼市的影响开始浮现。1-3月土地购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两年复合增速依然为负,房屋竣工面积和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也较1-2月有所回落,这对房地产投资的韧性构成威胁。3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两年复合增速继续回落至8.2%,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其它到位资金增速均有较明显放缓,唯个人按揭贷款韧性较足。考虑到1-3月销售回款占房企资金来源的比例超过一半(53.9%),后续房地产销售的景气度、以及房地产抵押贷款政策有无大范围收紧,对“五条红线”政策高压下的房地产投资能否保持韧性至关重要。 制造业投资小幅改善。一季度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29.8%,两年平均增速为-1.5%,虽然继续低迷,但和1-2月的两年复合增速-3.0%相比有所回升。往后看,在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政策定向支持和碳减排驱动下的设备更新需求等多重力量推动下,我们对今年制造业投资继续回升的空间保持乐观。 基建投资明显改观。一季度全口径基建投资同比增长26.8%,两年平均增速为3.0%,和1-2月的-0.7%相比有较大幅度提高。三大分项的一季度复合增速,较前两个月的都出现回升,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复合增速为10.6%(前值8.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复合增速为1.9%(前值-4.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复合增速为1.4%(前值-0.3%)。春节过后基建项目启动施工,往后看,今年地方专项债预算规模仅比去年略低1000亿,基建投资的约束仍然在于符合条件的项目、而不在资金来源上。需要关注的是城投政策变动风险,近期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对失去清偿能力的要依法实施破产重组或清算,释放了严监管信号。如果政策变动导致城投再融资愈发困难,可能会制约基建投资的回升空间。 4 消费加速恢复 消费加速恢复。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34.2%,高于前值33.8%,也高于市场预期值28.4%。两年的平均增速也从3.2%提高到6.3%。剔除价格因素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两年复合增速,也从1.2%回升到4.4%。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消费有加速恢复的迹象。按消费类型看,3月商品零售和餐饮的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6.9%和1.0%,前值分别为3.8%和-2.0%,两者同步加速恢复。按产品类型看,限额以上单位零售中,除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以外(3月房地产竣工面积增速回落,房地产相关消费也随之减速),其余产品一季度的两年平均增速都高于前两个月的。 目前中国消费修复仍不充分。一是,餐饮服务与疫情前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这部分消费将逐步回归正常。二是,两年平均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今年一季度呈加速回升之势,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也加速回升,与收入增速之间的裂口收敛,意味着居民消费倾向亦有所提升。随着企业部门经营好转逐渐向居民部门传导,居民可支配收入仍有回升空间(一季度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7%,较2019年四季度8.6%仍有差距),居民消费倾向也将逐步提升,从而带动消费进一步修复。 总体上看,一季度GDP环比弱于季节性,和去年四季度基数较高、春节前后用工不足等有关。如果单看3月数据,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位有所放缓、服务业保持增长,房地产投资的韧性依然在,制造业投资继续恢复,基建投资在融资约束有所缓和后也有明显好转,消费则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加速恢复。尽管出口份额在向海外回流,但由于全球经济在复苏、订单回流不会一蹴而就,上半年出口也有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逐渐从工业生产向消费偏移、从房地产投资向制造业投资偏移,增长动能依然较足,需要警惕政策高压下房地产投资的不确定性,同时,经济更加依赖内生增长性(消费和制造业投资),需要政策保持一定力度、帮助居民和企业恢复元气,政策不宜快速收紧。 往期报告: 推动2020年中国出口超预期的力量正在减弱——2021年3月外贸数据点评 货币政策的“跨周期设计”意味着什么——2021年3月金融数据点评 核心CPI开启回升,输入性通胀预计可控——2021年3月物价数据点评 经济回到被动去库存——2021年3月PMI数据点评 民营企业资金链仍显紧张——2021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简评 没那么强的生产,没那么弱的需求——2021年2月经济数据解读 社融再超预期,信贷结构优化——2021年2月金融数据点评 PPI高企,CPI温和,货币政策何去何从——2021年2月物价数据解读 全球需求回暖迹象突出——2021年1-2月外贸数据点评 相比于需求,原材料涨价的风险更值得关注——2021年2月PMI数据点评 信贷额度管控下的社融放量——2021年1月金融数据点评 “不急”与“转弯”之间的小心平衡——2020年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 免责声明 此报告旨为发给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证券”)的特定客户及其他专业人士。未经平安证券事先书面明文批准,不得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送、复印或派发此报告的材料、内容及其复印本予任何其他人。 此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平安证券认为可靠,但平安证券不能担保其准确性或完整性,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观点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报告内容仅供参考。平安证券不对因使用此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而负上任何责任,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客户并不能仅依靠此报告而取代行使独立判断。 平安证券可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本报告及该等报告反映编写分析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分析员于发出此报告日期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此报告所指的证券价格、价值及收入可跌可升。为免生疑问,此报告所载观点并不代表平安证券的立场。 平安证券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可能参与此报告所提及的发行商的投资银行业务或投资其发行的证券。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1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