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通信赵良毕/洪烨】行业深度丨技术升级产业变革,6G新看点时不我待
(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银河通信赵良毕/洪烨】行业深度丨技术升级产业变革,6G新看点时不我待》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报告导读 1 5G商用进入中后周期,WRC-23研讨6G频谱需求,6G正悄然而至。 2 6G六大应用场景:5G增强+广域覆盖+感智算一体等带来新机遇。 3 6G前沿关键技术:空口演进呼唤大规模天线阵列ELAA-MM等新变革。 核心观点 1 5G商用进入中后周期,WRC-23研讨6G频谱需求,6G正悄然而至。 国内三大运营商2023H1 CAPEX合计1,411.9亿元,预计2023年全年CAPEX合计3,591亿元,与上一轮所呈现的CAPEX增速规律基本类似,结合我们将首个标准版本冻结与基站建设增速峰值作为“前-中-后”周期的分界,5G商用正逐步进入中后周期。目前WRC-23将正式讨论6G频谱需求,潜在的候选频段包括太赫兹(100GHz-10THz)、毫米波(30GHz-100GHz)、6GHz等,随着频谱的逐步确定,6G逐步映入大众视野,其新应用场景和功能正在最终完善中。 2 6G六大应用场景:5G增强+广域覆盖+感智算一体等带来新机遇。 2023M6 ITU-R WP5D明确6G六大应用场景——沉浸式通信、超高可靠低时延、海量通信、泛在连接、通感一体化、通智算一体化,其中前三项是5G eMBB、uRLLC、mMTC三大应用场景的扩展与增强,泛在连接重在解决当前无覆盖或几乎无覆盖地域的通信问题,通感一体化与通智算一体化分别在通信网络中新增感知与AI元素,以便更透彻地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相比5G而言,6G有了更大的飞跃。 3 6G前沿关键技术:空口演进呼唤大规模天线阵列ELAA-MM等新变革。 根据香农极限定理,提升信噪比进而提升信道容量是最为可行的方式。现有的典型64个射频通道、192个天线振子5G基站,其水平方向包含16个射频通道,而垂直方向仅有4个,6G 256T256R将增强立体覆盖。电磁超材料提升天线增益,3D振子立体馈电顺应潮流,GaN功率放大器优势仍存,InP迎头赶上,PCB层数更进一步,CCL大概率迈向PTFE。光通信上,为提速节能降本+高度集成,硅光/CPO/LPO大势所趋。铁电材料RIS更适应6G高频环境,室内增益明显,或在6G抢先应用开来。 4 投资建议 基于6G整体研究节奏,6G的关注度逐步提升。百倍速率、容量等全新网络性能撬动六大应用场景,6G超大规模天线阵列ELAA-MM变64T64R为256T256R,再度重构基站产业链,天线、滤波器、功率放大器、PCB量价齐升,全双工CCFD、智能超表面RIS、轨道角动量OAM、太赫兹光电发射等技术进一步增加器件用量、精细化材料考量等。 建议关注:国际标准制定参与者中兴通讯/信科移动-U;基站天线及天线振子成长性标的通宇通讯/飞荣达/三维通信;陶瓷介质谐振滤波器灿勤科技/武汉凡谷/ 大富科技;硅光/CPO/LPO积极布局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博创科技;卫星互联网终端+相控阵芯片上海瀚讯/海格通信/和而泰;物联网及前沿应用广和通/美格智能/威胜信息/映翰通等。 风险提示 6G研发不及预期的风险;6G技术路线变更的风险;6G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6G商业推广缓慢的风险;相关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等。 报告正文 1 一、5G商用进入中后周期,6G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6G可开启万物智联时代。20世纪初,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马可尼将无线信号传至大西洋彼岸,人类的移动通信之路正式启航。自1984年基于模拟蜂窝技术的1G制式起,按国际电信联盟(ITU)确立标准的时间划分,移动通信以平均每十年一个周期的速度向前演进,分别经历1G语言时代、2G短信时代、3G图片时代、4G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及当下正置身于其中的5G万物互联时代,未来随着感知与AI技术自发射/接收设备向网联设备扩展,6G可能开启万物智联时代。若将愿景&技术标准与商用部署节奏结合来看,每一代的用时缩短趋势明显。 (一)5G发展现状:国内基站与用户规模超全球半数 全球5G网络稳步发展,截至2023Q2全球有104个国家和地区的259家通信运营商推出了基于3GPP标准的商用5G网络,预计到2023年末将增加至290家,其中已有42家通信运营商宣布采用5G SA组网。从地区分布看,欧洲数量最多,共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家通信运营商商用5G,网络数量占比42%,亚太地区其次,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65家通信运营商商用5G,网络数量占比25.1%。截至2023Q2全球5G基站部署总量超448万站,其中国内达293.7万站(占比65.6%)、北美约32万站(7.1%)、欧洲约30万站(6.7%)、韩国约21万站(4.7%)、日本约15万站(3.3%),截至2023M8国内5G基站已有313.8万站,预计到2023年末全球5G基站将超490万站、到2025年将达650万站。截至2023Q2全球5G用户总数超12.2亿,其中国内达6.8亿(占比55.7%)、北美约2亿(16.4%)、欧洲约1.4亿(11.5%)、日本约0.5亿(4.1%)、韩国约0.3亿(2.5%),国内5G套餐总数达12.5亿,其中中国移动7.2亿、中国电信3亿、中国联通2.3亿,截至2023M8国内5G用户已有7.1亿。全球十六大运营商2022年CAPEX合计2,065亿美元,国内三大运营商2022年CAPEX合计505.1亿美元,占比24.5%,国内三大运营商2023H1 CAPEX合计1,411.9亿元/-4.6%,预计2023年全年CAPEX合计3,591亿元/+2.1%,与上一轮所呈现的CAPEX增速规律类似,5G商用逐步进入中后周期。全球十六大运营商2022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1,494.1亿美元/-4.8%,国内三大运营商2022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550.4亿美元/+0.6%,占比22.2%。2023Q2中国移动与美国T-Mobile的ARPU值分别为7.22美元/户/月与37.98美元/户/月,得益于5G商用后数字生活消费的拉动,运营商ARPU值逐步回暖,据Strategy Analytics估计,韩国运营商的5G ARPU较4G高出约六成,泰国运营商AIS在5G时代的ARPU每年稳定增长10%-15%。 (二)6G锋芒初露:WRC-23将讨论频谱需求,各国竞争明显 2020M2起ITU无线电通信部门5D工作组(ITU-R WP5D)已逐步开展面向IMT-2030(6G)的早期研究工作,受疫情影响原计划于2021M12冻结的5G最后一个标准版本——R17推迟至2022M6,而5.5G的首个标准版本——R18预计于2024Q2冻结,依此时间表推算6G的首个标准版本——R21将于2025H2进入研讨阶段、2027H2冻结,6G的最后一个标准版本——R23将于2030年冻结。在此期间,2023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3)将于2023年11月20日-12月15日在迪拜召开,正式讨论6G频谱需求,四年后的WRC-27将进行频谱资源的分配。目前潜在的候选频段包括太赫兹(100GHz-10THz)、毫米波(30GHz-100GHz)、6GHz。 (1)太赫兹:WRC-19会后文件的操作意见表示275GHz-296GHz、306GHz-313GHz、318GHz-333GHz、356GHz-450GHz共137GHz的带宽资源可无限制条件地用于固定和陆地移动业务,太赫兹波同时具备微波与光波的通信特征,在短距离(<10m)和中距离(200m左右)传输中支持超高的通信速率,并且能够以极低的损耗穿透非金属或非极化物质,例如纸张、塑料、陶瓷、半导体等,还能与分子氢键或范德华力相互作用而不产生任何电离辐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助于提升感知分辨率与定位精度; (2)毫米波:WRC-19同意将24.25GHz-27.5GHz、37GHz-43.5GHz、66GHz-71GHz共14.75GHz带宽资源用于5G和未来国际移动通信系统,表明其中的部分频段或可用于6G,毫米波5G已有所应用、6G将趋于成熟,其大量的可用带宽对于6G所需的超高速率至关重要,同时毫米波频段的感知分辨率也已达到厘米级; (3)6GHz:WRC19还决定将6GHz(即6425-7125MHz)作为新增IMT频段列入WRC-23 1.2部分的议题,对6425-7025MHz成为区域性(阿拉伯国家、非洲、欧洲、独联体国家)IMT新频段以及7025-7125MHz成为全球性IMT新频段进行立项研究,事实上700-900MHz的低频段与3-5GHz的中频段在5G中的应用较为成功,这些频段大概率也将在6G中延用,面向更远的未来,特别是在多运营商共存的情况下,要想支撑流量的持续增长,6GHz是较有竞争力的选择,传播衰减的上升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中美欧日韩等全球主要国家或组织积极推进6G布局,我国2018年启动6G研究,2019M6工信部牵头成立“中国IMT-2030(6G)推进组”,聚合产学研用的力量,是推动我国6G技术发展的主要平台,截至2022年末我国6G专利申请量的全球占比约40%,按规划国内将于2025年推出6G早期应用、2030年实现全面的商业服务;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2019M3率先开放95GHz-3THz作为6G实验频谱,有效期10年,同时美国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ATIS)于2020M10牵头组建“Next G”,目前已有高通、苹果、三星、诺基亚等30多家ICT巨头加入,截至2022年末美国6G专利申请量的全球占比约35%;欧盟的旗舰6G研究项目——“Hexa-X”于2021年正式启动,项目团队汇集了25家企业与科研机构,包括法国的Orange、Atos、B-COM、CEA,德国的西门子,意大利的意大利电信、比萨大学,西班牙的西班牙电信,芬兰的诺基亚、奥卢大学,瑞典的爱立信,美国的Intel等。此外,欧盟还积极与亚洲国家合作,例如英国任命越南教授为英国皇家工程学院6G电信网络的研究主席、芬兰与瑞典分别和韩国达成6G协议等;日本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6G关键技术突破,2030年正式启用6G网络、届时6G专利份额超过10%等目标,同时将太赫兹技术列为“国家支柱技术十大重点战略目标”之首;韩国有意在6G时代复制5G全球首个商用国家,其通信与信息科学研究院于2019M4正式组建6G研究小组,按规划韩国将于2026年进行6G技术的早期商业化展示,并于2028年启动6G商用网络部署。 2 二、6G六大应用场景:5G增强+广域覆盖+感智算一体 2023年6月12日-22日,ITU-R WP5D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第44次会议,通过了《IMT面向2030年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明确6G六大应用场景——沉浸式通信、超高可靠低时延、海量通信、泛在连接、通感一体化、通智算一体化,其中前三项是5G 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uRLLC(高可靠低时延)、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三大应用场景的扩展与增强,泛在连接重在解决当前无覆盖或几乎无覆盖地域的通信问题,通感一体化与通智算一体化分别在通信网络中新增感知与AI元素,以便更透彻地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 (一)6G应用场景一:沉浸式通信(eMBB+) eMBB+对峰值速率、用户体验速率、用户面时延、系统容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在XR应用(VR/AR/MR)与“感官互联网”中实现极致的沉浸式体验与多感官互动。 (1)360°极致沉浸式云VR。360°极致沉浸式云VR衍生自当前的XR服务,但分辨率将从入门级的4K 60FPS提升至舒适级的8K 90FPS,甚至仅考虑用户体验速率的话,6G有支持16K 120FPS的可能性。据VRPC数据,2022年全球AR与VR行业市场规模均超千亿,同比增长分别超60%与近80%,预计未来两年增速均在40%以上,国内占比近8%,据VR陀螺数据,2022年全球VR头显出货量约2000万台,同比增长约80%,预计未来三年增速均在70%以上; (2)感官互联网。感官互联网就是将感官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网,未来将在娱乐生活、教育学习、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工业生产、远程办公等领域大有作为。4G/5G时代我们主要通过视觉(图像/视频)与听觉(声音)两种感官进行交流,6G时代感官将被进一步扩展到触觉、嗅觉、味觉; (3)裸眼3D全息显示。基于视调节的裸眼3D全息显示可以正确感知景深,能够实时采集人、物、环境的全真数据,进行编码、传输、渲染,构建一种双方可以实时深度参与交互的三维空间场景。移动3D导航等需要通过移动网络传输3D图像,对网络带宽要求极高,原始数据速率因图像大小、分辨率、颜色等因素各异,从1Tbit/s以下至数百Tbit/s不等,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进行数据压缩以减少带宽消耗。 (二)6G应用场景二:超高可靠低时延(uRLLC+) uRLLC+主要针对5G uRLLC中那些对可靠性与时延过敏的应用,例如动作控制、远程医疗、车联网等,加速垂直行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1)未来工厂。未来工厂的目标是完全自动、极度灵活,满足大规模定制需求,6G网络可通过超高性能无线链路令机器不再受互联线缆的掣肘,这样模块能自由移动、快速组成定制流水线; (2)动作控制。自动化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用例以及最核心的逻辑就是动作控制,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方式严格监控机器运动的方方面面。目前动作控制虽已应用于现代制造,但需依赖工业以太网等有线技术,只有具备超高可靠(99.9999%)与超低时延(亚ms甚至μs)的通信能力,才能实现精确的动作控制; (3)分组协作机器人。未来工厂的生产过程中,例如自动引导运输车(AGV)、无人机(UAV)都会参与进来,将原材料、备件、配件从仓库运送至生产线,大型或重型零件甚至需要多个机器人协作。为满足复杂协同对精度的要求,6G网络需要提供毫秒级时延、99.9999%可靠性、厘米级定位能力。据中国电子协会《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统计,2022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13亿美元/+19.6%,其中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分别达195/217/101亿美元,预计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60亿美元,据GGII数据,2022年国内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出货量约2万台,预计2023/2026年将达2.5/6万台,维持每年30%左右的增长水平,其中最为关键的动力总成系统与智能感应系统价值量占比约为60%与15%; (4)远程医疗。在超高可靠、超低时延的6G技术加持下,无论是医患对话还是诊断手术,均好似面对面一般,尤其是远程诊断中的立体4K 60FPS实时视频(4K超高清的影像色彩更接近人眼视觉,可观察到细微的血管与神经)、CT/MRI扫描、512*512像素超声探头、远程治疗中的3D实时视频、触觉反馈的压力与震动、远程急救中的2048*2048像素实时扫描、院外心脏遥测、远程康复中的立体4K 60FPS实时视频等环节改善尤为明显。据Mordor Intelligence预测,2027年全球远程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727.6亿美元,近五年CAGR=20.5%,据健康界研究院预测,2023年国内远程医疗市场规模将达770.5亿元,每年增速维持在40%以上; (5)L5级自动驾驶。国内主机厂自L1级进阶至L3级普遍经历了6年以上的迭代,据规划预计2025年全面进入L4级自动驾驶,L5级的落地时间与6G商用网络部署相吻合。据IDC预测,2026年全球自动驾驶车辆的销售规模为8,930万辆,五年CAGR=14.8%,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国内无人驾驶市场规模为2,894亿元/+22.7%,预计2023年将达3,301亿元。 (三)6G应用场景三:海量通信(mMTC+) 6G将继续5G“连接万物”的使命,会囊括更多的终端、更密集的连接以及新的人机接口。据IMT-2030(6G)推进组测算,预计2030/2040年,6G各类终端连接数将达184/1,216亿台,远超地球总人口,移动通信月均流量将达6,835/58,550亿GB。 (1)数字孪生。数字孪生又称数字双胞胎或数字映射或数字镜像,即基于某台实体设备或某个物理系统(本体),创造一个数字版的动态“克隆体”。据艾瑞咨询数据,2022年全球数字孪生市场规模为77亿美元/+57.1%,近年来以及未来两年增速大概率维持在55%-60%的水平,2022年国内数字孪生市场规模为104亿元/+35.1%,未来两年增速也在45%以上; (2)智慧楼宇。智慧楼宇是指将建筑作为智能实体进行管控,使信息在电子产品、智能材料、控制系统与用户间无缝流动。实现智慧楼宇的第一步是整合楼宇内的各个子系统,第二步是将各个建筑连接起来,未来移动通信设施将提供数字基础; (3)无源物联网。无源物联网即不带外部电源、不带电池的物联网。据IoT Analytics统计,全球物联网连接数约150亿,国内接近80亿,基于目前“有源”路线的物联网连接,其规模上限或在百亿级别,距离业界期待的千亿级万物智联差距仍较大。据智次方·挚物产业研究院据无源物联网产业发展成熟度评估模型对各技术路线的评估、汇总后形成总体市场规模的预测,预计2025/2030年国内无源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410/525亿元。 (四)6G应用场景四:泛在连接 截至2022年末,全球独立移动用户数为54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为44亿,仍有近45%的用户缺乏基本的互联网接入,当下全球的移动通信网络仅覆盖了陆地表面的20%、地球总面积的6%。6G将突破地面网络限制,构建全球广域覆盖的空天地海一体化三维立体网络,为用户提供无死角、无盲区的泛在移动通信服务。 (1)无人机:无人机因其高机动、低成本、易控制、可提供视距链路增益等特点,可作为空中移动基站与地面用户建立无线连接以提供通信服务,增强网络的覆盖范围与数据传输性能。据Teal Group数据,2022年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为114.8亿美元/+2.9%,预计2023年将达121.2亿美元;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2年国内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约1,196亿元/+37.6%,预计2023年将达1,650亿元; (2)卫星互联网:据SIA数据,2022年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为2,810亿美元,2022年国内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约315亿元/+7.7%,预计2025年将达446.9亿元,价值量上,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卫星制造与发射=5:4:1。低轨卫星相较于传统的中高轨卫星信号更强、时延与生产成本更低、可实现全域覆盖,据SpaceNews统计,2023年至今全球发射的轨道卫星中近80%为低轨卫星。由于轨道资源的稀缺性,ITU提出“2年10%、5年50%、7年100%”的分配原则,按此部署节奏未来五年全球将有约5万颗低轨卫星入轨,且国内增速远超全球。 (五)6G应用场景五:通感一体化 通感一体化基于软硬件资源共享或信息共享,实现通信与感知功能协同。6G通感一体化具备三大优势,一是大幅降低由额外感知设备带来的成本,二是可利用广泛部署的基站和用户终端间的通信协作提升感知性能,三是可提高波束赋形的准确性、加快波束失败恢复的速度。 (1)高精度定位与追踪:6G可以为通信对象提供有源定位(Positioning),也可以为非通信对象提供无源定位(Localization),通过处理反射、散射、多路径传播的时延、多普勒、角度谱信息,提取出三维空间中物体的坐标、方向、速度及其他地理信息,高精度3D定位与追踪将精确至厘米级; (2)同步成像、定位与制图(SLAM):毫米波或太赫兹中的SLAM应用可帮助感知设备在未知环境中构建3D地图,6G时代感知设备可以是基站或终端,包括机器人、汽车、无人机等。基于6G无线信号的SLAM应用使汽车能够在任何天气条件下以超高分辨率和精度来“看清”周围各个角落,室内场景也类似,即便在拥挤环境中,机器人、AGV也能依赖SLAM自由移动; (3)人类感官增强:人类感官增强旨在提供优于人眼的安全、精确、低功耗感知能力,通感一体化可以超越人体感官的增强感知能力,集成到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乃至可植入式设备中。“超越人眼”的概念依赖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可用于日常生活; (4)手势及动作识别:基于机器学习(ML)的无源手势及动作识别是推广人机接口的关键,用户仅用手势及动作就能够与设备交互; (5)智慧家居:6G通感一体化可以精细感知人的位置和行为,为智能家居提供更加丰富的功能。据CSHIA数据,2022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6,515.6亿元/+12.3%,预计2023年将达7,157.1亿元,据IDC数据,2022年我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约2.6亿台,预计到2023/2026年突破3.3/5亿台。 (六)6G应用场景六:通智算一体化 所有6G网元都将原生集成通信与计算能力,加速云上集中智能向深度边缘泛在智能演进,达到“人工智能即服务”(AIaaS)的效果,在AIaaS中6G作为原生智能架构,将通信、信息和数据技术以及工业智能深度集成到无线网络,并具备大规模分布式训练、实时边缘推理、本地数据脱敏的能力。 (1)AI增强网络自动化:当下移动网络操作、管理、维护(OA&M)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AI可以极大地减轻这些负担,通过所有技术领域运用预测性的网络分析服务和端到端系统OA&M等方式,人工的被动式OA&M将演变为零接触的主动式OA&M; (2)数据管理AIaaS: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会产生、收集、交换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可用于执行和优化与操作管理任务相关的各种网络服务,例如配置管理、故障管理、SLA保障等。数据是AI最重要的资产,在降低计算复杂度和能耗的同时,提高数据处理效率,AIaaS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分布式学习与推理AIaaS:未来为支撑社会和垂直行业的大规模实时学习与推理,移动通信系统需为分布式学习与推理应用提供AIaaS。6G核心网功能将向深度边缘网络推进,而云端软件运营将向大规模深度学习转变; (4)脑机接口与情感交互: 6G既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纽带,又是控制物理世界与智能世界的神经系统,6G有望在脑机接口和情感交互等全新领域有所作为。 3 三、6G前沿关键技术:空口演进呼唤超大规模天线阵列ELAA-MM,铁电材料RIS或有突破 目前业界关注较多、包括较大的关键技术方向主要包括空口演进技术中的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ELAA-MM)、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创新技术中的可重构智能超表面技术(RIS)、轨道角动量技术(OAM),新型频谱技术中的太赫兹光电发射技术等。 (一)空口演进技术之超大规模天线阵列(ELAA-MM) 未来随着频谱频点与C-RAN网络部署比例的逐渐提升,在有限站点及口径约束下,可以部署包含超大规模的发射天线阵子和通道数超大口径的多天线阵面(Extremely Large Aperture Array Massive MIMO,ELAA-MM)。 5G 64T64R注重水平覆盖,6G 256T256R增强立体覆盖。5G基站的天线架构主要重心还是放在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需求,以水平方向的覆盖为主。未来6G位于更高频段,考虑到路径上更强的物体遮挡损耗和吸收损耗,ELAA-MM的辐射波束需要在垂直面上具备更大的扫描范围,6G可采用低功耗非子阵ELAA-MM、小型化天线单元去耦阵列等解决方案,同时6G还要顾及高速与超高速移动覆盖、空间精确定位等问题。6G时代64T64R大概率会演进至256T256R。 电磁超材料提升天线增益,3D振子立体馈电顺应潮流。电磁超材料预计将在6G时代天线领域大规模推广,将超材料用于天线盖板或隔离条,可降低天线单元间空间波或者表面波的传播,从而达到降低天线间互耦、提升单元间隔离度的目的。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全球基站天线市场规模超650亿元,2025年有望达1110亿元,2022年国内基站天线市场规模超400亿元,2025年有望达630亿元。天线振子方面,6G对立体覆盖的要求较高,PCB 贴片振子成本相对较高,而3D振子较易实现立体馈电结构,顺应6G潮流,预计渗透率将大幅抬升,单体价值量也会随之上行。 陶瓷介质谐振滤波器因高品质因子与高机电耦合系数,6G时代或占据主流地位。ELAA-MM对基站侧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天线,5G 64T64R→6G 256T256R通道数变为4倍,滤波器的需求也成倍增长。陶瓷介质同时具备高机电耦合系数、高杂波抑制、低插入损耗、低温度漂移的特点,代表着高端射频器件的发展方向,6G时代或占据主流地位。 功率放大器:GaN优势仍存,InP迎头赶上。功率放大器(PA)有小型化、高集成度的趋势,单体价值量也将有所提升。PA的上游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其中氮化镓(GaN)具备高能隙、高击穿场强,由于缺乏成熟的块状GaN材料以及其热导率不足,因此需要在载体衬底上生长GaN异质结构,而磷化铟(InP)则具备最高的电子迁移率和饱和速度,非常适合高频通信。我们判断6G时代预计GaN优势仍存,但只要在成本方面有所突破,InP会迎头赶上。 PCB层数更进一步,CCL大概率迈向PTFE。预计6G建设可能会看到20-30层多层板的应用。覆铜板(CCL)的下游是PCB,占据其30%成本。目前特殊CCL的树脂材料中,PTFE板更适用于6G时代的高频段,价格相对昂贵。CCL对原材料价格较为敏感,而由于CCL的行业集中度远高于PCB,议价能力较强。据亿渡数据,2022年全球PCB产值为750.2亿美元/+6.4%,预计2026年将达912.8亿美元,2022-2026年CAGR=5%,2022年国内PCB产值为397.9亿美元/+6.6%,预计2026年将达486.2亿美元,2022-2026年CAGR=5.1%。2022年全球CCL产值为134.2亿美元/+2.2%,预计2026年将达140亿美元,2022-2026年CAGR=1.1%,2022年国内CCL产值为694亿元/+1.3%,预计2026年将达874亿元,2022-2026年CAGR=5.9%。全球PCB产值中有30%-35%源于通信,2022年全球通信PCB产值增速为6.3%,预计2022-2026年CAGR=6.3%。 6G光通信:提速节能降本+高度集成,硅光/CPO/LPO大势所趋。硅光技术较传统分立器件更能发扬“光”(高速率、低功耗)与“电”(大规模、高精度)的各自优势。据LightCounting数据,2022年全球硅光模块市场规模超30亿美元,占整体光模块份额约35%,预计2026年将达近80亿美元,份额有望超50%,2022年全球CPO市场规模约6,000万美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亿美元、2028年突破9亿美元。线驱可插拔光模块(LPO)舍弃传统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将其功能集成到交换芯片中,只留下性能有所提升的激光驱动器(LDD)与跨阻放大器(TIA),以实现更好的线性度,功耗仅为原先的一半。相较于CPO,LPO采用可插拔模块,并未显著改变光模块的封装形式,尽管LPO中的LDD与TIA成本稍有上升,但省去DSP后综合成本依然占据优势,且DSP是传统光模块中传输延迟的主要拖累,LPO甚至可将延迟降至皮秒级。 (二)空口演进技术之同时同频全双工(CCFD) 理想状态下CCFD频谱效率较TDD或FDD提升一倍。除ELAA-MM外,另一种提升频谱效率的方法是应用自干扰消除技术,实现带内双向通信和中继的同时同频全双工(CCFD)。理想状态下CCFD频谱效率较当前的时分双工(TDD)或频分双工(FDD)提升一倍,同时该方式使得双向通信能够在接收信号的同时反馈交换信令控制信息,降低时延。 全双工应用场景有序拓展。全双工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在非连续覆盖的热点场景,例如家庭基站或Wi-Fi。全双工技术也有望应用于连续覆盖场景,包括同构网场景和异构网络场景,不同类型的基站可以根据自身小区的业务需求工作在全双工或半双工模式。当然全双工还可以应用在中继传输场景中,在中继节点接收信号和转发信号可以在同频同时进行传输,中继到基站的传输可以利用波束赋型技术较好控制干扰。 6G时代NLOS干扰或是主要问题。太赫兹或毫米波作为未来6G可能的主流频段,窄波束与强方向性传输的特点大大减少了LOS互干扰的影响,但由于反射引起的NLOS干扰则成为主要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在最坏情况下,由于反射引起的环境底噪抬升约50dB。 “空间域-射频域-数字域”多级架构抑制自干扰,天线与双工器需保持高隔离度。目前普遍认为应采用“空间域-射频域-数字域”多级架构抑制自干扰,还需要进行射频自干扰抑制,射频抑制技术中的时延线和干扰抵消矩阵导致链路复杂度以天线数平方的速度增加,这对6G 256T256R ELAA-MM的支持是一个挑战,设计高隔离度的双工器是一种解决思路。 (三)创新技术之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 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以其独特的低成本、低能耗、可编程、易部署等特点脱颖而出。RIS具有电磁吸收、透射、散射等能力,可根据所需无线功能对无线信号进行动态调控。此外,利用RIS可以实现基带信息直接调制至射频载波,可用于构建新体制阵列式发射机架构,降低硬件复杂度和成本。 RIS具备宽频响应、低热噪声、低功耗、易部署的特性。RIS可以在声谱、微波频谱,太赫兹谱、光谱等多个频段上完成工作,不会引入额外的热噪声,同时也不需要射链路等高功耗器件。RIS形状可塑,尺寸简单易扩展,无需大带宽回传链路,具有较轻重量,对供电要求低,因此易部署于无线传播环境中的各种散射体表面; (1)克服覆盖空洞。RIS可部署在基站与覆盖盲区之间,通过有效的反射/透射使传输信号到达覆盖空洞中的用户,从而为基站和用户之间建立有效连接,保证空洞区域用户的覆盖; (2)增强边缘覆盖。RIS可部署在基站和边缘用户或弱覆盖区之间,接力反射基站的传输信号提高边缘用户的信号质量。在基站和小区边缘用户间部署RIS,既可以调整电磁单元的相位进行波束赋型来增强信号,又可以增加反射路径来提高信号质量; (3)增强室内覆盖。目前5G网络中约85%的业务发生于室内场景中,未来随着6G的兴起,各种新型业务层出不穷,该数值很可能提升至90%。RIS可以针对目标用户进行重新配置,有利于室内覆盖增强。RIS还可以部署在建筑物的玻璃表面,它能有效接收基站传输的信号并透射到室内,室内用户可以接收来自RIS的反射信号提高信号质量; (4)降低边缘时延。在边缘网络中,RIS可提升边缘设备的卸载成功率,从而提升整个网络性能,降低端到端信号传输时延。此外,将RIS部署于边缘服务器附近,利用边缘服务器的计算能力,提升RIS电磁单元调控系数的调节效率,从而带来系统覆盖和传输容量增益,进而降低边缘网络传输和处理时延; (5)提升传输稳健性。RIS的泛在部署能够带来更多传输路径,从而增强系统传输稳健性。此外,RIS设备可以实现对多径信道中的部分路径的参数进行操控,通过操控部分路径的幅度和相位,使得多径信号在接收端正向叠加,抑制多径效应,提高无线数据的传输稳健性; (6)高精度定位。RIS可灵活部署在基站服务区域的内部,辅助基站进行定位,提高定位精度。与传统多基站定位相比,一方面RIS具有较大的天线孔径,空间分辨率更佳,另一方面RIS可泛在部署,可以解决例如室内场景等定位覆盖盲区问题。 铁电材料RIS更适应6G高频环境,室内增益明显。铁电材料更适合高频段(60G-300G),随着产业化的有序推进,铁电材料成本将稳步下行。在频率平坦衰落的环境下,例如室内或窄带,由于信道的频域特性相对一致,RIS带来的增益较为明显,而在宽带系统中,如果存在较大的时延扩展,例如室外非直射场景,RIS的增益就会受限。 (四)创新技术之轨道角动量(OAM) 电磁波可以携带角动量,动量分为自旋角动量(SAM) 和轨道角动量(OAM)。 OAM新增多址维度,缓解频谱紧张。不同OAM模式在空间上相互正交,构成一个理论上具有无限维度的态空间,通过将不同OAM模式作为独立的信道传输将大幅提升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可以有效地提升网络的频谱效率。 SiGe或为6G OAM射频关键材料。在半导体技术选择上,当天线数目较低时,可以在射频前端采用高功率但低集成度的技术,例如GaN、GaAs等,而当天线数目较高时,可以采用低功率但高集成度的技术,例如SiGe等。 (五)新型频谱技术之太赫兹光电发射 太赫兹波同时具备微波与光波的通信特征,在短距离(<10m)和中距离(200m左右)传输中支持超高的通信速率,并且能够以极低的损耗穿透非金属或非极化物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助于提升感知分辨率与定位精度。 产生太赫兹波的三种方法:电子上变频、直接发射、光子下变频。 (1)电子上变频:在RTD振荡器中,片上天线直接解耦用于信号耦合输出的话,大规模天线阵列在1THz的基本振荡接近2THz,输出功率为0.7mW; (2)直接发射:用光源直接产生太赫兹波的方法,包括极为便捷的量子级联激光器(QCL)方法、非线性光学方法、分子激光器方法。 (3)光子下变频:利用光子的常见方法是使用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器或飞秒激光器,光混合器、光导开关或非线性晶体可将近红外激光转换为光谱分辨太赫兹波或宽带太赫兹波。 4 四、投资建议及受益关注标的 基于6G整体研究节奏,以及WRC-23讨论频谱需求催化情况,6G的关注度或提前到来。百倍速率、容量等全新网络性能撬动沉浸式通信、超高可靠低时延、海量通信、泛在连接、通感一体化、通智算一体化六大应用场景,6G超大规模天线阵列ELAA-MM变64T64R为256T256R,再度重构基站产业链,天线、滤波器、功率放大器、PCB量价齐升,同时同频全双工CCFD、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轨道角动量OAM、太赫兹光电发射等技术进一步增加器件用量、精细化材料考量,优先布局的公司有望受益。 在个股方面建议关注: (1)国际标准制定中兴通讯(000063.SZ)/信科移动-U(688387.SH); (2)基站天线及天线振子成长性标的通宇通讯(002792.SZ)/飞荣达(300602.SZ)/三维通信(002115.SZ); (3)陶瓷介质谐振滤波器灿勤科技(688182.SH)/武汉凡谷(002194.SZ)/大富科技(300134.SZ); (4)硅光/CPO/LPO积极布局进展顺利中际旭创(300308.SZ)/新易盛(300502.SZ)/天孚通信(300394.SZ)/博创科技(300548.SZ); (5)卫星互联网终端+相控阵芯片上海瀚讯(300762.SZ)/海格通信(002465.SZ)/和而泰(002402.SZ); (6)物联网及前沿应用广和通(300638.SZ)/美格智能(002881.SZ)/威胜信息(688100.SH)/映翰通(688080.SH)等。 5 五、风险提示 1、6G研发不及预期的风险; 2、6G技术路线变更的风险; 3、6G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 4、6G商业推广缓慢的风险; 5、相关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等。 插图/表格目录 如需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您的客户经理,谢谢!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3年11月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银河通信】技术升级产业变革,6G新看点时不我待》 分析师:赵良毕、洪烨 评级体系: 行业评级体系 未来6-12个月,行业指数相对于基准指数(沪深300指数) 推荐:预计超越基准指数平均回报20%及以上。 谨慎推荐:预计超越基准指数平均回报。 中性:预计与基准指数平均回报相当。 回避:预计低于基准指数。 公司评级体系 未来6-12个月,公司股价相对于基准指数(沪深300指数) 推荐:预计超越基准指数平均回报20%及以上。 谨慎推荐:预计超越基准指数平均回报。 中性:预计与基准指数平均回报相当。 回避:预计低于基准指数。 法律申明: 本公众订阅号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两个研究官方订阅号之一(另一为“中国银河宏观”)。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银河研究”,或含有与银河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银河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银河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银河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订阅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订阅号内转载,本订阅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银河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银河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银河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结果及预测结论,会根据银河证券研究院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做出更改,敬请订阅者密切关注后续研究报告的最新相关结论。 本订阅号所转发的研究报告,均只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的观点。本订阅号不保证银河证券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给出与本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研报结论不同甚至相反的投资意见,敬请订阅者留意。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发布的本图文消息仅面向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图文消息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并非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银河证券所有,银河证券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银河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投资有风险,入市请谨慎。
报告导读 1 5G商用进入中后周期,WRC-23研讨6G频谱需求,6G正悄然而至。 2 6G六大应用场景:5G增强+广域覆盖+感智算一体等带来新机遇。 3 6G前沿关键技术:空口演进呼唤大规模天线阵列ELAA-MM等新变革。 核心观点 1 5G商用进入中后周期,WRC-23研讨6G频谱需求,6G正悄然而至。 国内三大运营商2023H1 CAPEX合计1,411.9亿元,预计2023年全年CAPEX合计3,591亿元,与上一轮所呈现的CAPEX增速规律基本类似,结合我们将首个标准版本冻结与基站建设增速峰值作为“前-中-后”周期的分界,5G商用正逐步进入中后周期。目前WRC-23将正式讨论6G频谱需求,潜在的候选频段包括太赫兹(100GHz-10THz)、毫米波(30GHz-100GHz)、6GHz等,随着频谱的逐步确定,6G逐步映入大众视野,其新应用场景和功能正在最终完善中。 2 6G六大应用场景:5G增强+广域覆盖+感智算一体等带来新机遇。 2023M6 ITU-R WP5D明确6G六大应用场景——沉浸式通信、超高可靠低时延、海量通信、泛在连接、通感一体化、通智算一体化,其中前三项是5G eMBB、uRLLC、mMTC三大应用场景的扩展与增强,泛在连接重在解决当前无覆盖或几乎无覆盖地域的通信问题,通感一体化与通智算一体化分别在通信网络中新增感知与AI元素,以便更透彻地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相比5G而言,6G有了更大的飞跃。 3 6G前沿关键技术:空口演进呼唤大规模天线阵列ELAA-MM等新变革。 根据香农极限定理,提升信噪比进而提升信道容量是最为可行的方式。现有的典型64个射频通道、192个天线振子5G基站,其水平方向包含16个射频通道,而垂直方向仅有4个,6G 256T256R将增强立体覆盖。电磁超材料提升天线增益,3D振子立体馈电顺应潮流,GaN功率放大器优势仍存,InP迎头赶上,PCB层数更进一步,CCL大概率迈向PTFE。光通信上,为提速节能降本+高度集成,硅光/CPO/LPO大势所趋。铁电材料RIS更适应6G高频环境,室内增益明显,或在6G抢先应用开来。 4 投资建议 基于6G整体研究节奏,6G的关注度逐步提升。百倍速率、容量等全新网络性能撬动六大应用场景,6G超大规模天线阵列ELAA-MM变64T64R为256T256R,再度重构基站产业链,天线、滤波器、功率放大器、PCB量价齐升,全双工CCFD、智能超表面RIS、轨道角动量OAM、太赫兹光电发射等技术进一步增加器件用量、精细化材料考量等。 建议关注:国际标准制定参与者中兴通讯/信科移动-U;基站天线及天线振子成长性标的通宇通讯/飞荣达/三维通信;陶瓷介质谐振滤波器灿勤科技/武汉凡谷/ 大富科技;硅光/CPO/LPO积极布局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博创科技;卫星互联网终端+相控阵芯片上海瀚讯/海格通信/和而泰;物联网及前沿应用广和通/美格智能/威胜信息/映翰通等。 风险提示 6G研发不及预期的风险;6G技术路线变更的风险;6G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6G商业推广缓慢的风险;相关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等。 报告正文 1 一、5G商用进入中后周期,6G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6G可开启万物智联时代。20世纪初,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马可尼将无线信号传至大西洋彼岸,人类的移动通信之路正式启航。自1984年基于模拟蜂窝技术的1G制式起,按国际电信联盟(ITU)确立标准的时间划分,移动通信以平均每十年一个周期的速度向前演进,分别经历1G语言时代、2G短信时代、3G图片时代、4G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及当下正置身于其中的5G万物互联时代,未来随着感知与AI技术自发射/接收设备向网联设备扩展,6G可能开启万物智联时代。若将愿景&技术标准与商用部署节奏结合来看,每一代的用时缩短趋势明显。 (一)5G发展现状:国内基站与用户规模超全球半数 全球5G网络稳步发展,截至2023Q2全球有104个国家和地区的259家通信运营商推出了基于3GPP标准的商用5G网络,预计到2023年末将增加至290家,其中已有42家通信运营商宣布采用5G SA组网。从地区分布看,欧洲数量最多,共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家通信运营商商用5G,网络数量占比42%,亚太地区其次,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65家通信运营商商用5G,网络数量占比25.1%。截至2023Q2全球5G基站部署总量超448万站,其中国内达293.7万站(占比65.6%)、北美约32万站(7.1%)、欧洲约30万站(6.7%)、韩国约21万站(4.7%)、日本约15万站(3.3%),截至2023M8国内5G基站已有313.8万站,预计到2023年末全球5G基站将超490万站、到2025年将达650万站。截至2023Q2全球5G用户总数超12.2亿,其中国内达6.8亿(占比55.7%)、北美约2亿(16.4%)、欧洲约1.4亿(11.5%)、日本约0.5亿(4.1%)、韩国约0.3亿(2.5%),国内5G套餐总数达12.5亿,其中中国移动7.2亿、中国电信3亿、中国联通2.3亿,截至2023M8国内5G用户已有7.1亿。全球十六大运营商2022年CAPEX合计2,065亿美元,国内三大运营商2022年CAPEX合计505.1亿美元,占比24.5%,国内三大运营商2023H1 CAPEX合计1,411.9亿元/-4.6%,预计2023年全年CAPEX合计3,591亿元/+2.1%,与上一轮所呈现的CAPEX增速规律类似,5G商用逐步进入中后周期。全球十六大运营商2022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1,494.1亿美元/-4.8%,国内三大运营商2022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550.4亿美元/+0.6%,占比22.2%。2023Q2中国移动与美国T-Mobile的ARPU值分别为7.22美元/户/月与37.98美元/户/月,得益于5G商用后数字生活消费的拉动,运营商ARPU值逐步回暖,据Strategy Analytics估计,韩国运营商的5G ARPU较4G高出约六成,泰国运营商AIS在5G时代的ARPU每年稳定增长10%-15%。 (二)6G锋芒初露:WRC-23将讨论频谱需求,各国竞争明显 2020M2起ITU无线电通信部门5D工作组(ITU-R WP5D)已逐步开展面向IMT-2030(6G)的早期研究工作,受疫情影响原计划于2021M12冻结的5G最后一个标准版本——R17推迟至2022M6,而5.5G的首个标准版本——R18预计于2024Q2冻结,依此时间表推算6G的首个标准版本——R21将于2025H2进入研讨阶段、2027H2冻结,6G的最后一个标准版本——R23将于2030年冻结。在此期间,2023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3)将于2023年11月20日-12月15日在迪拜召开,正式讨论6G频谱需求,四年后的WRC-27将进行频谱资源的分配。目前潜在的候选频段包括太赫兹(100GHz-10THz)、毫米波(30GHz-100GHz)、6GHz。 (1)太赫兹:WRC-19会后文件的操作意见表示275GHz-296GHz、306GHz-313GHz、318GHz-333GHz、356GHz-450GHz共137GHz的带宽资源可无限制条件地用于固定和陆地移动业务,太赫兹波同时具备微波与光波的通信特征,在短距离(<10m)和中距离(200m左右)传输中支持超高的通信速率,并且能够以极低的损耗穿透非金属或非极化物质,例如纸张、塑料、陶瓷、半导体等,还能与分子氢键或范德华力相互作用而不产生任何电离辐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助于提升感知分辨率与定位精度; (2)毫米波:WRC-19同意将24.25GHz-27.5GHz、37GHz-43.5GHz、66GHz-71GHz共14.75GHz带宽资源用于5G和未来国际移动通信系统,表明其中的部分频段或可用于6G,毫米波5G已有所应用、6G将趋于成熟,其大量的可用带宽对于6G所需的超高速率至关重要,同时毫米波频段的感知分辨率也已达到厘米级; (3)6GHz:WRC19还决定将6GHz(即6425-7125MHz)作为新增IMT频段列入WRC-23 1.2部分的议题,对6425-7025MHz成为区域性(阿拉伯国家、非洲、欧洲、独联体国家)IMT新频段以及7025-7125MHz成为全球性IMT新频段进行立项研究,事实上700-900MHz的低频段与3-5GHz的中频段在5G中的应用较为成功,这些频段大概率也将在6G中延用,面向更远的未来,特别是在多运营商共存的情况下,要想支撑流量的持续增长,6GHz是较有竞争力的选择,传播衰减的上升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中美欧日韩等全球主要国家或组织积极推进6G布局,我国2018年启动6G研究,2019M6工信部牵头成立“中国IMT-2030(6G)推进组”,聚合产学研用的力量,是推动我国6G技术发展的主要平台,截至2022年末我国6G专利申请量的全球占比约40%,按规划国内将于2025年推出6G早期应用、2030年实现全面的商业服务;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2019M3率先开放95GHz-3THz作为6G实验频谱,有效期10年,同时美国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ATIS)于2020M10牵头组建“Next G”,目前已有高通、苹果、三星、诺基亚等30多家ICT巨头加入,截至2022年末美国6G专利申请量的全球占比约35%;欧盟的旗舰6G研究项目——“Hexa-X”于2021年正式启动,项目团队汇集了25家企业与科研机构,包括法国的Orange、Atos、B-COM、CEA,德国的西门子,意大利的意大利电信、比萨大学,西班牙的西班牙电信,芬兰的诺基亚、奥卢大学,瑞典的爱立信,美国的Intel等。此外,欧盟还积极与亚洲国家合作,例如英国任命越南教授为英国皇家工程学院6G电信网络的研究主席、芬兰与瑞典分别和韩国达成6G协议等;日本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6G关键技术突破,2030年正式启用6G网络、届时6G专利份额超过10%等目标,同时将太赫兹技术列为“国家支柱技术十大重点战略目标”之首;韩国有意在6G时代复制5G全球首个商用国家,其通信与信息科学研究院于2019M4正式组建6G研究小组,按规划韩国将于2026年进行6G技术的早期商业化展示,并于2028年启动6G商用网络部署。 2 二、6G六大应用场景:5G增强+广域覆盖+感智算一体 2023年6月12日-22日,ITU-R WP5D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第44次会议,通过了《IMT面向2030年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明确6G六大应用场景——沉浸式通信、超高可靠低时延、海量通信、泛在连接、通感一体化、通智算一体化,其中前三项是5G 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uRLLC(高可靠低时延)、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三大应用场景的扩展与增强,泛在连接重在解决当前无覆盖或几乎无覆盖地域的通信问题,通感一体化与通智算一体化分别在通信网络中新增感知与AI元素,以便更透彻地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 (一)6G应用场景一:沉浸式通信(eMBB+) eMBB+对峰值速率、用户体验速率、用户面时延、系统容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在XR应用(VR/AR/MR)与“感官互联网”中实现极致的沉浸式体验与多感官互动。 (1)360°极致沉浸式云VR。360°极致沉浸式云VR衍生自当前的XR服务,但分辨率将从入门级的4K 60FPS提升至舒适级的8K 90FPS,甚至仅考虑用户体验速率的话,6G有支持16K 120FPS的可能性。据VRPC数据,2022年全球AR与VR行业市场规模均超千亿,同比增长分别超60%与近80%,预计未来两年增速均在40%以上,国内占比近8%,据VR陀螺数据,2022年全球VR头显出货量约2000万台,同比增长约80%,预计未来三年增速均在70%以上; (2)感官互联网。感官互联网就是将感官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网,未来将在娱乐生活、教育学习、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工业生产、远程办公等领域大有作为。4G/5G时代我们主要通过视觉(图像/视频)与听觉(声音)两种感官进行交流,6G时代感官将被进一步扩展到触觉、嗅觉、味觉; (3)裸眼3D全息显示。基于视调节的裸眼3D全息显示可以正确感知景深,能够实时采集人、物、环境的全真数据,进行编码、传输、渲染,构建一种双方可以实时深度参与交互的三维空间场景。移动3D导航等需要通过移动网络传输3D图像,对网络带宽要求极高,原始数据速率因图像大小、分辨率、颜色等因素各异,从1Tbit/s以下至数百Tbit/s不等,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进行数据压缩以减少带宽消耗。 (二)6G应用场景二:超高可靠低时延(uRLLC+) uRLLC+主要针对5G uRLLC中那些对可靠性与时延过敏的应用,例如动作控制、远程医疗、车联网等,加速垂直行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1)未来工厂。未来工厂的目标是完全自动、极度灵活,满足大规模定制需求,6G网络可通过超高性能无线链路令机器不再受互联线缆的掣肘,这样模块能自由移动、快速组成定制流水线; (2)动作控制。自动化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用例以及最核心的逻辑就是动作控制,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方式严格监控机器运动的方方面面。目前动作控制虽已应用于现代制造,但需依赖工业以太网等有线技术,只有具备超高可靠(99.9999%)与超低时延(亚ms甚至μs)的通信能力,才能实现精确的动作控制; (3)分组协作机器人。未来工厂的生产过程中,例如自动引导运输车(AGV)、无人机(UAV)都会参与进来,将原材料、备件、配件从仓库运送至生产线,大型或重型零件甚至需要多个机器人协作。为满足复杂协同对精度的要求,6G网络需要提供毫秒级时延、99.9999%可靠性、厘米级定位能力。据中国电子协会《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统计,2022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13亿美元/+19.6%,其中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分别达195/217/101亿美元,预计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60亿美元,据GGII数据,2022年国内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出货量约2万台,预计2023/2026年将达2.5/6万台,维持每年30%左右的增长水平,其中最为关键的动力总成系统与智能感应系统价值量占比约为60%与15%; (4)远程医疗。在超高可靠、超低时延的6G技术加持下,无论是医患对话还是诊断手术,均好似面对面一般,尤其是远程诊断中的立体4K 60FPS实时视频(4K超高清的影像色彩更接近人眼视觉,可观察到细微的血管与神经)、CT/MRI扫描、512*512像素超声探头、远程治疗中的3D实时视频、触觉反馈的压力与震动、远程急救中的2048*2048像素实时扫描、院外心脏遥测、远程康复中的立体4K 60FPS实时视频等环节改善尤为明显。据Mordor Intelligence预测,2027年全球远程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727.6亿美元,近五年CAGR=20.5%,据健康界研究院预测,2023年国内远程医疗市场规模将达770.5亿元,每年增速维持在40%以上; (5)L5级自动驾驶。国内主机厂自L1级进阶至L3级普遍经历了6年以上的迭代,据规划预计2025年全面进入L4级自动驾驶,L5级的落地时间与6G商用网络部署相吻合。据IDC预测,2026年全球自动驾驶车辆的销售规模为8,930万辆,五年CAGR=14.8%,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国内无人驾驶市场规模为2,894亿元/+22.7%,预计2023年将达3,301亿元。 (三)6G应用场景三:海量通信(mMTC+) 6G将继续5G“连接万物”的使命,会囊括更多的终端、更密集的连接以及新的人机接口。据IMT-2030(6G)推进组测算,预计2030/2040年,6G各类终端连接数将达184/1,216亿台,远超地球总人口,移动通信月均流量将达6,835/58,550亿GB。 (1)数字孪生。数字孪生又称数字双胞胎或数字映射或数字镜像,即基于某台实体设备或某个物理系统(本体),创造一个数字版的动态“克隆体”。据艾瑞咨询数据,2022年全球数字孪生市场规模为77亿美元/+57.1%,近年来以及未来两年增速大概率维持在55%-60%的水平,2022年国内数字孪生市场规模为104亿元/+35.1%,未来两年增速也在45%以上; (2)智慧楼宇。智慧楼宇是指将建筑作为智能实体进行管控,使信息在电子产品、智能材料、控制系统与用户间无缝流动。实现智慧楼宇的第一步是整合楼宇内的各个子系统,第二步是将各个建筑连接起来,未来移动通信设施将提供数字基础; (3)无源物联网。无源物联网即不带外部电源、不带电池的物联网。据IoT Analytics统计,全球物联网连接数约150亿,国内接近80亿,基于目前“有源”路线的物联网连接,其规模上限或在百亿级别,距离业界期待的千亿级万物智联差距仍较大。据智次方·挚物产业研究院据无源物联网产业发展成熟度评估模型对各技术路线的评估、汇总后形成总体市场规模的预测,预计2025/2030年国内无源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410/525亿元。 (四)6G应用场景四:泛在连接 截至2022年末,全球独立移动用户数为54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为44亿,仍有近45%的用户缺乏基本的互联网接入,当下全球的移动通信网络仅覆盖了陆地表面的20%、地球总面积的6%。6G将突破地面网络限制,构建全球广域覆盖的空天地海一体化三维立体网络,为用户提供无死角、无盲区的泛在移动通信服务。 (1)无人机:无人机因其高机动、低成本、易控制、可提供视距链路增益等特点,可作为空中移动基站与地面用户建立无线连接以提供通信服务,增强网络的覆盖范围与数据传输性能。据Teal Group数据,2022年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为114.8亿美元/+2.9%,预计2023年将达121.2亿美元;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2年国内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约1,196亿元/+37.6%,预计2023年将达1,650亿元; (2)卫星互联网:据SIA数据,2022年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为2,810亿美元,2022年国内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约315亿元/+7.7%,预计2025年将达446.9亿元,价值量上,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卫星制造与发射=5:4:1。低轨卫星相较于传统的中高轨卫星信号更强、时延与生产成本更低、可实现全域覆盖,据SpaceNews统计,2023年至今全球发射的轨道卫星中近80%为低轨卫星。由于轨道资源的稀缺性,ITU提出“2年10%、5年50%、7年100%”的分配原则,按此部署节奏未来五年全球将有约5万颗低轨卫星入轨,且国内增速远超全球。 (五)6G应用场景五:通感一体化 通感一体化基于软硬件资源共享或信息共享,实现通信与感知功能协同。6G通感一体化具备三大优势,一是大幅降低由额外感知设备带来的成本,二是可利用广泛部署的基站和用户终端间的通信协作提升感知性能,三是可提高波束赋形的准确性、加快波束失败恢复的速度。 (1)高精度定位与追踪:6G可以为通信对象提供有源定位(Positioning),也可以为非通信对象提供无源定位(Localization),通过处理反射、散射、多路径传播的时延、多普勒、角度谱信息,提取出三维空间中物体的坐标、方向、速度及其他地理信息,高精度3D定位与追踪将精确至厘米级; (2)同步成像、定位与制图(SLAM):毫米波或太赫兹中的SLAM应用可帮助感知设备在未知环境中构建3D地图,6G时代感知设备可以是基站或终端,包括机器人、汽车、无人机等。基于6G无线信号的SLAM应用使汽车能够在任何天气条件下以超高分辨率和精度来“看清”周围各个角落,室内场景也类似,即便在拥挤环境中,机器人、AGV也能依赖SLAM自由移动; (3)人类感官增强:人类感官增强旨在提供优于人眼的安全、精确、低功耗感知能力,通感一体化可以超越人体感官的增强感知能力,集成到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乃至可植入式设备中。“超越人眼”的概念依赖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可用于日常生活; (4)手势及动作识别:基于机器学习(ML)的无源手势及动作识别是推广人机接口的关键,用户仅用手势及动作就能够与设备交互; (5)智慧家居:6G通感一体化可以精细感知人的位置和行为,为智能家居提供更加丰富的功能。据CSHIA数据,2022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6,515.6亿元/+12.3%,预计2023年将达7,157.1亿元,据IDC数据,2022年我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约2.6亿台,预计到2023/2026年突破3.3/5亿台。 (六)6G应用场景六:通智算一体化 所有6G网元都将原生集成通信与计算能力,加速云上集中智能向深度边缘泛在智能演进,达到“人工智能即服务”(AIaaS)的效果,在AIaaS中6G作为原生智能架构,将通信、信息和数据技术以及工业智能深度集成到无线网络,并具备大规模分布式训练、实时边缘推理、本地数据脱敏的能力。 (1)AI增强网络自动化:当下移动网络操作、管理、维护(OA&M)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AI可以极大地减轻这些负担,通过所有技术领域运用预测性的网络分析服务和端到端系统OA&M等方式,人工的被动式OA&M将演变为零接触的主动式OA&M; (2)数据管理AIaaS: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会产生、收集、交换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可用于执行和优化与操作管理任务相关的各种网络服务,例如配置管理、故障管理、SLA保障等。数据是AI最重要的资产,在降低计算复杂度和能耗的同时,提高数据处理效率,AIaaS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分布式学习与推理AIaaS:未来为支撑社会和垂直行业的大规模实时学习与推理,移动通信系统需为分布式学习与推理应用提供AIaaS。6G核心网功能将向深度边缘网络推进,而云端软件运营将向大规模深度学习转变; (4)脑机接口与情感交互: 6G既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纽带,又是控制物理世界与智能世界的神经系统,6G有望在脑机接口和情感交互等全新领域有所作为。 3 三、6G前沿关键技术:空口演进呼唤超大规模天线阵列ELAA-MM,铁电材料RIS或有突破 目前业界关注较多、包括较大的关键技术方向主要包括空口演进技术中的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ELAA-MM)、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创新技术中的可重构智能超表面技术(RIS)、轨道角动量技术(OAM),新型频谱技术中的太赫兹光电发射技术等。 (一)空口演进技术之超大规模天线阵列(ELAA-MM) 未来随着频谱频点与C-RAN网络部署比例的逐渐提升,在有限站点及口径约束下,可以部署包含超大规模的发射天线阵子和通道数超大口径的多天线阵面(Extremely Large Aperture Array Massive MIMO,ELAA-MM)。 5G 64T64R注重水平覆盖,6G 256T256R增强立体覆盖。5G基站的天线架构主要重心还是放在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需求,以水平方向的覆盖为主。未来6G位于更高频段,考虑到路径上更强的物体遮挡损耗和吸收损耗,ELAA-MM的辐射波束需要在垂直面上具备更大的扫描范围,6G可采用低功耗非子阵ELAA-MM、小型化天线单元去耦阵列等解决方案,同时6G还要顾及高速与超高速移动覆盖、空间精确定位等问题。6G时代64T64R大概率会演进至256T256R。 电磁超材料提升天线增益,3D振子立体馈电顺应潮流。电磁超材料预计将在6G时代天线领域大规模推广,将超材料用于天线盖板或隔离条,可降低天线单元间空间波或者表面波的传播,从而达到降低天线间互耦、提升单元间隔离度的目的。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全球基站天线市场规模超650亿元,2025年有望达1110亿元,2022年国内基站天线市场规模超400亿元,2025年有望达630亿元。天线振子方面,6G对立体覆盖的要求较高,PCB 贴片振子成本相对较高,而3D振子较易实现立体馈电结构,顺应6G潮流,预计渗透率将大幅抬升,单体价值量也会随之上行。 陶瓷介质谐振滤波器因高品质因子与高机电耦合系数,6G时代或占据主流地位。ELAA-MM对基站侧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天线,5G 64T64R→6G 256T256R通道数变为4倍,滤波器的需求也成倍增长。陶瓷介质同时具备高机电耦合系数、高杂波抑制、低插入损耗、低温度漂移的特点,代表着高端射频器件的发展方向,6G时代或占据主流地位。 功率放大器:GaN优势仍存,InP迎头赶上。功率放大器(PA)有小型化、高集成度的趋势,单体价值量也将有所提升。PA的上游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其中氮化镓(GaN)具备高能隙、高击穿场强,由于缺乏成熟的块状GaN材料以及其热导率不足,因此需要在载体衬底上生长GaN异质结构,而磷化铟(InP)则具备最高的电子迁移率和饱和速度,非常适合高频通信。我们判断6G时代预计GaN优势仍存,但只要在成本方面有所突破,InP会迎头赶上。 PCB层数更进一步,CCL大概率迈向PTFE。预计6G建设可能会看到20-30层多层板的应用。覆铜板(CCL)的下游是PCB,占据其30%成本。目前特殊CCL的树脂材料中,PTFE板更适用于6G时代的高频段,价格相对昂贵。CCL对原材料价格较为敏感,而由于CCL的行业集中度远高于PCB,议价能力较强。据亿渡数据,2022年全球PCB产值为750.2亿美元/+6.4%,预计2026年将达912.8亿美元,2022-2026年CAGR=5%,2022年国内PCB产值为397.9亿美元/+6.6%,预计2026年将达486.2亿美元,2022-2026年CAGR=5.1%。2022年全球CCL产值为134.2亿美元/+2.2%,预计2026年将达140亿美元,2022-2026年CAGR=1.1%,2022年国内CCL产值为694亿元/+1.3%,预计2026年将达874亿元,2022-2026年CAGR=5.9%。全球PCB产值中有30%-35%源于通信,2022年全球通信PCB产值增速为6.3%,预计2022-2026年CAGR=6.3%。 6G光通信:提速节能降本+高度集成,硅光/CPO/LPO大势所趋。硅光技术较传统分立器件更能发扬“光”(高速率、低功耗)与“电”(大规模、高精度)的各自优势。据LightCounting数据,2022年全球硅光模块市场规模超30亿美元,占整体光模块份额约35%,预计2026年将达近80亿美元,份额有望超50%,2022年全球CPO市场规模约6,000万美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亿美元、2028年突破9亿美元。线驱可插拔光模块(LPO)舍弃传统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将其功能集成到交换芯片中,只留下性能有所提升的激光驱动器(LDD)与跨阻放大器(TIA),以实现更好的线性度,功耗仅为原先的一半。相较于CPO,LPO采用可插拔模块,并未显著改变光模块的封装形式,尽管LPO中的LDD与TIA成本稍有上升,但省去DSP后综合成本依然占据优势,且DSP是传统光模块中传输延迟的主要拖累,LPO甚至可将延迟降至皮秒级。 (二)空口演进技术之同时同频全双工(CCFD) 理想状态下CCFD频谱效率较TDD或FDD提升一倍。除ELAA-MM外,另一种提升频谱效率的方法是应用自干扰消除技术,实现带内双向通信和中继的同时同频全双工(CCFD)。理想状态下CCFD频谱效率较当前的时分双工(TDD)或频分双工(FDD)提升一倍,同时该方式使得双向通信能够在接收信号的同时反馈交换信令控制信息,降低时延。 全双工应用场景有序拓展。全双工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在非连续覆盖的热点场景,例如家庭基站或Wi-Fi。全双工技术也有望应用于连续覆盖场景,包括同构网场景和异构网络场景,不同类型的基站可以根据自身小区的业务需求工作在全双工或半双工模式。当然全双工还可以应用在中继传输场景中,在中继节点接收信号和转发信号可以在同频同时进行传输,中继到基站的传输可以利用波束赋型技术较好控制干扰。 6G时代NLOS干扰或是主要问题。太赫兹或毫米波作为未来6G可能的主流频段,窄波束与强方向性传输的特点大大减少了LOS互干扰的影响,但由于反射引起的NLOS干扰则成为主要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在最坏情况下,由于反射引起的环境底噪抬升约50dB。 “空间域-射频域-数字域”多级架构抑制自干扰,天线与双工器需保持高隔离度。目前普遍认为应采用“空间域-射频域-数字域”多级架构抑制自干扰,还需要进行射频自干扰抑制,射频抑制技术中的时延线和干扰抵消矩阵导致链路复杂度以天线数平方的速度增加,这对6G 256T256R ELAA-MM的支持是一个挑战,设计高隔离度的双工器是一种解决思路。 (三)创新技术之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 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以其独特的低成本、低能耗、可编程、易部署等特点脱颖而出。RIS具有电磁吸收、透射、散射等能力,可根据所需无线功能对无线信号进行动态调控。此外,利用RIS可以实现基带信息直接调制至射频载波,可用于构建新体制阵列式发射机架构,降低硬件复杂度和成本。 RIS具备宽频响应、低热噪声、低功耗、易部署的特性。RIS可以在声谱、微波频谱,太赫兹谱、光谱等多个频段上完成工作,不会引入额外的热噪声,同时也不需要射链路等高功耗器件。RIS形状可塑,尺寸简单易扩展,无需大带宽回传链路,具有较轻重量,对供电要求低,因此易部署于无线传播环境中的各种散射体表面; (1)克服覆盖空洞。RIS可部署在基站与覆盖盲区之间,通过有效的反射/透射使传输信号到达覆盖空洞中的用户,从而为基站和用户之间建立有效连接,保证空洞区域用户的覆盖; (2)增强边缘覆盖。RIS可部署在基站和边缘用户或弱覆盖区之间,接力反射基站的传输信号提高边缘用户的信号质量。在基站和小区边缘用户间部署RIS,既可以调整电磁单元的相位进行波束赋型来增强信号,又可以增加反射路径来提高信号质量; (3)增强室内覆盖。目前5G网络中约85%的业务发生于室内场景中,未来随着6G的兴起,各种新型业务层出不穷,该数值很可能提升至90%。RIS可以针对目标用户进行重新配置,有利于室内覆盖增强。RIS还可以部署在建筑物的玻璃表面,它能有效接收基站传输的信号并透射到室内,室内用户可以接收来自RIS的反射信号提高信号质量; (4)降低边缘时延。在边缘网络中,RIS可提升边缘设备的卸载成功率,从而提升整个网络性能,降低端到端信号传输时延。此外,将RIS部署于边缘服务器附近,利用边缘服务器的计算能力,提升RIS电磁单元调控系数的调节效率,从而带来系统覆盖和传输容量增益,进而降低边缘网络传输和处理时延; (5)提升传输稳健性。RIS的泛在部署能够带来更多传输路径,从而增强系统传输稳健性。此外,RIS设备可以实现对多径信道中的部分路径的参数进行操控,通过操控部分路径的幅度和相位,使得多径信号在接收端正向叠加,抑制多径效应,提高无线数据的传输稳健性; (6)高精度定位。RIS可灵活部署在基站服务区域的内部,辅助基站进行定位,提高定位精度。与传统多基站定位相比,一方面RIS具有较大的天线孔径,空间分辨率更佳,另一方面RIS可泛在部署,可以解决例如室内场景等定位覆盖盲区问题。 铁电材料RIS更适应6G高频环境,室内增益明显。铁电材料更适合高频段(60G-300G),随着产业化的有序推进,铁电材料成本将稳步下行。在频率平坦衰落的环境下,例如室内或窄带,由于信道的频域特性相对一致,RIS带来的增益较为明显,而在宽带系统中,如果存在较大的时延扩展,例如室外非直射场景,RIS的增益就会受限。 (四)创新技术之轨道角动量(OAM) 电磁波可以携带角动量,动量分为自旋角动量(SAM) 和轨道角动量(OAM)。 OAM新增多址维度,缓解频谱紧张。不同OAM模式在空间上相互正交,构成一个理论上具有无限维度的态空间,通过将不同OAM模式作为独立的信道传输将大幅提升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可以有效地提升网络的频谱效率。 SiGe或为6G OAM射频关键材料。在半导体技术选择上,当天线数目较低时,可以在射频前端采用高功率但低集成度的技术,例如GaN、GaAs等,而当天线数目较高时,可以采用低功率但高集成度的技术,例如SiGe等。 (五)新型频谱技术之太赫兹光电发射 太赫兹波同时具备微波与光波的通信特征,在短距离(<10m)和中距离(200m左右)传输中支持超高的通信速率,并且能够以极低的损耗穿透非金属或非极化物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助于提升感知分辨率与定位精度。 产生太赫兹波的三种方法:电子上变频、直接发射、光子下变频。 (1)电子上变频:在RTD振荡器中,片上天线直接解耦用于信号耦合输出的话,大规模天线阵列在1THz的基本振荡接近2THz,输出功率为0.7mW; (2)直接发射:用光源直接产生太赫兹波的方法,包括极为便捷的量子级联激光器(QCL)方法、非线性光学方法、分子激光器方法。 (3)光子下变频:利用光子的常见方法是使用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器或飞秒激光器,光混合器、光导开关或非线性晶体可将近红外激光转换为光谱分辨太赫兹波或宽带太赫兹波。 4 四、投资建议及受益关注标的 基于6G整体研究节奏,以及WRC-23讨论频谱需求催化情况,6G的关注度或提前到来。百倍速率、容量等全新网络性能撬动沉浸式通信、超高可靠低时延、海量通信、泛在连接、通感一体化、通智算一体化六大应用场景,6G超大规模天线阵列ELAA-MM变64T64R为256T256R,再度重构基站产业链,天线、滤波器、功率放大器、PCB量价齐升,同时同频全双工CCFD、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轨道角动量OAM、太赫兹光电发射等技术进一步增加器件用量、精细化材料考量,优先布局的公司有望受益。 在个股方面建议关注: (1)国际标准制定中兴通讯(000063.SZ)/信科移动-U(688387.SH); (2)基站天线及天线振子成长性标的通宇通讯(002792.SZ)/飞荣达(300602.SZ)/三维通信(002115.SZ); (3)陶瓷介质谐振滤波器灿勤科技(688182.SH)/武汉凡谷(002194.SZ)/大富科技(300134.SZ); (4)硅光/CPO/LPO积极布局进展顺利中际旭创(300308.SZ)/新易盛(300502.SZ)/天孚通信(300394.SZ)/博创科技(300548.SZ); (5)卫星互联网终端+相控阵芯片上海瀚讯(300762.SZ)/海格通信(002465.SZ)/和而泰(002402.SZ); (6)物联网及前沿应用广和通(300638.SZ)/美格智能(002881.SZ)/威胜信息(688100.SH)/映翰通(688080.SH)等。 5 五、风险提示 1、6G研发不及预期的风险; 2、6G技术路线变更的风险; 3、6G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 4、6G商业推广缓慢的风险; 5、相关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等。 插图/表格目录 如需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您的客户经理,谢谢!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3年11月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银河通信】技术升级产业变革,6G新看点时不我待》 分析师:赵良毕、洪烨 评级体系: 行业评级体系 未来6-12个月,行业指数相对于基准指数(沪深300指数) 推荐:预计超越基准指数平均回报20%及以上。 谨慎推荐:预计超越基准指数平均回报。 中性:预计与基准指数平均回报相当。 回避:预计低于基准指数。 公司评级体系 未来6-12个月,公司股价相对于基准指数(沪深300指数) 推荐:预计超越基准指数平均回报20%及以上。 谨慎推荐:预计超越基准指数平均回报。 中性:预计与基准指数平均回报相当。 回避:预计低于基准指数。 法律申明: 本公众订阅号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两个研究官方订阅号之一(另一为“中国银河宏观”)。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银河研究”,或含有与银河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银河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银河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银河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订阅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订阅号内转载,本订阅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银河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银河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银河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结果及预测结论,会根据银河证券研究院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做出更改,敬请订阅者密切关注后续研究报告的最新相关结论。 本订阅号所转发的研究报告,均只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的观点。本订阅号不保证银河证券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给出与本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研报结论不同甚至相反的投资意见,敬请订阅者留意。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发布的本图文消息仅面向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图文消息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并非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银河证券所有,银河证券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银河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投资有风险,入市请谨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