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招银研究|资本市场专题】从利率中长期趋势把握2024年债券投资机会

【招银研究|资本市场专题】从利率中长期趋势把握2024年债券投资机会

作者:微信公众号【招商银行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26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招商银行《【招银研究|资本市场专题】从利率中长期趋势把握2024年债券投资机会》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对债市而言,2023年是获得稳定正收益的一年。后续债券市场是否还能带来不错的投资回报?投资者该如何把握好节奏?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认为要结合中长期和短期视角,先放眼去看债券利率未来1-2年的走势,再聚焦2024年的债券利率表现。 ■ 基于中长期视角,明晰点位背后的意义。我国潜在增速缓步向下,利率中枢会跟随式下台阶。当实际经济增长高于潜在增速时,利率大概率明显上行,且高过中枢水平。而当实际增长低于潜在增速时,利率大概率下行,且低于中枢水平。对于2024-2025年而言,理解三个趋势,一是国内经济增长仍在从下方向潜在增速靠拢,因此利率的水平大概率会在中枢水平下方波动。二是国内外经济修复共振的线索并不明朗,反而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放缓,因此预计利率暂时没有大幅上行的风险。三是只要经济增速能够维持,或小幅低于潜在增速,通胀水平也会难以持续地回落,利率水平也只会小幅低于中枢水平,并不会下行偏离过多。 ■ 利率债:基于中短期债券利率的三因素分析框架(名义GDP、货币信贷和银行间资金),预计2024年债券利率呈震荡走势,中枢水平与2023年基本持平,处在历史上的偏低水平。考虑到基本面趋稳,变化不大,因此预计2024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线有望从货币信贷的变化来开展(具体可见正文)。从策略上来说,10年期国债利率在2.8%附近属于高位,可逢高参与;下半年利率在触底后,可能震荡或小幅上行,10年期国债利率在2.5%以下属于低位,需要逢低点止盈。 ■ 信用债:预计2024年信用债收益率整体呈小幅下行态势,而信用利差有望小幅回落。具体而言,信用利差主要包含流动性溢价和违约风险溢价,前者与流动性环境高度相关,后者与经济走势高度相关。基于对2024年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经济增长趋稳的判断,预计流动性溢价有望保持在偏低的位置,信用风险溢价有望小幅回落。从策略上来说,以票息策略为主。信用债需精挑细选,投资者可适度下沉评级增厚收益,但是要更加注意区别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度和个体经营能力。 ■ 固收类产品投资收益:展望2024年,预计资产收益的排序为中低评级信用债 >中高评级信用债>利率债>同业存单>存款,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转债收益波动较大,需要单独考虑,收益有望在0-5%之间。结合资产表现,预估固收产品的投资收益如下:货币基金收益预计在1.8-2.0%附近;中长期纯债基金收益预期在3-3.5%附近;6个月和1年期理财收益分别预计在3.2%和3.6%附近;固收+产品收益预计在0%以上。 正文 对债市而言,2023年是获得稳定正收益的一年。尽管收益绝对水平不高,但是跑赢权益,并且表现稳定。展望2024年,债券市场是否还能带来不错的投资回报?投资者该如何把握好节奏?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结合中长期和短期视角,先放眼去看债券利率未来1-2年的走势,审视趋势是否可以带来确定的投资回报;其次,要聚焦2024年的债券利率表现,看清线索,才能明确具体的投资策略和预期收益。 中长期趋势:2021-2025年中国利率中枢下移 2023年10年期国债利率触碰了2.5%的历史低点,此低点是2020年初疫情之时创下的。当时,市场开始高度关注中国是否已经进入长期低利率时代。2020年年中,我们启动了对中国利率长期走势的研判,并在2020年和2021年形成两份报告。在当前利率又一次来到历史低点之时,我们基于前两份报告的研究基础,再次对中国的利率中枢进行中长期展望。 (一)回检:利率中枢下行及幅度的判断基本符合实际表现 2020年年中,我们对中国利率的长期走势做出了几个判断:一是在3-5年内,由于经济增速下行,通胀温和,利率趋于下行;但是有底,以10年期国债利率为例,不会低于2%;二是2021年可能出现利率上行的情况, 2022-2023年又将下行。 2021年年中,我们更新了对长期利率的判断,认为从趋势上来说,2021-2025年10年期国债利率(无风险利率)5年中枢将下移至2.85%附近,较2016-2020年均值下移40BP。在节奏上,10年期国债利率高点大概率在2021年,低点大概率在2023年,之后小幅回升趋于震荡。 站在2023年末,回检过去两次判断,实际情况与预判的趋势一致,不过实际点位比预判稍低,2021-2023年10年期国债利率中枢水平较预判值低5bp左右,在2.8%附近。 图1:2021-2025年10年期国债利率估算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二)中长期因子模型判断2024-2025年中国利率中枢会趋于走平 利率决定理论总体上可概括为三大公式。第一,费雪效应下的利率决定公式。利率由潜在经济增速和通胀预期决定,r ?=αy^*+βπ^*。第二,可贷资金公式。利率变动主要受资本供给(储蓄率)与需求(投资率)影响,Δr* = F(S-I)。第三,债务可持续性约束公式。债务的现值等于偿债现金流除以利率与经济增速的差值,PV = D/(r-g)。 三大理论中,市场最认可的主流理论是“利率由潜在经济增速和通胀预期决定论”。长期利率的核心决定因素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亦即宏观经济整体的收益率水平。而潜在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则包括生产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及国际收支平衡。在中短期时间维度中,利率的变化主要来源于通胀率和货币政策的变化。 从海外经验来看,利率走势和经济增速和通胀预期基本一致。在经济增速下行阶段,是否会进入长期低利率环境,主要看该国的经济增速进入衰退区间的节奏,以及通胀水平的变化。 例如日本经济长时间陷入衰退、通胀低迷的状态,导致10年期国债利率“地板式”下行,长期处在极低水平(1990年至今)。相比之下,在2008年-2019年期间,尽管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虽受重创,但并未陷入长期衰退,经济增长仍有上下波动,因此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中枢仅“台阶式”下行(2007年至2020年),部分时段利率仍会出现上行的情况。例如2013年和2016-2018年的上行就分别是由走出危机后市场的“缩减恐慌”(Taper tantrum),以及美国经济反弹时期的缩表和加息所致。而在2021年之后,随着经济修复,通胀高企,美联储快速加息导致利率中枢上移。 图2:日本:10年期国债利率呈“地板式”下行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3: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呈“台阶式”下行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使用经济增速和通胀预期能够在方向上能解释利率的走势,但是当时间段缩窄时,预测的准确度就不够高。尤其是实际GDP增速对利率的解释力度并不显著,孙国峰和Rees(2021)认为原因是中国实际GDP增速在季度之间的变化极小。 为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我们将三个因子加入利率的中长期因子模型中,一是政府债务增速(BIS口径,政府债务增速上升领先于利率上升,2012年之后更为明显),二是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占GDP比重(中外利差扩大则外资流入,外资流入有助于压低国内利率,2012年之后更为明显),三是房地产价格(房价上行,将导致利率上行)。 对于中长期因子模型中的四个关键因子(名义GDP、政府债务增速、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占GDP比重、房地产价格),判断如下:基于对2021-2025年中国潜在增速在5-5.5%附近,平减指数小幅下移至0-2%附近,则名义GDP增速可能在5-8%附近,较2016-2020年的7-10%有所下移。二是政府债务增速,预计2021-2025年政府杠杆率有所限制,债务杠杆增速低于2016-2020年,可能会压低利率。三是随着市场的持续开放,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的比例有所上升,据IMF的测算(IMF,2016),债券市场中境外投资者持有比例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压低市场收益率约5至7个基点,若预计2021-2025年境外投资走平,对利率影响基本不大。四是地产价格,预测70城房价指数增速下一个台阶,利率会跟随式下行。 综合判断,2021-2025年10年期国债利率(无风险利率)5年中枢将下移,前期判断会下移至2.85%,目前下修至2.8%,较2016-2020年均值下移45BP。节奏上,GDP平减指数可能将影响利率的变化,2021-2023年随库存周期下降,从4-5%下降到-1-0%附近,2024-2025年随库存周期小幅回升走势,回升至1-2%,最终名义GDP在2023年触及低点4%,之后小幅回升到6-7%之间。跟随基本面走势,利率在2021-2023年趋于持续回落,但2024-2025年下行动能减小,更多会趋于走平或小幅上升。 (三)未来1-2年在利率高于中枢水平时进行配置 随着利率走低,债券投资面临两个挑战,一是投资收益愈来愈低,二是投资者容易买在利率低位,不仅导致持有的收益降低,还会导致承受阶段性亏损的风险上升。如何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根据上文测算,使用利率的5年均值来作为中枢水平,回顾近十年,2011-2015年10年期国债利率中枢为3.8%,2016-2020年下行至3.25%,预计2021-2025年会继续下行至2.8%。一般来说,当实际增速高于潜在增速时,10年期国债利率上行后会高过中枢水平,而当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时,则会低于中枢水平。这一点在2021-2023年就表现得非常明显,受疫情影响,我国实际经济增长持续低于潜在增速,这导致利率低于中枢水平。 对于2024-2025年,我们对利率走势有三个判断:一是当下国内经济增长仍在从下方向潜在增速靠拢,因此利率的水平大概率会在中枢水平下方波动。二是只要经济增速能够维持,或小幅低于潜在增速,通胀水平难以持续地回落,利率水平也只会小幅低于中枢水平,并不会下行偏离过多。换句话说,利率下行是有底的。当然,如果我们考虑未来某个时间段发生黑天鹅事件,那么短时间内,利率确实会出现明显回落,但这属于小概率事件。除此之外,在经济趋稳的情形下,利率难大幅低于中枢水平。三是在过往利率上行时间里,国内外经济大多共振修复,央行收紧货币政策。而展望2024-2025年,国内外经济修复共振的线索并不明朗,反而更多的线索指向经济有放缓的迹象。由此来看,预计利率暂时没有大幅上行的风险。 从投资上看,当10年期国债利率高于5年均值水平,持有债券资产1-2年均可以获得稳定或不错的回报。因此,未来1年内,在经济趋稳的条件下,当10年期国债利率阶段性上行突破2.8%时,可以考虑增配债券。而在没有发生风险事件冲击时,利率进入历史低位后,即前期2.5%附近,则不应继续追涨,甚至需要考虑止盈。 2024年利率债:震荡行情,收益稳定 (一)回顾2023年:利率震荡下行 2023年,债券利率震荡下行,10年期国债利率中枢水平在2.7%附近,较2022年2.77%小幅走低;波动区间在2.5-2.9%之间,与2022年运行区间基本一致。从节奏上来看,债券利率从二季度开始持续下行,在三季度触及年内最低点,此段时间的投资回报最多。利率下行的推力来自于国内内需的转弱,此后逐渐传导至生产端,经济供需均出现下滑。直到三季度末,国内经济数据出现企稳迹象,叠加此时资金利率也因债券供给增多开始回升,债券利率停止下行,转为小幅上行。 图4:2023年无风险利率震荡下行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5:2023年债券期限利差先走阔再收窄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二)展望2024年:利率中枢走平 1.利率趋势研判 对于1年以内的中短期利率判断(有别于中长期),采用三因素分析框架(名义GDP、货币信贷和银行间资金)较为合适。从三因素的走势来看,实际GDP趋稳,通胀温和上升,名义GDP小幅抬升;财政发力叠加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望促使信用环境稳中有升;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降息降准可期,银行间资金利率有望保持稳中有降。预计2024年债券利率呈震荡走势,中枢水平较2023年走平,处在历史上的偏低水平。 2.利率交易主线 从基本面走势来看,实际GDP增速读数按照2021年为基数的复合增速来看,2024年每个季度的差别并不大,只有二季度会稍低。通胀方面,CPI和PPI同比可能上半年偏低,下半年偏高。由此来看,名义GDP可能呈现出上半年偏低,下半年偏高的形态。但考虑到幅度不大,可以说全年基本面趋于平稳。对债券利率而言,基本面带来的波动或不大,只是需要注意下半年名义GDP小幅走高制约利率下行。 从货币信贷走势来看,我们预计2024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线有望落在此处。2023年国内流动性环境合理充裕,融资利率偏低(包括贷款和债券利率),但信用扩张却并不理想,结构分化十分明显。政府部门信用扩张,但企业和居民部门却在信用收缩,剔除政府债券项的社融同比增速持续下滑,且已创下1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24年经济要能够企稳,就要企业和居民部门信用收缩的状态能转变。这需要尽量降低融资成本,并且还要靠财政发力靠前来托底。因此预计上半年政府部门要率先进行信用扩张,增发国债和地方政府债,这将增加债券资产的供给,可能会带动利率小幅上行,不过考虑到流动性的配合,预计债券利率上行幅度有限。当债券供给逐渐被消化后,债券利率将趋于下行。下半年,需要关注在政府信用扩张之后,是否能够逐渐传导到企业和居民部门,推动两大部门逐步进入到信用企稳或扩张阶段。若出现此类迹象,利率可能逐渐接近底部,然后进入震荡上行的行情。整体来看,在节奏上,上半年预计10年期国债利率在偏高水平稳中有降,下半年预计见底后逐渐震荡小幅上行。 图6:剔除政府债券的社融同比在持续下滑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7:剔除政府债券的社融同比与10年期利率走势更贴合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3.宽财政会带动债券利率上行多少幅度? 回顾过往,在政府债券净融资加速,而企业和居民部门净融资放缓时,比较典型的时期是2015年和2022年。考虑到2015年政策力度偏大,流动性十分宽松,地方政府债券大规模发行叠加棚改推行,使得所有部门快速加杠杆,对2024年的借鉴意义比较小。相对来说,更有借鉴意义的可能是2022年,当时政府加力的幅度更加中性。 2022年1月时,政府债券存量同比(社融口径)已经开始爬升一段时间,接着继续爬升,直到7月末到达最高点。此时10年期国债利率从2.75%震荡上行至2.8%。与长债表现不同的是,同业存单利率是持续下行的,1年期AAA同业存单利率从2.7%下行至2.1%,明显低于当时的1年期MLF(2.85%)。可以看出,尽管当时流动性偏松,但10年期国债利率并未跟随,反而呈现了震荡的走势。 再往后看,当时政府债券存量同比(社融口径)开始回落之后,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融资并未马上出现回暖,此时债券利率出现了阶段性下行。直到10月份资金利率上行叠加疫情放开,推动企业和居民部门融资回暖,债券利率才出现阶段性上行。 展望2024年,预期上半年财政发力,此时流动性稳中偏松,资金利率走到高位后有望回落。而由于债券供给增加,债券利率呈震荡或震荡上行的走势,利率上行的幅度可控,有望在10bp以内。因此,预计上半年10年期国债利率到2.8%,或小幅高于2.8%,将是上限。财政发力接近尾声后,债券利率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回落。最终需要观察企业和居民部门信用是否企稳回升,一旦出现企稳回升迹象,则债券利率便会出现低点。 图8:2022年政府加杠杆时,债券利率走势震荡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9:2022年政府加杠杆时,1年期存单利率走势震荡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4.10年期国债利率的低点如何看? 判断10年期国债利率的低点,其实是去看利率曲线牛平能到什么程度。这可以结合政策利率的水平和期限利差的历史表现来估计。在经济受到冲击时,10年期国债利率-7天逆回购利率极限水平在30bp附近,例如2020年4月。在非危机情形下,10年期国债利率-7天逆回购的利差在70bp,比较典型的时间是在2022年8月、2023年8月。 对于2024年的预测,要先确定政策利率的位置,据此测算7天逆回购利率,再按照利差估算10年期国债利率。尽管我们预期降息2次,每次10bp,但由于降息大概率不是连续快速的,因此在做7天逆回购利率估算时,倾向于以政策利率下调10bp作为基准,即下调至1.7%。接着按照一般情形下的70bp利差进行估算,得出10年期国债利率下限可能会在2.4%附近。 图10:10年期国债利率和7天逆回购利率的利差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5.配置策略:机会有望出现在上半年 中性条件下,预计10年期国债利率中枢在2.7%附近,持平于2023年中枢水平(2.7%),波动区间在2.5-2.8%。节奏上,10年期国债利率在2.8%附近,可逢高参与;10年期国债利率有望从高位回落至2.5%附近时,这将是获利的窗口期;10年期国债利率在2.5%以下则属于低位,需要逢低点止盈,届时要等待基本面或通胀的信号来进行调整。 债券期限结构曲线方面,在考虑到流动性有松动空间的条件下,短端利率下行会先带动债券利率曲线走陡,后长端利率跟随下行带动曲线走平;下半年若经济动能好转,则长端利率有望震荡上行,促使曲线小幅走陡。 2024年信用债:票息收益趋稳,信用风险缓释 (一)回顾2023年:收益率和信用利差震荡下行 从规模上来说,2023年信用债一级发行规模较上年小幅增多,但净融资额有所回落,说明企业通过信用债进行加杠杆的动力并不太强。与国债利率走势基本一致,信用债到期收益率震荡下行,节奏上是先下后上。从信用利差走势来看,高评级信用利差全年低位震荡,中低评级信用利差震荡下行。在流动性保驾护航和“化债”政策的利好下,中低评级信用利差下行幅度不小,信用债的总违约率也较去年有所下降。 图11:2023年信用债发行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2:2023年份企业类型信用债违约规模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3:2023年中短期票据利率先下后上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4:2023年信用利差震荡下行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二)展望2024年:收益率和信用利差稳中有降 1.信用债收益率和信用利差趋势研判: 预计2024年信用债收益率整体呈小幅下行态势,而信用利差有望小幅回落。具体而言,信用利差主要包含流动性溢价和违约风险溢价,前者与流动性环境高度相关,后者与经济走势高度相关。基于对2024年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经济增长趋稳的判断,预计流动性溢价有望保持在偏低的位置,信用风险溢价有望小幅回落。 从节奏来看,上半年,流动性溢价可能会小幅走低,有望支持信用利差小幅回落。下半年,流动性溢价难以继续回落,反而可能小幅上行,不过经济边际好转有望推动信用风险溢价小幅回落,使得信用利差震荡为主。需要注意的是,高评级信用利差更多地随流动性溢价波动,因此下半年高评级信用利差大概率是以震荡偏向上为主,而中低评级信用利差或震荡为主。 2. 如何看待化债政策对地方债务风险的影响? 2023年下半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引起投资者的担忧。随着化债政策的落地,地方债务的信用风险有所缓解。相比于过往几轮的地方债务风险,本次面临的债务风险相对更为严峻,本轮置换不仅面临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余额双高的局面,并且就时限的紧迫性而言,多地城投公开发债的净融资额持续下滑、城投债务违约多点散发。基于此背景,本次化债强调轻重缓急,从区域上,资源优先向重点地区倾斜;同时强调多管齐下,方式从以往单一的模式转为一揽子组合。 化债政策其实是定向的流动性救助,缓解部分城投平台已经迫在眉睫的现金流压力。但是偏中长期的问题,即如何增强企业偿债能力,未来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经济企稳回升,或企业自身经营能力提升之前,不少企业还会反复面临偿债困难的问题。 在投资中,一味地信用下沉并不可取;选择期限较短,信用评级较低的城投债券有一定性价比,但仍有博弈的意味;选择经营能力强的企业,尽管收益不高,但可以形成更厚的安全垫。 3. 信用债配置策略 以票息策略为主。信用债需精挑细选,投资者可适度下沉评级增厚收益,但是要更加注意区别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度和个体经营能力。 城投债:2023年下半年以来,受化债政策利好推动,部分高风险城投平台的债务压力得到缓释。展望2024年,预计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会维持,继续对城投债形成一定的支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短期的流动性救助只是缓解债务压力,并未根本性解决城投平台偿债能力弱的问题。因此,在投资上,仍然需要谨防尾部风险,对财政能力弱的区域和经营能力弱的企业仍要保持谨慎。 产业债:2024年经济趋稳,企业盈利小幅提升,产业债可以挖掘政策提振和景气处在修复通道上的国企,例如汽车、电力、高端制造业、双碳等板块。地产债方面,地产行业还处在筑底期,地产债净融资在收缩,信用分化加剧。尽管融资端的政策在不断的松动,但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关注地产销售的情况。若销售迟迟不能修复,地产民企的违约风险还会阶段性上升。 金融债:二级资本债的分化可能会加剧。2024年资本新规落地,提高了次级债的权重,投资端对二级永续债的态度愈发谨慎。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参与地方债务化债,资本消耗加大,净息差压力加大,发行二级永续债补充资本的需求在上升。在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下,中小银行的二级资本债可能会面临更多考验。 2024年固收产品收益展望:投资回报基本稳定 (一)回顾2023年:产品收益不高但基本稳定,信用债投资回报最佳,可转债性价比最低 从债券投资收益表现上看,2023年中证指数反映的收益表现为,中低等级信用债(5.2%)>中高等级信用债(3.9%)≥国债(3.9%)>高等级同业存单(2.2%)>可转债(1.3%)。受益于流动性支持和化债的政策,今年信用债跑赢其他债券品种。可转债受股市影响,转股价值出现下滑,尽管可转债指数仍获得正回报,但考虑到可转债风险偏大,投资性价比其实最低。 图15:2023年转债指数波动明显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数据截止于2023年12月5日 图16:2023年信用债表现好于利率债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数据截止于2023年12月5日 从固收产品投资收益来看,2023年货币基金投资收益大概在2.0%附近;短期纯债型基金投资收益在3.2%附近;中长期纯债基金大概在3.2%附近;6个月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在3.4%附近,1年期则在3.8%附近;可转债基金投资收益分化较大,中位数落在-2.8%附近;混合类基金分化也比较明显,中位数落在0-3%附近。 图17:2023年不同类型固收产品收益统计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二)展望2024年:产品收益有望继续保持稳定,信用债仍有望继续领跑,转债收益边际好转 展望2024年,预计资产收益的排序为中低评级信用债 >中高评级信用债>利率债>同业存单>存款。转债收益波动较大,在某段时间可能呈现为负值,在某段时间又可能出现较高收益,需要单独来看,全年收益有望在0-5%之间。 结合资产表现,预估固收产品的投资收益如下: 货币基金收益预计在1.8-2.0%附近,较2023年2.0%的中位数略低,这主要是预期存款利率下调,以及降息带动资金利率中枢小幅下移。 短期纯债型基金收益预计在3.0-3.2%附近,较2023年3.2%的中位数略低,这主要是预期资金利率中枢和短债利率中枢小幅下移。 中长期纯债基金收益预计在3.0-3.5%附近,基本持平于2023年3.1%的中位数,这主要是预期在稳定的票息之外,波段机会可能会带来价差收益。 6个月和1年期理财收益分别预计在3.2%和3.6%附近,较2023年3.4%和3.8%的中位数略低,这主要是预期货币利率中枢小幅下移和高收益资产占比继续减少。 混合类基金收益预计在5%附近,小幅高于2023年1-3%的中位数,这主要是预期股票资产走势小幅好于2023年。 转债基金收益预计在0-5%以上,高于2023年-2.8%的中位数,这主要是预期转债走势小幅好于2023年。 最后,需要提示的是,因为收益估算的是某一类产品投资回报的中位数,和个别产品的实际表现会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中长期债基和固收+产品(含混合类和转债基金),这两类产品投资回报方差偏大,更容易偏离预估值。所以,此处估算的收益仅供参考,实际投资应以产品表现为准。 从策略上来说,货币基金流动性高,收益稳定,在明年流动性偏宽松的环境下,即使持有期间净值波动,也可以靠拉长时间来平滑掉。全年可以根据资金安排,持有或买入货币基金。 短债基金和银行理财可以在利率上行至偏高水平时进行配置,例如明年的一季度或四季度。持有期间若遇上净值波动,可调整持仓至合适的水平,以保证能够忍受住市场波动。 长久期债基可以等待利率突破区间上限时再进行配置,以获取更多的安全保障。 固收+产品波动偏大,且主要来源于转债和权益,配置时可以考虑两种操作,一是转债和权益到达底部区域时小幅度增配,二是等待转债和权益企稳回升后再配置。 -END- 本期作者 柏禹含 资本市场研究员 baiyuhan@cmbchina.com 刘东亮 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 liudongliang@cmbchina.com 转载声明: 1、本报告为招商银行研究院已发布报告的公开版本,报告内容均为原创。 2、如需转载,请提前征得本公众号授权。转载时需要保留全文所有内容,请勿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3、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为“招商银行研究院(ID:zsyhyjy)”,并在“原文链接”中保留原始公众号文章链接。 4、授权方式:请参照文末方式联络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意:未经招商银行事先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目的复制、发送或销售本报告。 招商银行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责任编辑|余然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