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能耗降低2.5%意味着什么?(天风宏观ESG)
(以下内容从天风证券《单位能耗降低2.5%意味着什么?(天风宏观ESG)》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在2022年和2023年单位能耗降幅均远未达预期的情况下,实现“十四五”单位GDP能耗降低13.5%的可能性较低。但在不影响经济总量的情况下,实现2024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5%的难度并不大。另外,能源消费管理和节能减排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可能是今年的政策重点。 文:天风宏观ESG 第一,在2022年和2023年单位能耗降幅均远未达预期的情况下,实现“十四五”单位GDP能耗降低13.5%的可能性较低。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5%”是“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但是受到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未达预期,除2021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7%外,2022年仅下降0.1%,2023年下降0.5%。 另外,2021年的能耗降幅是在浙江、江苏等不少绩效预警的地区以停产、限电等方式控制能耗的基础上实现的。这些措施当时对钢铁、化工等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重大影响。 第二,在不影响经济总量的情况下,实现2024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5%的难度并不大。 单位能耗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工业和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另一个是各产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水平。工业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60%。2021年,工业增加值的单位能耗大约是服务业的7倍。 而在2021年之前,工业、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已经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工业领域能耗降幅明显。因此,除了单位增加值的能耗需要进一步降低以外,降能耗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提高第三产业的占比。 在GDP增速为5%的前提下,我们假设了三种一二三产增速情景,对应不同的经济结构。 2023年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的单位GDP能耗为0.364吨标准煤/万元,若2024年达到单位能耗降幅2.5%的目标,则单位GDP能耗最大为0.355吨标准煤/万元。 经过测算,三种情景假设下的2024年单位GDP能耗均可以达成目标,即低于0.355吨标准煤/万元。其中,第二产业增速5.7%为临界点,当其高于5.7%时,能耗目标可能较难达成。 第三,尽管实现能耗目标的挑战性较小,但我国能效水平总体呈现“东南沿海较高、中西部较低”的分布格局,重点是中西部地区降能耗。 能耗强度大省主要集中在西部。其中,宁夏、青海、新疆三个省份能耗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而能耗强度普遍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原因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了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耗能产业转移,比如资源能源投入依赖度高的重化工业。 2021年上半年盘点显示,9个一级预警省(区)能耗强度不降反升,其中6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包括青海、宁夏、广西、新疆、云南和陕西;10个省上半年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其中7个位于中西部,包括河南、甘肃、四川、安徽、贵州、山西和江西。 2023年9-10月,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与8个省(市)的节能主管部门人员进行会谈,包括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安徽和重庆6个中西部省(市),以及浙江和广东2个东南沿海省份。环资司指出在“十四五”规划前两年中,除去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后,上述八个省(市)的能耗强度下降步伐未能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进度要求,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情况。 第四,为实现2024年能耗降低2.5%的目标,各省份尤其是位于中西部地区,需要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例。 核算各地区能耗强度指标时,要将可再生能源、核电等非化石能源消费量从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因此可以通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的占比,实现降低单位GDP能耗的目标。 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17.7%。《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9%左右。 此外,各省份可将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下放至重点用能单位,并推行重点用能单位的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并通过购买绿证绿电来抵消超出预算的部分。 第五,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支持资金,应该重点用于钢铁、有色、石化、化工、轻纺和电力等行业的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和发输配电设备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对工业采取节能措施,有望显著降低单位GDP的能耗。 制造业能源消费占工业的比重超过80%。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的能源消费排名靠前。此外,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能源消费约占工业的10%,2021年在工业能源消费中位列第五。 结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各省份尤其是中西部省份要实现2024年能耗目标,需要针对钢铁、有色、石化、化工、轻纺和电力等关键行业的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和发输配电设备进行设备更新和节能降碳改造。 第六,十四五是“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关键时点,对绿能大省有利,为增长创造更多用能空间。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将“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这将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的弹性,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用能空间。“碳排放双控”重点关注碳排放强度控制,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传统高耗能行业也能通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高质量产出。 该转变将对中西部绿色能源大省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云南省和青海省为代表。截至2023年,云南省的绿色能源装机占比接近90%,绿色发电量占比约84%。截至2022年,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1.2%。在过去“能耗双控”下,这些省份的工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一旦转向碳排放双控,非化石能源将不再算入能源消费总量,从而减少对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风险提示 GDP增速超预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超出预期;节能降碳措施不及预期 团队介绍 宋雪涛 | 宏观首席研究员 中证协培训讲师,保险资管业协会百人。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发表有CF40专著、学术论文、央行工作论文等。2018、2019、2020年金牛奖全市场最具价值分析师,2021年金牛奖最佳分析师,2020、2021、2022、2023年Wind金牌分析师、上证报最佳分析师,2019、2020、2021、2023年新浪金麒麟分析师,2020、2021、2022年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2023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5)。 向静姝 | 研究员 曾任职于英仕曼投资旗下核心量化对冲基金AHL。伦敦商学院硕士。主要负责美国经济、全球央行和美股美债研究。 林 彦 | 研究员 曾任职于弘尚资产(红杉资本在中国的证券资产管理平台)量化投研部门,负责商品期货投资条线。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主要负责大类资产配置和基本面量化研究。 张 伟 | 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经济政策和利率研究。 孙永乐 | 研究员 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研究。 钟 天 | 研究员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研究。
在2022年和2023年单位能耗降幅均远未达预期的情况下,实现“十四五”单位GDP能耗降低13.5%的可能性较低。但在不影响经济总量的情况下,实现2024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5%的难度并不大。另外,能源消费管理和节能减排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可能是今年的政策重点。 文:天风宏观ESG 第一,在2022年和2023年单位能耗降幅均远未达预期的情况下,实现“十四五”单位GDP能耗降低13.5%的可能性较低。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5%”是“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但是受到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未达预期,除2021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7%外,2022年仅下降0.1%,2023年下降0.5%。 另外,2021年的能耗降幅是在浙江、江苏等不少绩效预警的地区以停产、限电等方式控制能耗的基础上实现的。这些措施当时对钢铁、化工等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重大影响。 第二,在不影响经济总量的情况下,实现2024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5%的难度并不大。 单位能耗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工业和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另一个是各产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水平。工业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60%。2021年,工业增加值的单位能耗大约是服务业的7倍。 而在2021年之前,工业、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已经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工业领域能耗降幅明显。因此,除了单位增加值的能耗需要进一步降低以外,降能耗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提高第三产业的占比。 在GDP增速为5%的前提下,我们假设了三种一二三产增速情景,对应不同的经济结构。 2023年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的单位GDP能耗为0.364吨标准煤/万元,若2024年达到单位能耗降幅2.5%的目标,则单位GDP能耗最大为0.355吨标准煤/万元。 经过测算,三种情景假设下的2024年单位GDP能耗均可以达成目标,即低于0.355吨标准煤/万元。其中,第二产业增速5.7%为临界点,当其高于5.7%时,能耗目标可能较难达成。 第三,尽管实现能耗目标的挑战性较小,但我国能效水平总体呈现“东南沿海较高、中西部较低”的分布格局,重点是中西部地区降能耗。 能耗强度大省主要集中在西部。其中,宁夏、青海、新疆三个省份能耗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而能耗强度普遍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原因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了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耗能产业转移,比如资源能源投入依赖度高的重化工业。 2021年上半年盘点显示,9个一级预警省(区)能耗强度不降反升,其中6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包括青海、宁夏、广西、新疆、云南和陕西;10个省上半年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其中7个位于中西部,包括河南、甘肃、四川、安徽、贵州、山西和江西。 2023年9-10月,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与8个省(市)的节能主管部门人员进行会谈,包括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安徽和重庆6个中西部省(市),以及浙江和广东2个东南沿海省份。环资司指出在“十四五”规划前两年中,除去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后,上述八个省(市)的能耗强度下降步伐未能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进度要求,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情况。 第四,为实现2024年能耗降低2.5%的目标,各省份尤其是位于中西部地区,需要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例。 核算各地区能耗强度指标时,要将可再生能源、核电等非化石能源消费量从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因此可以通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的占比,实现降低单位GDP能耗的目标。 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17.7%。《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9%左右。 此外,各省份可将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下放至重点用能单位,并推行重点用能单位的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并通过购买绿证绿电来抵消超出预算的部分。 第五,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支持资金,应该重点用于钢铁、有色、石化、化工、轻纺和电力等行业的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和发输配电设备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对工业采取节能措施,有望显著降低单位GDP的能耗。 制造业能源消费占工业的比重超过80%。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的能源消费排名靠前。此外,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能源消费约占工业的10%,2021年在工业能源消费中位列第五。 结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各省份尤其是中西部省份要实现2024年能耗目标,需要针对钢铁、有色、石化、化工、轻纺和电力等关键行业的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和发输配电设备进行设备更新和节能降碳改造。 第六,十四五是“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关键时点,对绿能大省有利,为增长创造更多用能空间。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将“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这将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的弹性,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用能空间。“碳排放双控”重点关注碳排放强度控制,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传统高耗能行业也能通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高质量产出。 该转变将对中西部绿色能源大省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云南省和青海省为代表。截至2023年,云南省的绿色能源装机占比接近90%,绿色发电量占比约84%。截至2022年,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1.2%。在过去“能耗双控”下,这些省份的工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一旦转向碳排放双控,非化石能源将不再算入能源消费总量,从而减少对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风险提示 GDP增速超预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超出预期;节能降碳措施不及预期 团队介绍 宋雪涛 | 宏观首席研究员 中证协培训讲师,保险资管业协会百人。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发表有CF40专著、学术论文、央行工作论文等。2018、2019、2020年金牛奖全市场最具价值分析师,2021年金牛奖最佳分析师,2020、2021、2022、2023年Wind金牌分析师、上证报最佳分析师,2019、2020、2021、2023年新浪金麒麟分析师,2020、2021、2022年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2023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5)。 向静姝 | 研究员 曾任职于英仕曼投资旗下核心量化对冲基金AHL。伦敦商学院硕士。主要负责美国经济、全球央行和美股美债研究。 林 彦 | 研究员 曾任职于弘尚资产(红杉资本在中国的证券资产管理平台)量化投研部门,负责商品期货投资条线。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主要负责大类资产配置和基本面量化研究。 张 伟 | 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经济政策和利率研究。 孙永乐 | 研究员 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研究。 钟 天 | 研究员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研究。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