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汽车消费为何是独特的存在?(天风宏观宋雪涛)

汽车消费为何是独特的存在?(天风宏观宋雪涛)

作者:微信公众号【雪涛宏观笔记】/ 发布时间:2023-12-17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天风证券《汽车消费为何是独特的存在?(天风宏观宋雪涛)》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汽车技术进步带来居民消费体验升级是驱动中高价位车型和电动车销量高增的核心,后续技术进步带来的置换需求对汽车销量预计会形成持续支撑。 文:天风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孙永乐 3月以来,汽车消费表现明显强于其他商品消费。 一是增速高且持续上行。 汽车零售两年复合增速从年初的-2.9%持续上行至10月的7.6%,超过了10月社零3.5%的两年复合增速。 二是价格高的卖得更好。 2023年1-11月30万以上车型销售同比增长29.4%,明显高于30万以下车型6.2%的增速。30万以上车型销售拉动汽车销售同比增长4.7个百分点。 在许多消费品零售增速还在承压时,汽车消费为何是独特的存在呢? 当前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故事,非常类似于十多年前手机行业经历过的变革。 2010年随着iPhone4的发布,智能手机快速发展。新一代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成为居民购机的首选,这推动了当时手机销量和价格的同步上行。 从销量上看,受益于智能手机渗透率的快速上行,中国手机销量从2009年的6.2亿部快速提高到2016年的20.5亿部,年均手机销量同比复合增速为18.7%,显著高于2007-2009年6.5%增速水平。 同时,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占率也从2011年初的15.8%上行至2014年初的88.1%,后续逐渐上行至95%以上。 从价格上看,手机平均销售价格不断上行。2015年以来,手机均价从的1300元/台左右持续升至2023年的2200元/台左右。 手机均价的上涨不能简单归因为消费升级,而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价值提升。 相比于传统手机,智能手机的性能大幅提升。以诺基亚和iPhone为例,2009年发布的诺基亚5230总销量超过1.5亿台,是当时的主流机型之一,屏幕分辨率为360*640像素,CPU为ARM11(434MHZ),后置摄像头为200万像素,发售价在1500元左右。2010年发布的iPhone4,性能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屏幕分辨率为960*640,使用电容屏,多点触控,CPU为A4(1GHZ),发售价为4325元左右。 智能手机的性能也在快速进步。以iPhone为代表,2013年A7芯片使用28nm制程,有10亿个晶体管,2022年A16芯片使用4nm制程,有160亿个晶体管。每秒算力从A11(2017年)的6000亿次提高到A16的17万亿次。 芯片快速更新换代带来的是手机性能的飞速发展。尽管消费者为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性能提升付出了更高的价格,但相比于所获得的算力和体验,性价比可能仍然是更高的,因此手机销售均价更贵并不能归因为消费升级或降级。 当前的汽车行业重复了当年智能手机的故事。 近年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水平快速提高。今年前11个月,新能源车销售累计同比增长36.3%,占汽车销量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 汽车新四化指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汽车占比)从2018年末50.3%上行至2023年9月的85.4%。 平均每辆车的代码行数从2015年的1亿行增加到了2亿行。 在汽车生产中,汽车电子在整车制造的成本占比从2000年的19%提高至2020年的34%。 根据汽车之家的数据,近几年15-20万、20-30万、30-50万车型的网联化、智能化水平都出现了明显提升,在个别指标上甚至超过了50-100万或100万以上车型的水平。 汽车技术的快速进步带来了居民用车体验的快速升级,特别是近年来受益于技术进步的中高端电动汽车,相当于当年的智能手机,用更高的价格,得到了大幅提升的性能参数和使用体验。 这是汽车销量和价格能在消费增速下台阶的背景下保持增长的原因,所以汽车销售的韧性能否延续,仍然和新技术对汽车性能体验的提升有关。 2021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达为13.4%,到2023年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0%。 但是与手机更新换代不同的是,汽车使用时间较长,汽车更新需求的释放持续时间也会更长。目前存量车依旧以传统燃油车为主,截至2023年9月,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的渗透率仅5.5%。 随着市场对新能源车认可程度的提高,居民正在加速换车。从二手车的平均交易年限上看,在2019-2021年中国二手车的平均车龄分别为5.3年、5.5年和5.6年,但2022年和2023年前9月二手车的平均车龄下滑至4.9年和5年。存量车的置换会仍然是汽车消费特别是新能源车消费的保障。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低于预期,汽车消费超预期,需求复苏不及预期 团队介绍 宋雪涛 | 宏观首席研究员 中证协培训讲师,保险资管业协会百人。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人民银行研究局访问研究员,CF40特邀研究员,发表有CF40专著、学术论文、央行工作论文等。2018、2019、2020年金牛奖全市场最具价值分析师(前15名),2021年金牛奖最佳分析师(第3),2020、2021年Wind金牌分析师(第3)、上证报最佳分析师(第5),2019、2020、2021年新浪金麒麟分析师,2020年21世纪金牌分析师(第5),2020、2021年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向静姝 | 研究员 曾任职于英仕曼投资旗下核心量化对冲基金AHL。伦敦商学院硕士。主要负责美国经济、全球央行和美股美债研究。 林 彦 | 研究员 曾任职于弘尚资产(红杉资本在中国的证券资产管理平台)量化投研部门,负责商品期货投资条线。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主要负责大类资产配置和基本面量化研究。 张 伟 | 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经济政策和利率研究。 孙永乐 | 研究员 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研究。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