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降息的条件变了吗?(天风宏观张伟)
(以下内容从天风证券《触发降息的条件变了吗?(天风宏观张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存款利率房地产政策已经处在放松通道之中,考虑到5年期LPR会影响到按揭贷款利率,因此我们预计本月的LPR有望进行非对称下调,5年期LPR下调幅度或超过MLF利率15bp的下调幅度。 文:天风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张伟 8月15日,央行1年期MLF和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分别下调15bp和10bp。此次降息时点(仅隔两个月)和幅度(一次15bp)均超出市场预期,因而市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触发降息的前置条件?下一次降息降准会发生在什么时候? (1)居民信贷和出口增速同时转弱,可能是触发降息的短期宏观条件 回顾6月13日降息和8月15日降息的相似背景,居民信贷(房地产)和出口增速(就业)同时转弱,可能是降息的直接原因。 7月信贷、社融大幅走弱,新增人民币贷款仅3459亿元,同比少增3331亿元,新增社融5282亿元,同比少增2503亿元。在总量下降的同时,结构也在走弱,7月居民中长贷再度负增长,企业中长贷也结束了此前连续11个月的同比多增。 上一次降息前,4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出现负增长,5月再次明显低于季节性平均水平。这一次降息前,居民中长期贷款再次出现负增长,且企业贷款也同比少增。由此看,居民部门信用扩张的疲弱是促使央行降息的直接原因之一,这也意味着降息的重要目的是引导居民部门负债成本的下降,例如房贷利率基准和存量房贷利率加点的下调。 7月金融数据走弱的同时,经济复苏也表现乏力。7月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3.7%,低于市场普遍预期0.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3.4%,低于市场普遍预期0.5个百分点;社零当月同比增速更是大幅低于市场预期2.8个百分点。 尤其是7月地产投资当月同比降幅继续扩大了1.8个百分点,出口金额(美元计价)同比降幅扩大了2.1个百分点。支撑就业的两大支柱地产和出口同时走弱,意味着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或将有所加大——7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了0.1个百分点。 回顾6月降息前的5月地产投资、出口、就业数据,地产投资和失业率没有趋势变化,但出口增速同样出现了明显回落。在地产长期走弱趋势难改的当下,出口增速的强弱对于稳定就业显得更加重要,这可能是触发降息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2)潜在增长中枢下移、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是持续降息的长期根本原因 跳出短期的数据变化,从影响经济的趋势性因素来看,降息本身并不意外,超预期的只是降息的时点和幅度。 一是地产长期需求下行的过程中,需要实际利率逐渐下降。人口负增长、城镇化提升速度放缓,房地产的长期潜在需求仍然处在“L”形回落的通道中(详见报告《地产下行的尽头:多少亿平是终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需求测算》),而广义房地产行业对GDP的贡献超过了17%(详见报告《房地产的支柱作用到底有多强?——房地产对经济的影响(上)》)。因此在经济潜在增速中枢下移的过程中,引导实际利率逐渐下降本就是题中之义,否则可能会对经济产生抑制作用。 二是化解债务风险的过程中,需要降息进行配合。724政治局会议提出“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1],其中的重点领域是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稳妥化解风险的前提是保持宽松的货币环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一揽子化债方案”主要还是对存量债务进行展期、降息,这就意味着银行净息差压力可能会有所加大,需要以降息的方式持续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 (3)LPR可能出现非对称下调 从2016年2月到本次降息之前,1年期MLF利率与7天逆回购利率一直维持75bp的利差,二者基本保持同幅度调整。 由于逆回购利率主要影响资金利率,MLF利率会通过LPR影响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本次MLF利率相较逆回购利率多下调5bp,主要体现了央行宽信用的诉求。在8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货政司邹澜司长强调“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提升政策传导效率”[2],说明央行认为当前银行间流动性其实并不紧张,关键还是要加强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货币政策的重点还是在疏通政策传导机制,出现类似去年资金利率大幅持续低于政策利率的概率不高。 央行非对称降息的宽信用诉求主要落在了房地产上。724政治局会议提出的“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3]、央行8月1日表态“继续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4],房地产政策目前已经处在放松通道之中。 考虑到5年期LPR会影响到按揭贷款利率,因此我们预计本月20日的LPR可能出现非对称下调——即5年期LPR下调幅或超过MLF利率15bp的下调幅度,1年期LPR下调幅度或少于15bp,从而在支持居民中长期信贷(房地产)的同时,又稳定了银行的息差水平。 [1]https://www.12371.cn/2023/07/24/ARTI1690190442950175.shtml [2]https://www.ndrc.gov.cn/xwdt/wszb/dtdjjgzlfz/ [3]https://www.12371.cn/2023/07/24/ARTI1690190442950175.shtml [4]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5006902/index.html 风险提示 LPR调整幅度或不及预期;海外经济波动或影响宽信用效果。 团队介绍 宋雪涛 | 宏观首席研究员 中证协培训讲师,保险资管业协会百人。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人民银行研究局访问研究员,CF40特邀研究员,发表有CF40专著、学术论文、央行工作论文等。2018、2019、2020年金牛奖全市场最具价值分析师(前15名),2021年金牛奖最佳分析师(第3),2020、2021年Wind金牌分析师(第3)、上证报最佳分析师(第5),2019、2020、2021年新浪金麒麟分析师,2020年21世纪金牌分析师(第5),2020、2021年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向静姝 | 研究员 曾任职于英仕曼投资旗下核心量化对冲基金AHL。伦敦商学院硕士。主要负责美国经济、全球央行和美股美债研究。 林 彦 | 研究员 曾任职于弘尚资产(红杉资本在中国的证券资产管理平台)量化投研部门,负责商品期货投资条线。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主要负责大类资产配置和基本面量化研究。 郭微微 | 助理研究员 武汉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ESG、产业政策、行业专题研究。 张 伟 | 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经济政策和利率研究。 孙永乐 | 研究员 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研究。
存款利率房地产政策已经处在放松通道之中,考虑到5年期LPR会影响到按揭贷款利率,因此我们预计本月的LPR有望进行非对称下调,5年期LPR下调幅度或超过MLF利率15bp的下调幅度。 文:天风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张伟 8月15日,央行1年期MLF和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分别下调15bp和10bp。此次降息时点(仅隔两个月)和幅度(一次15bp)均超出市场预期,因而市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触发降息的前置条件?下一次降息降准会发生在什么时候? (1)居民信贷和出口增速同时转弱,可能是触发降息的短期宏观条件 回顾6月13日降息和8月15日降息的相似背景,居民信贷(房地产)和出口增速(就业)同时转弱,可能是降息的直接原因。 7月信贷、社融大幅走弱,新增人民币贷款仅3459亿元,同比少增3331亿元,新增社融5282亿元,同比少增2503亿元。在总量下降的同时,结构也在走弱,7月居民中长贷再度负增长,企业中长贷也结束了此前连续11个月的同比多增。 上一次降息前,4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出现负增长,5月再次明显低于季节性平均水平。这一次降息前,居民中长期贷款再次出现负增长,且企业贷款也同比少增。由此看,居民部门信用扩张的疲弱是促使央行降息的直接原因之一,这也意味着降息的重要目的是引导居民部门负债成本的下降,例如房贷利率基准和存量房贷利率加点的下调。 7月金融数据走弱的同时,经济复苏也表现乏力。7月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3.7%,低于市场普遍预期0.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3.4%,低于市场普遍预期0.5个百分点;社零当月同比增速更是大幅低于市场预期2.8个百分点。 尤其是7月地产投资当月同比降幅继续扩大了1.8个百分点,出口金额(美元计价)同比降幅扩大了2.1个百分点。支撑就业的两大支柱地产和出口同时走弱,意味着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或将有所加大——7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了0.1个百分点。 回顾6月降息前的5月地产投资、出口、就业数据,地产投资和失业率没有趋势变化,但出口增速同样出现了明显回落。在地产长期走弱趋势难改的当下,出口增速的强弱对于稳定就业显得更加重要,这可能是触发降息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2)潜在增长中枢下移、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是持续降息的长期根本原因 跳出短期的数据变化,从影响经济的趋势性因素来看,降息本身并不意外,超预期的只是降息的时点和幅度。 一是地产长期需求下行的过程中,需要实际利率逐渐下降。人口负增长、城镇化提升速度放缓,房地产的长期潜在需求仍然处在“L”形回落的通道中(详见报告《地产下行的尽头:多少亿平是终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需求测算》),而广义房地产行业对GDP的贡献超过了17%(详见报告《房地产的支柱作用到底有多强?——房地产对经济的影响(上)》)。因此在经济潜在增速中枢下移的过程中,引导实际利率逐渐下降本就是题中之义,否则可能会对经济产生抑制作用。 二是化解债务风险的过程中,需要降息进行配合。724政治局会议提出“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1],其中的重点领域是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稳妥化解风险的前提是保持宽松的货币环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一揽子化债方案”主要还是对存量债务进行展期、降息,这就意味着银行净息差压力可能会有所加大,需要以降息的方式持续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 (3)LPR可能出现非对称下调 从2016年2月到本次降息之前,1年期MLF利率与7天逆回购利率一直维持75bp的利差,二者基本保持同幅度调整。 由于逆回购利率主要影响资金利率,MLF利率会通过LPR影响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本次MLF利率相较逆回购利率多下调5bp,主要体现了央行宽信用的诉求。在8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货政司邹澜司长强调“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提升政策传导效率”[2],说明央行认为当前银行间流动性其实并不紧张,关键还是要加强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货币政策的重点还是在疏通政策传导机制,出现类似去年资金利率大幅持续低于政策利率的概率不高。 央行非对称降息的宽信用诉求主要落在了房地产上。724政治局会议提出的“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3]、央行8月1日表态“继续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4],房地产政策目前已经处在放松通道之中。 考虑到5年期LPR会影响到按揭贷款利率,因此我们预计本月20日的LPR可能出现非对称下调——即5年期LPR下调幅或超过MLF利率15bp的下调幅度,1年期LPR下调幅度或少于15bp,从而在支持居民中长期信贷(房地产)的同时,又稳定了银行的息差水平。 [1]https://www.12371.cn/2023/07/24/ARTI1690190442950175.shtml [2]https://www.ndrc.gov.cn/xwdt/wszb/dtdjjgzlfz/ [3]https://www.12371.cn/2023/07/24/ARTI1690190442950175.shtml [4]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5006902/index.html 风险提示 LPR调整幅度或不及预期;海外经济波动或影响宽信用效果。 团队介绍 宋雪涛 | 宏观首席研究员 中证协培训讲师,保险资管业协会百人。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人民银行研究局访问研究员,CF40特邀研究员,发表有CF40专著、学术论文、央行工作论文等。2018、2019、2020年金牛奖全市场最具价值分析师(前15名),2021年金牛奖最佳分析师(第3),2020、2021年Wind金牌分析师(第3)、上证报最佳分析师(第5),2019、2020、2021年新浪金麒麟分析师,2020年21世纪金牌分析师(第5),2020、2021年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向静姝 | 研究员 曾任职于英仕曼投资旗下核心量化对冲基金AHL。伦敦商学院硕士。主要负责美国经济、全球央行和美股美债研究。 林 彦 | 研究员 曾任职于弘尚资产(红杉资本在中国的证券资产管理平台)量化投研部门,负责商品期货投资条线。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主要负责大类资产配置和基本面量化研究。 郭微微 | 助理研究员 武汉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ESG、产业政策、行业专题研究。 张 伟 | 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经济政策和利率研究。 孙永乐 | 研究员 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研究。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