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基鳄三点半:聚焦发布,洞察消费电子板块未来

基鳄三点半:聚焦发布,洞察消费电子板块未来

作者:微信公众号【长城投顾服务】/ 发布时间:2024-09-12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长城证券《基鳄三点半:聚焦发布,洞察消费电子板块未来》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摘要 直播时间:2024年9月10日15:30 直播平台:长城证券视频号、长城炼金术APP 直播嘉宾: 国泰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麻绎文 执业资格编号:F0050000000286 长城证券产业金融研究院科技组首席分析师-唐泓翼 执业资格编号:S1070521120001 内容 唐泓翼:今天我们将围绕苹果最新发布,深入洞察消费电子板块的未来趋势。苹果作为行业领头羊,每一次发布都牵动着整个消费电子市场的神经。苹果最新发布带来了哪些端侧AI的新技术? 麻绎文:苹果最新发布的Apple Intelligence集成了多项前沿AI技术。这些技术不仅限于简单的智能语音助手,更涵盖了内容生成、图像优化、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具体来说,包括改写邮件、生成摘要、优化图片等,以及与ChatGPT的深度整合,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 唐泓翼:苹果公司计划于当地时间9月10日举行秋季新品发布会,即将发布搭载AI功能Apple Intelligence的iPhone16系列。华为也宣布将在9月10日举行新品发布会,余承东表示届时将发布“华为最具引领性、创新性、颠覆性的产品”三折叠手机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重磅新品即将接连发布,这对于消费电子以及半导体产业链的催化,各位投资者朋友们也是比较关注的,所以今天我们就聚焦于消费电子和半导体行业来跟大家聊一聊相关的机会。首先麻总您是如何看待这几个新品的消息的呢?这会带来怎样的利好呢? 麻绎文:近期消费电子产业链热度提升,苹果即将推出新品iPhone 16,在9月9日“It’s Glowtime”产品发布会上正式亮相。iPhone 16的 A18 系列芯片,采用台积电第二代 3nm N3E工艺,同时为了应对Apple Intelligence 端侧模型,运行内存(RAM)提升到了 8GB。 根据财联社报道,苹果押注其首款配备人工智能的iPhone将大受欢迎,并要求供应商为大约8800万至9000万部智能手机准备零部件,超过了去年约8000万部新iPhone的初始订单。苹果发布会或推动用户换机进程,相关产业链有望持续受益。 此外近期华为余承东回应了三折屏手机的发布时间,也将在同一天亮相,有望进一步刺激折叠手机出货量。华为预计在9月10日推出全球首款三折叠量产手机,这款非凡大师品牌旗下代号为Mate XT新机内屏展开尺寸将达到10英寸相比左右折机型提升近50%,使用体验媲美平板。全新折叠形态拉动柔性OLED面板需求大幅增长,三折叠手机采用两套铰链连接三块壳体,对于铰链的MIM结构件需求翻倍提升。 唐泓翼:麻总刚刚提到新品的影响时特别说了AI手机这个概念,这也是消费电子板块现在很热的概念,您怎么看待AI手机的发展呢?这对消费电子板块将会有怎样的提振呢? 麻绎文:AI手机是系统搭载本地大模型、具备支持大模型的硬件能力且能多模态交互的智能手机。AI手机发展处于早期,行业对AI手机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品牌厂商认为AI手机应具备三大特征:1)基于大语言模型构建的开放服务生态;2)随心专属的智慧OS;3)支持生成式AI的智能终端硬件平台。第三方统计机构Counterpoint和Canalys均明确指出手机的系统级芯片(SoC)应包含专用的AI处理单元(ASIC)以加速执行AI相关任务。综合来看, AI手机应当具备如下三大特征:1)搭载本地大模型并基于其构建包含智能体在内的应用生态;2)具备多模态的流畅交互方式;3)配备支持AI功能的硬件,配有30TOPS以上的NPU和不低于8GB的内存。 AI手机拉动市场换机需求,高端机型率先受益。在品牌厂商的推动下,消费者受AI新功能吸引或将带来新一轮换机潮。根据Canalys预测,从2024年开始,AI手机出货量将大幅增长,全年AI手机将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16%,到2028年渗透率则有望达到54%。AI大模型对于芯片算力和内存等高价值元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苹果等高端手机的器件配置成本预算更充足,或将率先受益AI带来的换机潮。 今年7月,IDC上调对生成式AI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预测,预计2024年将达到2.34亿部,高于2月时预测的1.7亿部。预计这将占智能手机出货量的近20%,远高于2023年的5100万部及4%的市场份额。2027年有望增长至8.27亿台,2023-2027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00.7%。国内市场方面,2027年AI手机有望增长至1.5亿台,市场占比将达51.9%。 麻绎文:端侧AI如何推动消费电子板块的变革? 唐泓翼:端侧AI正引领消费电子板块的变革。它让设备具备了更强的智能处理能力,实现了更高效的人机交互。从智能手机到个人电脑,端侧AI的加入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性能,还创造了全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如AI摄影、智能翻译、个性化推荐等。 麻绎文:AI手机的出货量及市场表现如何? 唐泓翼:AI手机市场表现强劲,出货量显著增长。据IDC数据,2024年全球AI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2.34亿部,同比增长38%。三星、苹果等厂商引领市场,AI手机的高ASP(平均销售价格)也贡献了智能手机领域半导体市场规模的26%同比增速。 麻绎文:AI手机的半导体价值量相比传统手机有何变化? 唐泓翼:AI手机的半导体价值量大幅提升。单机半导体价值量从非AI手机的约220美元提升至AI手机的337美元,增长了53%。这主要得益于传感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基带处理器等关键组件的升级和增值。 麻绎文:AI PC的市场前景如何? 唐泓翼:AI PC市场前景广阔,将成为消费电子新蓝海。预计2024年全球AI PC出货量将达到5100万台,未来五年渗透率将持续上升。随着AI CPU、Windows 12等技术的发布,AI PC将推动PC市场的重新洗牌,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和用户体验。 麻绎文:AI PC相比传统PC在哪些方面有显著提升? 唐泓翼:AI PC在多个方面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和性能。单机半导体价值量较非AI高端PC提升17%,DRAM价值量更是翻番。AI PC将集成更多智能功能,如实时翻译、智能创作、优化性能等,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使用体验。 麻绎文:苹果和谷歌在端侧AI领域的竞争态势如何? 唐泓翼:苹果和谷歌在端侧AI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苹果凭借Apple Intelligence和强大的硬件生态占据领先地位,谷歌则通过Pixel 9系列和Gemini大模型积极应对。双方在AI功能、硬件升级、生态建设等方面展开全面竞争,共同推动端侧AI技术的发展。 唐泓翼:刚才有提到说未来AI手机有望规模不断扩张,包括还有折叠屏手机、AR眼镜等等机会,消费电子行业基本面有望持续上行,那投资者应该怎么样布局消费电子板块的机会呢? 麻绎文:AI手机iPhone16、三折叠手机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等重磅新品即将推出,有望带动新一轮换机周期,并将为国内消费电子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力,值得布局。 AR眼镜有望成为10亿台级别的新型消费电子硬件产品。AR眼镜是指兼具AR显示与眼镜形态的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经历了此前数年迭代后,目前市场分为轻智能、观影类、全功能AR眼镜三大类形态。考虑到眼镜的市场空间(用户接受度)和AR眼镜对智能手机的替代前景,AR眼镜将是1014亿台量级的产品形态。AR眼镜承载了人们新一代更便利、更实时、更智能的电子终端的愿景。我们认为,硬件技术突破+端侧AI驱动,将解决限制AR眼镜发展的量产性、用户需求不足的困境,展望乐观。 而在布局方面,消费电子板块不仅仅涉及品牌厂商,还涉及产业链上的各个元器件公司、以及生产公司,建议使用可以全面布局的ETF进行跟踪。 唐泓翼:未来消费电子板块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技术趋势? 麻绎文:未来消费电子板块值得关注的技术趋势包括5G、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这些技术将与端侧AI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消费电子行业的创新和发展。5G将带来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广泛的连接能力;物联网将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管理;可穿戴设备将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健康管理水平。 唐泓翼:之前我们一直在讨论消费电子行业的利好,那我也想知道这种利好会怎样驱动半导体芯片产业链呢?以及当前半导体行业的景气度处于什么样的一个水平呢?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麻绎文: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半导体芯片的几个主要周期。 1、 传统需求周期 首先从传统需求周期的构成来看,根据分析师的研报综合统计,通信行业对芯片的需求占据了大头,约占40%左右。通信设备需要芯片来进行信号传输,尤其是功能越复杂的手机所使用的芯片越多。因此,手机作为电子产品中最集成、最多芯片的产品之一,占据了很大的份额,这也是我们说消费电子热度提升带来的换机潮会提振芯片产业链的核心,就在提振传统的需求周期。 在过去几年,芯片需求的来源还有两个非常热门的领域,即5G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一直在上升,销售渗透率从2019年年底的不到5%增长到去年年底的约30%左右。随着销量占比的增加,新能源汽车对芯片行业需求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知道汽车行业的两个主要趋势是电动化和智能化,因此新能源汽车装载了更多芯片,需求量比传统燃油车高得多。随着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的提高,对芯片需求的占比也超过了10%。这三个领域的需求合起来可以说是传统芯片行业的主要需求。 目前芯片需求正在逐渐回暖。特别是今年AI芯片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符合人工智能趋势和行情。人工智能芯片目前主要还处于训练阶段,预计后续将进入推理和逻辑推理阶段。这将催生大量的芯片需求。据OpenAI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训练需求的增加,算力需求可能每3到4个月翻倍。同时消费电子的复苏也为回暖助力。 2、创新周期 现在我们先来讲一下创新周期。一个非常明显的周期是从4G芯片向5G芯片的迁移。在2019年6月6号,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了5G商用牌照,标志着进入了5G时代。为了真正接入5G网络,我们的手机需要配备5G芯片。在中国,除了华为在2018年年底之前进口了一批5G芯片之外,其他手机品牌并没有推出5G芯片手机。所以现在虽然手机显示有5G网络,但实际上无法真正接入5G速度的网络,因为我们需要有配备5G芯片才能实现这种速度。5G的速度是4G的几倍,如果能够真正接入5G网络,将可能创造出新的业态。目前,除了5G驱动之外,5G未来五到十年也将迁移到6G。除此之外,还有人工智能带来的新的需求周期。总之,人工智能给芯片行业带来的主要需求是AI芯片。AI芯片中,90%以上集中在GPU中。 3、国产替代周期 此外还有一个长周期,就是国产替代周期,前面也已经介绍过了。现在我们提到了设备领域的国产化率是20%到25%。上材料领域也差不多,在20%到25%之间。因此,我们还有很长的国产替代周期要走,我们认为至少需要10到20年,甚至可能达到30年,因为芯片的制造工艺也在不断进步。 国产替代周期近期也是受到了大基金三期的大力提振,我们觉得政策层面是呈现持续支持的,不管是去年以来的新质生产力政策还是今年大基金三期成立的消息,包括大基金三期的注册资本超过了一期和二期的总和,都是超出市场预期的。去年下半年海外的媒体也报道过大基金三期的消息,当时的新闻认为大基金三期的注册资本可能在3000亿的水平,实际披露的3400多亿超出了市场预期,未来更有希望撬动万亿左右的社会资本去带动半导体芯片产业链。不管是晶圆厂的扩产还是设备材料等领域的国产替代,以及AI相关的存储和GPU芯片的方向,我们觉得都会是大基金三期重点扶持的细分方向,可以重点关注。 麻绎文:哪些半导体厂商将从端侧AI的兴起中受益? 唐泓翼:多家半导体厂商将从端侧AI的兴起中受益,这些厂商在存储、传感器、芯片设计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产品线,将充分受益于端侧AI的快速发展。 唐泓翼:19、20年带来的上行周期也是比较令人记忆犹新的,那如果让您这边做一个判断的话,您觉得全球的半导体行业整体的周期拐点来了吗? 麻绎文:2024年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周期拐点之年,全球半导体月度销售额同比增速在2021Q4见顶回落后,2023年11月首次转正,至2024年6月已实现连续8个月同比增速为正,这也许标志着行业景气度已经触底回升。据 SIA 数据,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额达1499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8.3%,环比增长6.5%。 不少机构预测,2024年可能是半导体板块周期拐点之年,预计AI带来的云端算力建设和终端产品换机将成为本轮半导体周期上行的主要推动力。 麻绎文:端侧AI对半导体市场的影响有哪些? 唐泓翼:端侧AI对半导体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总:它推动了半导体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并加速了硅含量的提升。分:随着AI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半导体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点。 唐泓翼:我们刚说到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拐点已经到来,我们看市场上关于半导体行业的ETF有非常多,例如有芯片、集成电路、半导体等相关的ETF,那它们之间具体有什么区别呢?投资者在做投资时,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和选择? 麻绎文:首先给大家讲解一下芯片、集成电路、半导体的区别。 半导体: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涉及硅、锗、砷化镓、碳化硅、氮化镓等。 集成电路:为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一个超大规模电路的集合,让电容、晶体管、电阻等器件工作在硅片(或者其他介质)上,约占半导体下游应用的80%,工艺难度相对较高。 芯片:单一或多种电路形成的产品,是集成电路经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产物。 如果大家想布局整个芯片行业的全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设备、材料以及封装测试,可以关注芯片板块。 如果想聚焦于半导体下游的集成电路这类工艺制程难度较高、长期成长性比较突出的方向,也可以关注集成电路板块。 如果大家关注国产替代,关注大基金三期的相关机会,以及想选一个弹性大的,可以关注半导体设备,因为半导体设备主要聚焦于产业链上游,成长性和弹性都会更大。 总体上来说,我们认为当前整个半导体芯片产业链处在一个估值相对较低的位置,所以,我们还是比较看好当前半导体芯片板块的投资机会。 唐泓翼:国产替代这块还是有比较大的机会的,尤其是弹性比较大的设备行业。我们问一个投资者可能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当下时点适不适合布局半导体板块呢?这一块您是怎么判断的?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麻绎文:芯片板块从运行或走势的逻辑来讲,主要有三个比较大的周期。一个就是科技创新周期,就是说新技术诞生了新需求,这个时候对整个产业链,尤其是相关度比较高的产业链,应该有非常明显的提振,比如我们这一轮人工智能带来的芯片爆发式需求。第二种是国产替代周期,是长周期的逻辑。其实看国内的设备和材料厂商,能不能获得技术上的突破。 芯片产业里唯一能把握的其实就是整个消费电子的周期性波动,其实和我们的经济周期,不只是国内的经济周期,还有海外的经济周期,应该说都是高度相关的。一般来说,差不多是4年左右一个周期,可能差不多两年半的上行周期,一年半的下行周期。 传统来看,我们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业链,基本呈现这样的周期性波动,其实背后反映的是全球以及我国内在的经济周期波动性。目前整个消费电子产品的上行周期即将到来,可以期待。 现在看,我觉得投资胜算是比较高的,我觉得半导体芯片不能以很短的周期去配置或者交易,至少要经历一个完整的消费电子周期,正常来讲一般3-4年左右。从周期的角度来看,现在是整个周期性的底部回升的区间,这个位置无非是大家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去判断节奏。 唐泓翼:既然您觉得当下是比较好的布局时机,投资的胜算也比较不错,那您觉得半导体行业应当如何去布局呢? 麻绎文:我觉得半导体设备材料方向是目前值得去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特别是头部的半导体设备厂商,在手订单或者合同负债的情况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中韧性是比较强的,特别是在2021年到2023年半导体产业链景气度下行的阶段,由于国内国产替代和晶圆厂逆周期扩产,半导体设备头部公司的订单增速也相对较快,今年国内的晶圆厂、头部存储厂商扩产的节奏也在稳步推进,也带动了上游设备厂商业绩的持续增长。 晶圆厂前期的资本开支差不多有80%要投入到设备领域,设备领域的光刻机、刻蚀机等设备大约占到20%的市场规模。虽然说国内光刻机的国产替代能力比较薄弱,但是刻蚀机和薄膜沉积的设备基本上进入到了全球比较领先的地位,能够做到国产替代,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国内相关的头部厂商基本面或者业绩的韧性也会比较强,兑现性也会比较强,目前的估值相比于2019年到2020年的比较高的估值来说也来到了比较低的位置。 换机周期带来半导体芯片需求复苏,AI升级引领,大基金三期为产业注入新动力,多重利好催化下,半导体芯片产业链投资机会凸显。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