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矛与盾
(以下内容从长江证券《地产:矛与盾》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观点: 1.新年伊始,房地产市场显著走弱。两年多来,相关放松政策层出不穷,然而该领域仍是困境丛生。“剪不断,理还乱”,其背后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或在需求,亦或供给。但无论如何,其演绎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宏观经济的基本格局。 2.需求端看,因城施策仅现脉冲式短期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力度仍较审慎,二是行业或区域政策的实际作用已有限。各国经验表明,随着地产调整加剧,特别当经济处于价格负增长的特殊阶段,显著降低实际利率等总量政策方能扭转需求。 3.供给端看,项目融资“白名单”举措或将部分缓释民生压力,但政策重心仍在“保项目”而非“保房企”。如此出清方式并没实质性改善房企资产负债表,其对银行的有息负债还在抬升,依然掣肘购地等主动投资行为,拖累地方财政和整体经济。 4.展望全年,房地产市场仍将是弱势探底过程。如此宏观格局之下,逆周期政策势必加以对冲,但强度或许要待到更多经济数据反馈的一季度之后。基建及“三大工程”的节奏将影响着未来经济和价格的季度波动节奏,但引致的弹性可能有限。 正文: 年初以来,商品房成交明显偏离历史同期的区间下限,甚至弱于疫情期间。相关放松政策层出不穷,然而该领域仍是困境丛生。“剪不断,理还乱”,其背后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或在需求,亦或供给,其演绎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宏观经济的基本格局。 图1. 地产为何还在走弱? 来源:WIND,笔者测算 注:成交包括30城新房和13城二手房。 一、需求端:仅靠行业政策,为何不够? 从近期现实看,因城施策的举措仅现脉冲式的短期效果。究其原因,一是相较2014年地产下行时期,本轮地产行业政策渐进、审慎,区域政策力度也明显偏弱;二是行业或区域政策的作用已递减,每次放松后销售有反弹但很快回落。 图2. 因城施策后:销售有反弹,但很快回落 来源:WIND,各级政府公告,笔者测算 注:样本城市包括一线及部分新一线城市。 当前仅靠行业政策难以带动地产企稳。日本等国经验表明,随着地产调整加剧,特别当经济处于价格负增长的特殊阶段,显著降低实际利率等总量政策方能稳定地产需求。 图3. 稳定地产需求,倚赖总量政策 来源:WIND,笔者测算 二、供给端:仅靠保交楼,为何不够? 近期项目融资“白名单”举措或将部分缓释民生压力,但政策重心仍在“保项目”而非“保房企”。如此出清方式并没实质性改善房企资产负债表,依然掣肘购地等主动投资行为。 图4. 地产若不逆转,经济如何趋稳? 来源:WIND,笔者测算 初步预计,全年商品房销售同比约-10%,房地产投资约-6%,土地出让收入约-8%。对此,加大逆周期调控将是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 三、基本结论 一是新年伊始房地产显著走弱。需求端看,因城施策仅现脉冲式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力度仍较审慎,二是行业政策的实际作用已有限。随着地产调整加剧,特别当经济处于价格负增长的特殊阶段,显著降低实际利率等总量政策方能扭转需求。 二是供给端看,项目融资“白名单”举措或将部分缓释民生压力,但政策重心仍在“保项目”而非“保房企”。如此出清方式并没实质性改善房企的资产负债表,其对银行的有息负债还在抬升,依然掣肘购地等主动投资行为,拖累地方财政和整体经济。 三是展望全年,房地产市场仍将是弱势探底过程。如此宏观格局之下,逆周期政策势必加以对冲,但强度或许要待到更多经济数据反馈的一季度之后。基建及“三大工程”的节奏将影响着未来经济和价格的季度波动节奏,但引致的弹性可能有限。 【作者】 伍戈:博士,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央行货币政策部门,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经济学家。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获浦山政策研究奖、刘诗白经济学奖,远见杯经济预测冠军。著有货币经济“四部曲”。 高童、俞涛、曹海巍:长江证券研究员。 魏羿晖、郑明城、张雪萍:实习研究员。 【近期研究】 1.市场在交易什么?,2024年2月6日 2.价格,如何转正?,2024年1月28日 3.价格的背后,2024年1月18日 4.经济,新年的模样,2023年12月27日
核心观点: 1.新年伊始,房地产市场显著走弱。两年多来,相关放松政策层出不穷,然而该领域仍是困境丛生。“剪不断,理还乱”,其背后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或在需求,亦或供给。但无论如何,其演绎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宏观经济的基本格局。 2.需求端看,因城施策仅现脉冲式短期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力度仍较审慎,二是行业或区域政策的实际作用已有限。各国经验表明,随着地产调整加剧,特别当经济处于价格负增长的特殊阶段,显著降低实际利率等总量政策方能扭转需求。 3.供给端看,项目融资“白名单”举措或将部分缓释民生压力,但政策重心仍在“保项目”而非“保房企”。如此出清方式并没实质性改善房企资产负债表,其对银行的有息负债还在抬升,依然掣肘购地等主动投资行为,拖累地方财政和整体经济。 4.展望全年,房地产市场仍将是弱势探底过程。如此宏观格局之下,逆周期政策势必加以对冲,但强度或许要待到更多经济数据反馈的一季度之后。基建及“三大工程”的节奏将影响着未来经济和价格的季度波动节奏,但引致的弹性可能有限。 正文: 年初以来,商品房成交明显偏离历史同期的区间下限,甚至弱于疫情期间。相关放松政策层出不穷,然而该领域仍是困境丛生。“剪不断,理还乱”,其背后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或在需求,亦或供给,其演绎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宏观经济的基本格局。 图1. 地产为何还在走弱? 来源:WIND,笔者测算 注:成交包括30城新房和13城二手房。 一、需求端:仅靠行业政策,为何不够? 从近期现实看,因城施策的举措仅现脉冲式的短期效果。究其原因,一是相较2014年地产下行时期,本轮地产行业政策渐进、审慎,区域政策力度也明显偏弱;二是行业或区域政策的作用已递减,每次放松后销售有反弹但很快回落。 图2. 因城施策后:销售有反弹,但很快回落 来源:WIND,各级政府公告,笔者测算 注:样本城市包括一线及部分新一线城市。 当前仅靠行业政策难以带动地产企稳。日本等国经验表明,随着地产调整加剧,特别当经济处于价格负增长的特殊阶段,显著降低实际利率等总量政策方能稳定地产需求。 图3. 稳定地产需求,倚赖总量政策 来源:WIND,笔者测算 二、供给端:仅靠保交楼,为何不够? 近期项目融资“白名单”举措或将部分缓释民生压力,但政策重心仍在“保项目”而非“保房企”。如此出清方式并没实质性改善房企资产负债表,依然掣肘购地等主动投资行为。 图4. 地产若不逆转,经济如何趋稳? 来源:WIND,笔者测算 初步预计,全年商品房销售同比约-10%,房地产投资约-6%,土地出让收入约-8%。对此,加大逆周期调控将是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 三、基本结论 一是新年伊始房地产显著走弱。需求端看,因城施策仅现脉冲式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力度仍较审慎,二是行业政策的实际作用已有限。随着地产调整加剧,特别当经济处于价格负增长的特殊阶段,显著降低实际利率等总量政策方能扭转需求。 二是供给端看,项目融资“白名单”举措或将部分缓释民生压力,但政策重心仍在“保项目”而非“保房企”。如此出清方式并没实质性改善房企的资产负债表,其对银行的有息负债还在抬升,依然掣肘购地等主动投资行为,拖累地方财政和整体经济。 三是展望全年,房地产市场仍将是弱势探底过程。如此宏观格局之下,逆周期政策势必加以对冲,但强度或许要待到更多经济数据反馈的一季度之后。基建及“三大工程”的节奏将影响着未来经济和价格的季度波动节奏,但引致的弹性可能有限。 【作者】 伍戈:博士,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央行货币政策部门,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经济学家。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获浦山政策研究奖、刘诗白经济学奖,远见杯经济预测冠军。著有货币经济“四部曲”。 高童、俞涛、曹海巍:长江证券研究员。 魏羿晖、郑明城、张雪萍:实习研究员。 【近期研究】 1.市场在交易什么?,2024年2月6日 2.价格,如何转正?,2024年1月28日 3.价格的背后,2024年1月18日 4.经济,新年的模样,2023年12月27日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