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广发传媒 | 国内AI应用:“工具先行”,短期辅助降本增效&个性化,长期商业模式拓展

广发传媒 | 国内AI应用:“工具先行”,短期辅助降本增效&个性化,长期商业模式拓展

作者:微信公众号【广发证券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21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广发证券《广发传媒 | 国内AI应用:“工具先行”,短期辅助降本增效&个性化,长期商业模式拓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国内大模型牌照发放后,多元场景应用逐步落地,轻量工具先行。不同场景与生成式AI的融合探索方面,我们认为初期生成式AI在应用场景中以辅助性功能更快落地,长期则有望在更多领域创造更大想象空间。 摘 要 国内大模型牌照发放后,多元场景应用逐步落地,轻量工具先行。国内厂商在各场景开启与生成式AI结合的探索,在初期就辐射了相对较为广泛的应用场景,但前期快速推出的产品往往是AI与场景的浅层结合,功能简单,很难抓住核心痛点,护城河较低;同时用户在初期更容易上手使用门槛低的偏工具型应用,因此我们看到在AI+图像生成赛道更快有妙鸭相机这样的C端大流量产品跑出。同时,AI在应用端的落地受大模型能力及接入成本等因素影响,国内外大模型持续迭代,能力边际向好,并在多模态方向持续发力,接入成本下降也将降低开发门槛,有望助力应用侧繁荣。随着模型能力的升级、场景应用的融合加深,AI应用的功能也在不断迭代优化,商业模式也逐步更完善,探索挖掘用户需求痛点,未来有望取代早期粗糙的产品,看好头部产品的商业化。 不同场景与生成式AI的融合探索方面,我们认为初期生成式AI在应用场景中以辅助性功能更快落地,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成本端的降本增效,在营销、游戏、影视等涉及较多图片、文字素材的领域更快看到实质性落地;二是在收入端通过AI助手、智能问答等多种形式,辅助用户更好地体验产品功能,进而有望创造新付费点,在教育、办公等领域已有相关产品开启商业化。长期则有望在更多领域创造更大想象空间,目前看有两个可追踪的方向,一是向严肃性、专业性更强的领域发展,如医疗、制造业等领域,或可助力推进领域前沿成果的孵化。二是向娱乐产业纵深发展,如游戏领域,带来创新的游戏玩法、更真实沉浸的游戏交互体验等;如影视领域,AI技术可以构建现实无法拍摄的场景画面、用虚拟演员完成演绎、生成剧本创意构思等,提升影视作品的质量。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AI技术与不同场景结合的进度不同,当前时点可以重点关注已有AI产品及服务兑现、确定性更高的行业。短期建议关注教育、营销、工具性产品的落地,长期关注AI对游戏、影视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与赋能。 风险提示 (1)模型迭代效果不及预期;(2)商业化应用不及预期;(3)版权、伦理、内容质量风险。 正 文 我们在8月2日外发的报告《海外AI应用产品落地梳理:工具型应用先行,加深场景融合》中梳理了海外AI应用落地节奏,并指出AI技术在应用侧与场景的融合由浅至深逐步发展。国内政策监管环境相较海外更为严格,初期应用侧发展速度一定程度受大模型管理方法尚未落地、大模型能力及接入成本等因素影响。近期随着大模型牌照发放,以及大模型持续迭代、能力边际向好,国内AI相关应用相继落地,本篇报告梳理了国内AI应用落地情况,以期更好追踪未来一段时间内AI产品兑现的节奏。 一、国内AI应用现状:轻量型应用工具先落地 (一)大模型牌照相继发放,头部厂商持续推进模型迭代和生态建设 大模型牌照相继发放,有望加速推动应用侧的发展。8月至9月,首批AI大模型牌照陆续发放,包括百度(文心一言)、抖音(云雀)、商汤(SenseChat)、智谱华章(GLM)、百川智能(百川)、MiniMax(ABAB)、中科院(紫东太初)、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通用大模型)、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华为(盘古)、腾讯(混元)、三六零(360智脑,9月面向公众开放)等。11月,第二批11家大模型陆续通过备案,包括:网易有道(“子曰”大模型)、蚂蚁集团(百灵大模型)、面壁智能(“面壁露卡Luca”)、出门问问(“序列猴子”)、昆仑万维(“天工”大模型)、美团、知乎(“知海图AI”模型)、月之暗面(moonshot)、金山办公(WPS AI)、好未来(MathGPT大模型)、三六零(奇元大模型)等。随着牌照许可的发放,大模型产品逐步面向公众开放,基于大模型能力的生成式AI相关应用也有望逐步兑现。 “百模大战”打响,头部厂商持续推进模型迭代和生态建设。10/17,文心一言4.0正式发布。文心一言面向社会开放至10月17日40余天(8月31日开始),用户规模已经达到4500万,开发者也达到了5.2万,应用已达825个,接入插件超500个。 我们认为,AI技术在应用端的落地受大模型能力及接入成本等因素影响,从大模型能力看,国内外大模型持续迭代,能力边际向好,并在多模态方向持续发力,有望更好助力应用侧的繁荣。海外看,GPT模型能力领先,版本迭代也较快,11月6日,OpenAI举行开发者大会,推出更强大、更便宜的GPT-4 Turbo,支持128k上下文窗口、知识更新至23年4月、接受图像输入、允许客户定制模型,并开放多模态API:Images API(DALLE-3)、text-to-speech API(TTS)等。国内看,10月17号上午,文心一言大模型4.0正式发布(9月初就已经达到了上线标准)。 接入成本方面,GPT模型迭代、接入成本下降,也将降低开发门槛。海外GPT-4 Turbo比GPT-4的价格大幅降低;国内成本看,文心一言最新4.0模型也推出了限时优惠,惠及广大开发者。 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大模型算法竞争激烈,头部厂商具备技术、资金等多方面优势,随着牌照许可的发放,大模型产品逐步面向公众开放,生成式AI的场景应用也将有望逐步兑现,头部互联网公司或将更快渗透C端用户,在产业周期的早期阶段实现用户规模的积累,为商业化奠定基础。持续关注随大模型的能力迭代及产品效果,同时,参考海外OpenAI推出GPTs和GPT Store搭建平台应用生态,关注围绕大模型的原生生态建设。 (二)轻量型工具应用落地节奏快,国内产品多元发展 除头部厂商围绕自研大模型积极打造原生应用生态外,各细分场景也有相关AI应用推出。国内AI应用产品App上线时间分布看,与海外类似,AI+Chatbot、AI生成图像、AI生成文本等领域轻量工具型产品落地较早,但4月以来国内AI应用场景拓展,在办公、教育、游戏、营销等场景都有积极探索,AI应用逐步从纯技术衍生的轻量工具产品向有具体落地场景的深度融合演变。 行业发展初期,轻量工具型应用涌现,制作门槛相对较低的AI聊天机器人、AI图像处理工具类应用井喷;同时,在教育、办公、运动等多元品类应用也多有探索。根据七麦数据,以AI为关键词、进入11月11日APP Store免费应用榜的TOP 100 相关应用中,35%为生成图片/视频类,代表性应用包括美图秀秀(AI扩图)、妙鸭相机(AI生成写真)等;13%为AI+教育,代表性应用包括:作业帮(AI搜索&检查)、试卷宝(智能整理试卷)、猿辅导(智能练习)等。其余应用包括AI+办公、AI生成文本、AI+运动助手等,以及大模型APP(以聊天机器人为主要功能),以轻量工具型应用为主。 应用排名的变化看,9/19~11/13的两个月间,Top 10 AI应用榜单更迭较快,整体以聊天机器人、AI生成图像、AI生成文本三大类为主,单个APP的排名变动较为频繁,屡有新品进入榜单, 9月排名Top 1的AI Chat、排名第3的ChatGTP、排名第六的Chat Land,以及排名第9的AI绘画11月跌出前十,SuperAI、ChatGadget两款AI Chatbot应用11月冲入Top 3。排名较为稳定的产品包括:FacePlay(周会员17元/周,月会员38元/月,季会员88元/季度,年会员398元/年)、AI换脸(周费8元/周,月费22元/月,年费68元/年)、文心一言(内接文心大模型,连续包月会员49.9元/月,月会员59.9元/月,文心一言&文心一格联合会员99元/月)、灵感岛(月会员15元/月,季度会员30/季度,年费会员79元/年,灵感值5万定价为9.9元,灵感值20万定价为34.8元)。 对比国内和海外,目前头部应用主要都是以AI+Chatbot、AI图像处理两类为主,但国内应用排名波动相对海外更大,头部产品的迭代更频繁。根据七麦数据,以AI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TOP 3应用变动趋势看,10/14~11/13的一个月,美国TOP 3在Genie、Chat & Ask AI by Codeway、Wonder以及ChatGPT之间变动,国内TOP 3排名则变动较大,共有8款应用曾进入前三,其中,10月15日榜首的ChatGTP在11月3日下架,SuperAI自11月3日以来排名稳定在第一名。 (三)C端AI图片处理软件更快破圈,发力变现和延长生命周期 正如我们在《海外AI应用产品落地梳理:工具型应用先行,加深场景融合》中所述,AI+图像领域,由于可玩性强、社交传播广等因素,AI+图像相关功能应用迅速出圈。 国内成功的2C商业化图像处理软件以妙鸭相机等应用为代表。妙鸭相机操作简单,用户上传多张自己的照片后即可生成一个数字分身,选择自己喜欢风格的模板,就可以得到多种风格的AI写真。商业化方面,定价较便宜,制作数字分身仅需9.9元,还附赠10个可用来下载高清图的“钻石”(1钻石=1元,用户后续可充值)。妙鸭上线不久即数次登上iOS应用榜单第一,7月20日晚间高峰期甚至有4000-5000人排队等待出片。AI图像写真类功能易复制、同质化程度高,为进一步吸引C端流量,妙鸭相机与杭州亚运会、携程、《这就是街舞》等合作,推出亚运写真、环球旅行写真等风格写真,同时也赞助、冠名了《我们恋爱吧》第五季、《这!就是街舞》第六季等综艺;商业化方面,随着写真风格的丰富,开启部分风格的付费解锁,在营销与多元商业化路径上探索更多延长生命周期的路径。 妙鸭相机爆火破圈后,国内同类型应用涌现,各美图类软件也迅速模仿,推出类似功能。但轻量工具型应用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量效果不佳的长尾应用易被迅速淘汰,生命周期往往较短,仅少量头部应用能够跑出。根据七麦数据,以“AI写真”为关键词搜索得到的App下载量排名Top10在9/11~11/11的两个月以来,Top 3变化不大,分别为千颜、剪同款、妙鸭相机、脸趣4款App。但4-10名变动较频繁,也体现图像/视频处理类应用的同质化竞争激烈,能够维持在头部位置的产品,在生成效果、功能丰富度和使用体验上更具优势。 用户规模看,根据七麦数据,妙鸭相机下载量在8月冲高,但较快回落,当前iPhone端日均下载量稳定在3000~4000左右。日活用户数方面,根据Questmobile,妙鸭相机9、10月的DAU分别为10.21万人、6.11万人,明显高于其他AI拍摄美化应用,但10月环比9月日活用户数下滑幅度较大,或因美图类应用同质化严重、使用频次低,导致生命周期大多较短,且妙鸭相机目前提供单一AI写真功能,热度过后用户较难长期留存。 (四)Chatbot类应用快速落地,产品同质化,关注头部厂商产品竞争力 AI Chatbot类应用是LLM最直接的应用场景,因开发难度低、开发成本低、落地变现快等特点,颇受个人开发者和中小型厂商青睐。根据我们的梳理,国内大部分排名较靠前的AI Chatbot应用都基于OpenAI的GPT模型和百川智能的Baichuan-7B大模型(开源),开发者只需调用以上大模型厂商的接口便可实现Chatbot的落地。商业化变现方面,节奏也普遍较快,大部分应用的商业模式为订阅制,年度会员的定价在168~198元之间。此外,百度、字节等互联网大厂也相继推出基于自研大模型、以智能对话Chatbot为核心功能的App。除以助手定位为主的Chatbot类应用外,国内厂商也积极探索类似Character.ai的AI虚拟陪伴应用,如小冰X Eva、美团WOW等。 与图像/视频处理类应用类似,AI Chatbot应用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相对激烈,竞争力较弱的产品生命周期往往较短,如8月位居榜首的应用AI Chat已经下架,11月则有ChatGAi Pro、ChatGadget等产品冲上榜单。其中,ChatGadget上线以来起量较快,我们认为主要由于产品在App Store进行了较多关键词竞价投放,用户数快速积累,体现在竞争激烈的新兴赛道,营销投放或将成为产品突围的重要手段。 为广泛的应用场景,体现国内厂商在应用层的想象力与执行力。但前期快速推出的产品往往比较简单,生命周期短,护城河较低,同时用户在初期更容易接受使用门槛低的偏工具型应用,因此我们看到在AI+图像生成赛道更快有C端大流量产品跑出。随着底层模型能力的升级、场景应用的融合加深,AI应用的功能也在不断迭代优化、挖掘用户需求痛点,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商业模式也逐步更完善,未来有望取代早期粗糙的产品,看好头部产品的商业化。 二、应用场景融合:营销、教育等领域落地更快,关注游戏、影视等行业的长期赋能 在不同场景与生成式AI的融合探索方面,我们认为初期生成式AI以“助手”定位为主,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内容生产上的降本增效,在营销、游戏、影视等涉及较多图片、文字素材的领域更快看到实质性落地;二是在收入端通过智能问答的形式,辅助用户更好地体验产品功能,进而有望创造新付费点,在教育、办公等领域已有相关产品开启商业化。 长期则有望在更多领域创造更大想象空间,目前看有两个可追踪的方向,一是向严肃性、专业性更强的领域发展,如医疗、制造业等领域,随着垂直领域模型的持续优化、推理能力的增强、生成内容的质量提升,或可助力推进领域前沿成果的孵化。二是向娱乐产业纵深发展,如游戏领域,AIGC可以带来创新的游戏玩法、源源不断产出的游戏内容、更真实沉浸的游戏交互体验等,都有望更进一步打开游戏产业的天花板;如影视领域,AI技术可以构建更夸张和宏大的场景画面、复原演员年轻相貌、甚至用虚拟演员完成演绎等,提升影视作品的质量。 我们认为,AI技术与不同场景结合的进度不同,当前可以沿不同行业的生成式AI落地情况追踪AI行业在应用端的发展节奏、梳理投资脉络。从投资角度关注兑现度,当前时点可以重点关注已有AI产品及服务兑现、确定性更高的行业:从短期降本增效到中长期创新玩法均有发展空间的游戏产业,商业化节奏相对更快、有望为营销公司带来结构性机会的营销行业,以及更好满足“因材施教”理念的教育行业等。 (一)游戏:短期看到后端降本增效与前端用户体验提升,长期有望创新玩法 生成式AI赋能游戏行业从短期降本增效到中长期创新玩法均有发展空间。 1. 生成式AI短期赋能游戏制作、发行环节降本增效,上市公司布局中后台开发工具 短期来看,在开发及发行环节,生成式AI已经为众多游戏厂商带来明显的降本增效。我们认为AIGC能够从美术、程序、文案、沟通效率与发行运营多方面促进游戏行业提效,当前国内头部与初创公司均有相关布局,已有众多适用于美术、文案、程序端的垂类AIGC工具落地,在游戏开发和发行环节实现明显的降本增效。效果来看,目前AI在限定条件内高效生成游戏内容的能力已被验证,但在生成内容的精准度与品质上仍有提升空间。 上市公司除对内利用生成式AI降本增效外,部分公司还集成相关功能,提供中后台研发/发行工具,游戏行业有望整体提效。 2. 中长期创新玩法、提升用户体验,关注布局休闲游戏、RPG游戏厂商,可以期待更大想象空间 中长期看,生成式AI在游戏行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当前国内生成式AI在前端的应用落地看,前端用户体验环节主要聚焦于提供插件辅助玩家进行个性化UGC创作(定位仍然类似“助手”功能、帮助降本增效),或通过智能NPC等丰富游戏玩法。UGC编辑器方面,AI赋能下,进一步增强了游戏UGC的自由度。这一应用方向,生成式AI的定位类似“创作助手”,实现难度较低,短期即可看到兑现。6月15日,网易《蛋仔派对》的创意工坊玩法加入“生成器”功能,玩家可在地图设计中通过输入图片或文字,自动生成游戏内3D地图场景。 智能NPC丰富游戏玩法方面,由于生成内容的质量仍然有待提升,短期以在游戏中加入智能NPC辅助玩家理解、使用游戏功能为主(类似AI客服),较难在中重度游戏中承担核心玩法或功能,但短期已能在休闲游戏中看到将AI融入核心玩法的产品推出,未来或将在中长期为游戏产业创造更大想象空间。 智能NPC能够提升玩家在游戏中的沉浸感和真实感,我们认为休闲游戏的竞争力更集中于玩法,是AI赋能下最快出创意玩法的品类之一, AI带来休闲小游戏创新玩法互动性明显提升。 在重度游戏方面,在SLG、FPS等游戏品类,生成式AI对核心玩法产生影响的空间相对有限,或可对RPG品类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生成式AI能力的提升,也可以通过不同对话的不同回应触发连锁反应,影响主线剧情走向,甚至实现智能NPC间的交流互动,打造更贴近真实、流动的游戏世界,或将进一步提升MMORPG品类的玩法灵活性和沉浸感。 (二)营销:赋能降本增效,为营销公司创造结构性机会 生成式AI对营销行业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成式AI技术应用于营销场景,赋能降本增效;另一方面,随着生成式AI在应用端不断有产品涌现,也相应带来营销需求。 1. 生成式AI应用于营销场景:实现显著降本增效,关注营销行业模型进展 生成式AI技术的迅速发展也赋能营销行业的加速升级迭代,国内AI+营销相关产品下半年来加速落地。根据蓝色光标官方公众号,蓝色光标积极探索AI与营销结合,商业化稳步推进有序落地, 9月发布营销行业模型“Blue AI”,接入微软云、百度、智谱AI等多家TOP合作伙伴,并在蓝色光标内部全员展开应用。根据公司公众号,京东与蓝色光标共同打造的首支以AIGC为核心的代言人TVC,在本项目出街的所有代言人平面和视频物料中,均有AIGC技术的大范围应用,画面AI使用率高达90%。 除蓝标正式发布营销模型外,三人行、因赛集团、分众等公司也在研发自己的营销行业模型。 我们认为,随着AI大模型浪潮推动技术加速迭代,AI将进一步和广告营销场景融合,一方面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并带来收入增厚,并有望在新的广告形态下拓宽广告主规模,另一方面通过营销效率的提升实现多维度的降本增效。同时,头部互联网大厂加速大模型和产品能力的结合,未来在商业化系统如广告素材生成和人群定向投放上均有技术革新机会,建议关注生成式AI技术带来的中长期变化。 2. AI加速产品迭代,释放营销需求 在这轮AI产业周期中,正如我们在《海外AI应用产品落地梳理:工具型应用先行,加深场景融合》中所述,行业初期涌现的应用以同质化相对较重的轻量级工具应用为主,早期起量阶段有较强的广告投放需求,或将在头部平台进行大规模品牌广告投放。根据App growing,海外3月就已看到较大规模的AI图像类应用广告投放,随着国内AI应用的涌现,有望带来相应的营销预算增量。 我们认为,这轮大的AI产业周期机遇下,可以参考新经济互联网广告主和新消费品牌共同的投放逻辑:“一级市场拿到融资→投放广告→打开品牌知名度,产品起量→拿到下一轮融资,销售增长,进一步品牌广告稳定用户认知”。在生成式AI浪潮下,AI初创企业或将复刻与当时互联网企业相同的广告投放逻辑。一级市场的活跃为AI产品生态的形成,以及AI创企下一步投放广告打开品牌知名度储备了充足的资金。除持续迭代AI功能效果外,轻量工具型产品也或将选择通过营销推广快速抢占用户心智、建立广泛的用户认知,除互联网效果广告外,线下品牌广告也有望享有一定份额。 长期看,AI或将与各行各业结合,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当前在教育、办公等场景已经有众多公司参与,推出相关AI产品。随着产品全面向C端开放,有望释放更多营销新需求。 (三)教育:实现自适应学习和因材施教,商业化落地或加速 教育同样是生成式AI技术较快落地的行业之一,海外头部在线教育平台已相继上线AI学习助手。海外在线语言学习平台多邻国(Duolingo)接入GPT-4推出了Duolingo Max,并成功商业化;美国教育技术上市公司Chegg在5月推出接入GPT-4的CheggMate,并于8月的财报会上宣布与硅谷AI数据平台Scale AI合作,将AI融入每个产品中,并将开发自己的教育垂类模型;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也是首批接入GPT-4的在线教育网站之一,GPT-4为其AI助手Khanmigo提供技术支撑,并与美国上市教育科技公司Instructure合作,研发AI新产品,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国内看,AI对教育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适应学习及因材施教、赋能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及推动教育公平两方面,国内教育数字化大趋势下,相关产品有较大落地场景。教育领域一有教育经费支撑,二是家长及学生付费意愿强,我们认为有望是最快大规模商业化的领域之一。当前AI+教育产品的落地在B端/G端和C端各有对应体现。 1. 校内教师端:助力教师在校内的教学、管理工作,推进节奏受教育经费影响 从B端/G端看,AI技术能够帮助教师的教学内容生产降本增效,实现因材施教,赋能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并推动教育公平。主要产品形式为将AI功能融入面向校内的教育信息化平台/软件,提升教师备课/教学/管理学生的效率。 我们认为,面向校内的2B/2G端AI教育产品和服务,推进节奏或受教育经费、学校资金投入、监管等影响。从长期看,国内教育数字化大趋势下,相关产品有较大落地场景。教育领域持续有稳定的教育经费支撑,同时AI能够推进教育公平、赋能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契合国内教育行业大趋势,未来成长空间可期。 2. 学生端:2C端AI教育产品功能涌现,硬件学习机成为载体之一,头部教育厂商布局自研教育模型 从C端看,生成式AI主要以智能教学助手的形式实现有针对性的自适应性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并培养优质学习习惯等。硬件学习机成为重要载体,头部教育厂商布局自研教育模型,构筑竞争壁垒,打造底层能力+上层软硬件应用的闭环。 教育行业模型方面,国内头部教育公司基于自身资金和行业经验积累优势,以自研大模型构建底层技术支撑,落地应用以学习机为代表的硬件,以及包括学习机在内在多端可用的学习工具软件,既通过更强大的用户体验完成商业化变现,又实现应用数据反哺大模型训练,进一步提升大模型能力。 软件方面,主要功能为面向学习者的AI虚拟教师辅导。 硬件方面,国内学龄段课外学习机需求持续释放,2C学习机市场竞争激烈,AI赋能或将为学习机厂商带来结构性机遇。 综合来看,国内生成式AI技术在C端教育场景的应用一方面赋能学习机等硬件产品升级迭代,随着AI相关功能的陆续上线、硬件产品系列的迭代,具备技术优势的头部教育硬件厂商有望在竞争激烈的学习机赛道进一步巩固竞争壁垒;另一方面与学习软件融合,有望通过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进一步打开商业化变现空间。 我们认为,AI技术在应用端的落地受大模型能力及接入成本等因素影响,从大模型能力看,国内外大模型持续迭代,能力边际向好,并在多模态方向持续发力,有望更好助力应用侧的繁荣。接入成本方面,GPT模型迭代、接入成本下降,也将降低开发门槛;国内文心一言最新4.0模型也推出了限时优惠,惠及广大开发者。 我们认为,国内AI应用落地节奏可以类比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单一功能为核心的轻量工具型应用率先涌现,培养C端用户心智,如AI聊天机器人、AI图像处理等,随后是生成式AI技术与场景轻度融合,在部分应用场景中以“助手”、“工具”定位辅助降本增效、个性化体验等,如营销、教育、游戏中的智能NPC等;长期有望向融合程度更深、对生成内容质量要求更高的重度应用场景发展,如游戏玩法和品类的创新、影视制作中拍摄画面的突破和工业化的推进、医疗领域的辅助诊疗和辅助研发等。我们认为,生成式AI有望在未来进一步赋能千行百业,建议关注大模型牌照发放后,各细分场景下AI应用落地节奏,短期建议关注教育、营销、工具性产品的落地,长期关注AI对游戏、影视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与赋能。 AI+游戏:短期赋能游戏研运和降本增效,中期关注AI游戏玩法和品类创新。AI对游戏的赋能分为收入端和成本端,收入端主要体现为AI在外部游戏产品的应用,成本端则主要体现为AI对游戏厂商内部的降本增效。游戏在中期维度具备与AI深度结合应用的条件,而短期来看AI更多在游戏生产过程和降本增效发挥作用。在AIGC工具方面,美术、音乐、文案等多种工具已有初步落地和迭代,并接入游戏引擎,方便开发者使用。在游戏开发方面,已有公司初步将AIGC创作工具融入自身美术开发流程。在玩法创新方面,AI原生玩法主要集中在中轻度产品,但重度产品已经在美术设计上融入AI内容提升玩家体验和付费。 AI+营销:推动内容生产降本增效,商业模式拓展有望带来收入增量。营销领域涉及大量的文字标语、图片海报及视频广告等内容的生成,国内广告营销板块上市公司AI应用多围绕营销内容生产端的降本增效。长期看,国内营销上市公司的未来期望仍是研发营销垂类模型,降本增效更快落地,部分拥有技术基因的头部数字营销公司或将有望创造收入增量。 AI+教育:B端/C端和软硬件多元落地AI应用,推升教育产品体验。AI技术在应用侧有望赋予教育行业新的发展机遇。B端看,AI技术能够帮助教学内容生产降本增效,实现因材施教,赋能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并推动教育公平。C端看,AI技术有望为每个人定制虚拟教师,实现有针对性的自适应性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并培养优质学习习惯等。 AI+影视:赋能影视制作和宣发,虚拟艺人/偶像深化IP变现。国内影视公司在AIGC方面的布局,主要体现在使用AI相关技术为影视制作与宣发赋能,以及依托IP打造的虚拟艺人和偶像等。AI技术赋能影视制作方面,已有相关作品落地,提升内容创作效果。虚拟人方面,影视公司布局虚拟偶像,打造IP矩阵变现。 AI+出版:助力传统出版业务智能化,智慧教育及新业务融合AI创新。现阶段出版公司在AI应用的布局可概括为三大主要方向:(1)运用AI为传统出版主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2)教育作为出版公司另一主要业务方向,AI也在与智慧教育良好融合后,通过产品创新带来功能效果提升;(3)除了偏传统的出版和教育业务外,出版公司也将AI积极应用在新业务拓展的实践中,如阅读、游戏、绘画等。 风险提示 (一)模型迭代效果不及预期 AI相关模型的算法迭代可能进入瓶颈,无法得到更好的测试效果;算法可能过拟合,或在不同数据集上获得不同的效果。 (二)商业化应用落地不及预期 AI行业发展处于早期,不同应用场景对与AI+结合的应用效果的要求不同,商业化可能受不同垂直领域应用效果差距的影响,不及预期。 (三)版权、伦理、内容质量的风险 生成式AI用于内容创作/内容生产领域,其内容版权归属问题没有一致的规范,AI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暴力、低俗等内容质量问题;AI技术的发展可能存在伦理争论。 报告信息 本摘要选自报告:《传媒行业:国内AI应用:“工具先行”,短期辅助降本增效&个性化,长期商业模式拓展》2023-11-16 报告作者: 旷实 S0260517030002 叶敏婷 S0260519110001 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