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国金电子】博众精工:消费电子设备龙头,换电设备及共晶机成为发展新动能

【国金电子】博众精工:消费电子设备龙头,换电设备及共晶机成为发展新动能

作者:微信公众号【国金电子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4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金证券《【国金电子】博众精工:消费电子设备龙头,换电设备及共晶机成为发展新动能》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摘要 ■ 投资逻辑 公司是消费电子自动化设备龙头企业,于2010年切入北美A客户供应商体系后伴其成长。新能源设备及半导体设备有望成为公司发展第二条以及第三条增长曲线。22年公司实现营收48.12亿元,同比+25.72%;归母净利润3.31亿元,同比+71.43%。23Q1实现营收8.83亿元,同比+13.33%;归母净利润0.52亿元,同比+405.19%。公司22年底发行定增,加强在新能源和消费电子板块产能布局,同时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建设期为两年,预计将于2024年底投产。 消费电子设备存量市场趋于饱和,新增长点来自产线升级及新产品放量。受用人成本不断增加影响,高自动化程度的FATP柔性产线有望带动产线升级。此外,XR产品有望持续增长。据IDC2023年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VR出货量达1300万台,同比+28.7%;AR设备出货量达97万台,同比+67.2%。23-25年分业务收入有望达39.03/42.96/48.77亿元,同比+10.0%/+10.1%/+13.5%。 锂电设备已成功切入龙头客户,重卡换电取得重大突破。锂电设备方面,公司注液机、高速切叠一体机产品已成功切入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客户。换电设备方面,公司率先布局重卡底盘换电,为“骐骥”换电方案核心设备供应商。据中国商用车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纯电重卡的渗透率将提升至10%,其中换电重卡占70-80%,重卡换电设备有望快速增长。预计23-25年分业务收入达14.75/19.41/23.49亿元,同比+57.2%/+31.5%/+21.1%。 半导体设备积极研发中,核心零部件业务与主业协同发展。公司AOI检测设备及共晶机已研发成功,并形成小批量订单,半导体固晶机正在积极研发中。子公司苏州灵猴布局直线电机、光源、工业机械手等核心零部件,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预计公司23-25年半导体设备收入有望达0.30/0.72/1.40亿元,24/25年分别同比+140%/+94.4%。 盈利预测、估值和评级: 预计公司23-25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为4.41/4.72/5.26亿元,EPS分别为0.99/1.06/1.18元,对应PE分别为33.66/31.46/28.23倍。我们给予公司2023年42倍PE估值,目标市值185.22亿元,对应目标价格为41.58元/股。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限售股解禁、大股东减持以及客户集中度高的风险。 + 目录 一、消费电子自动化设备龙头公司,营收稳定增长 1.1业务布局:横纵深入,完善产品矩阵,多元布局数字化装备赛道 1.2公司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实控人持股比例高 1.3公司营收稳定增长,定向增发积极扩充产能 二、消费电子设备:紧贴北美A客户,可穿戴设备有望带来增量需求 2.1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智能制造设备需求增量来自产品创新及产线升级 2.2公司紧贴北美A客户及其产业链,柔性产线及产能迁移带来设备增量 2.3差异化竞争下,公司营收规模体量大且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三、新能源设备:行业景气度维持高位,积极布局换电设备抢占市场先机 3.1重卡换电成为新能源主流选择,“骐骥”落地带来重卡底盘换电设备需求新机遇 3.2依托注液机、高速切叠一体机技术优势,拓展海内外龙头客户带来锂电设备订单增量 四、其他设备:半导体设备研发进展顺利,核心零部件有望与主业协同发展 4.1共晶贴片机与AOI检测设备顺利通过验证,有望打开公司新一轮成长曲线 4.2苏州灵猴机器人公司作为公司核心零部件布局阵地稳步发展 五、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5.1盈利预测 5.2投资建议及估值 六、风险提示 正文 一、消费电子自动化设备龙头公司,营收稳定增长 1.1业务布局:横纵深入,完善产品矩阵,多元布局数字化装备赛道 公司业务主要聚焦在消费类电子、新能源、半导体、AI机器人及上游的关键零部件板块。公司于2006年成立,2010年切入北美A客户供应商体系后进入发展快车道,随后持续拓展业务范围,逐步布局数字化工厂、新能源应用、高端装备等领域,陆续与富士康、和硕联合、立讯精密、纬创集团、歌尔集团、蔚来汽车等龙头企业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公司于2021年科创板成功上市,同年进入宁德时代等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供应链,2022年公司在蜂巢能源等客户方面取得重大合作突破,并与土耳其J.S公司签订了总金额8亿元人民币框架采购协议。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公司已成长为专注于智能制造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并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的技术创新型企业。 公司处于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的下游自动化设备板块。智能装备制造业按所处产业链位置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主要生产制造关键零部件,产品包括精密减速机、伺服系统及机器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中游主要生产制造工业机器人本体。下游产品为自动化设备。公司主要产品处于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的下游,主要从事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柔性生产线、自动化关键零部件以及工装夹(治)具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从终端客户角度来看,公司业务主要覆盖三个领域: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以及半导体。公司以消费电子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多个领域横纵深入布局,逐步完善智能装备产品矩阵,实现在智能装备领域的多元化布局。通过产品间的协同发展,目前公司已成长为智能设备平台型公司,未来发展可期。 1)消费电子领域: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气密性自动检测设备、手机触摸屏组装设备、超高精密摄像头安装支架自动组装设备等,公司产品具有可小改动兼容不同尺寸产品的高兼容性和沿用性,能够适配多代、多种类产品的组装、检测、量测,实现了自动化设备在消费电子终端产品应用范围内的横向拓展,已经覆盖包括手机、平板电脑、TWS蓝牙耳机、智能可穿戴产品等全系列消费电子终端产品。同时公司也注重纵向延伸,从消费电子产业链生产环节维度看,公司设备不仅可以应用于终端的整机组装和测试环节,而且已经纵向延伸至前端零部件以及模组段的组装、检测、量测等环节,如摄像头模组、笔记本外壳、电池、屏幕Mini LED、MR光机模组等高精度模组的组装与检测。此外,公司2016年开始研发柔性模块化生产线,目前已获得北美A客户订单。 2)新能源领域:公司业务从锂电池制造标准设备向智能充换电站设备和汽车电子及汽车零部件制程设备领域横向拓展。锂电池制造标准设备方面,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注液机、高速切叠一体机、电芯装配专机等设备,产品运行效率高,功能齐全。智能充换电设备方面,公司相关产品覆盖了乘用车充换电站和商用车充换电站,相应配套系统有智能站控系统、云平台系统等。公司产品适用场景广,能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汽车电子及汽车零部件制程设备方面,公司在汽车电机电控领域、汽车助力转向领域、工控测试领域以及汽车电子领域深耕多年,主要为客户提供包括非标定制单机、线体等在内的设备装配、测试、输送全工艺段一体化解决方案。 3)半导体领域:在半导体方面,公司致力于微米级、亚微米级、纳米级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从后道AOI外观检测设备入手,产品品类积极横向拓展。公司第二款半导体设备:高精度共晶机也已实现销售。此外,公司半导体领域第三款设备:固晶机正在积极研发布局,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推出样机。 经过多年研发布局,公司已成功切入各领域龙头客户。公司深耕自动化装备领域多年,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异,综合服务能力强,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已切入多家行业龙头客户。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与北美A客户及其关联的消费电子公司深度合作多年,在新能源领域与宁德时代、蜂巢能源、蒂森克虏伯、北汽以及广汽等厂商展开密切合作,在半导体领域和核心零部件领域也获得了多家客户认证,产品认可度高,客户基础优质且稳定。 1.2公司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实控人持股比例高 公司股权结构集中且稳定,实控人吕绍林、程彩霞夫妇控股比例达60.24%。截至2023年6月12日,实控人吕绍林、程彩霞夫妇通过包括苏州众二、江苏博众智能科技、苏州众十在内的多个平台间接控制公司合计约60.24%的股份,对于公司生产经营决策具有较大话语权。 1.3公司营收稳定增长,定向增发积极扩充产能 公司营收稳定增长,盈利水平明显修复。公司2017-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CAGR达19.3%,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8.12亿元,同比+25.72%,2023Q1实现营业收入约8.83亿元,同比+13.33%。在利润端,公司2018-2021年归母净利润逐年递减,2022年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盈利能力明显修复。公司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31亿元,同比+71.43%,2023Q1归母净利润约为0.52亿元,同比+405.19%。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消费电子板块。2022年在消费电子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约35.48亿元,同比+9.43%,占总营收73.74%;新能源业务板块2022年营收约9.38亿元,同比实现159.61%的大幅增长,占总营收19.50%;核心零部件业务板块2022年营收约2.34亿元,同比+16.15%,占总营收4.86%。相比2021年,2022年起公司收入结构有所调整,虽然消费电子业务板块依然是营业收入主力,但新能源设备业务收入占比逐渐提升。 盈利能力稳中有降。主要原因系:一方面,公司新能源板块设备营收占比逐渐提升,而该业务板块毛利率较低,进而导致公司整体毛利率呈下行趋势。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以及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影响,公司消费电子板块承压。展望未来,公司将继续紧贴北美A客户开展定制化程度较高的消费电子自动化设备业务,并且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修复,消费电子板块毛利率有望上行。与此同时,新能源板块业务将继续放量,摊薄成本。整体来看,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将在维持平稳基础上,有望迎来修复空间。 三费整体把控良好,研发投入稳定增长。公司2023Q1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以及研发费用率分别为8.09%/6.57%/13.98%,三费波动较小,整体把控良好。在研发方面,公司继续保持稳定的投入研发,2022年研发费用约为4.94亿元,同比+6.88%;2023Q1研发费用约为1.24亿元,同比+5.41%。目前,公司研发费用率把控良好,略低于行业内可比公司均值。 定向增发积极扩充产能,加强自动化产能布局。公司于2022年12月8日向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40,404,040股,募集资金98294.91万元,主要用于加强公司在新能源和消费电子板块的产能布局,发展重点机型产品,同时补充流动资金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项目建设期为两年,预计将于2024年12月建成投产。 二、消费电子设备:紧贴北美A客户,可穿戴设备有望带来增量需求 2.1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智能制造设备需求增量来自产品创新及产线升级 传统消费电子行业进入存量市场,产品创新与自动化生产成为行业增长驱动力。目前,PC、智能手机、TWS耳机以及智能手表出货量均处于寻底过程,爆发式增长期已过。消费电子行业处于下行周期内,暂未看到新的爆款产品引领市场,行业仍在寻底中。根据Gartner2023年1月发布的预测数据,2023年全球PC、智能手机出货量分别为2.68亿台、13.4亿台,较2022年分别-6.5%、-4.0%;IDC预测2023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为1.62亿台,同比增长9.1%,呈现回暖趋势;2023年Q1TWS耳机全球出货量为0.52亿台,同比-3%,TWS市场持续承压。 作为“元宇宙”接口的VR/AR/MR等可穿戴设备被广泛认为是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消费电子爆发点的方向。2022年全球VR出货量为986万台,同比-4.2%,主要是受到宏观经济景气度下行及产品更新迭代升级缓慢影响。展望未来,随着VR生态进一步完善,VR设备有望迎来进一步放量。据IDC2023年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VR出货量有望达1300万台,同比+28.7%。2022年全球AR出货量为42万台,同比+44.8%。展望未来,随着AR设备在B端和C端的持续放量,据IDC 2023年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R设备出货量有望达97万台,同比+67.2%。 乘“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之东风,中国消费电子智能制造设备行业市场规模随产线智能化升级快速扩容。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规模约为2.68万亿元,2017-2022年CAGR约为16%。行业成长迅速,主要归因于政策扶持、加工精度提升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分下游看,消费电子自动化设备占整个智能制造设备的21%,消费电子属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下游赛道。 2.2公司紧贴北美A客户及其产业链,柔性产线及产能迁移带来设备增量 下行周期内,北美A客户产品迭代快,竞争力强,分产品销售金额受消费电子周期下行影响小。在消费电子进入成熟期的背景下,北美A客户凭借其产品迭代速度快的优势,销售金额受行业景气度下行影响小。2022年iPhone销售金额达2055亿美元,同比+7%;Mac销售金额达402亿美元,同比+14.2%;iPad销售金额达293亿美元,同比-8.1%;其他产品销售金额达412亿美元,同比+7.5%。 公司营收中北美A客户及其供应链占比持续处于高位且北美A客户资本开支维持较高水平,下行周期对公司业绩影响相对较小,公司表现优于行业。自公司2010年进入北美A客户产业链后就将北美A客户视作重要客户,所制造的自动化设备及治具几乎覆盖北美A客户全部终端产品部门,公司既与北美A客户直接签订订单,也有部分产品通过与北美A客户产业链上EMS厂商签订订单的形式销售。2017-2020年公司面向北美A客户产业链公司销售收入占公司营收的比例均超60%。近年来,随着公司客户结构的丰富,该比例呈下滑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与此同时,北美A客户在产品设计、功能特性方面不断创新,资本开支处于高位,需要检测的零部件数量和功能也都持续增加,带动对上游自动化设备的整体需求。据Capital IQ数据,2022年北美A客户资本开支达107亿美元,同比-3.40%,预计2023年北美A客户资本开支超120亿美元,同比+12.47%,稳健处于高水平,将稳步带动公司业绩增长。 公司在海外多地成立子公司,维持在A客户及其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北美A客户不断加速供应链全球化,北美A客户的代工商纷纷迁移产能,在越南、印度等国设厂从事下游产品组装。公司从2016年起就成立了新加坡子公司,后相继成立了印度、越南本土化子公司,目前海外子公司专注于维修和售后,随着公司投资力度的加大,海外子公司研发能力会进一步提升,能够在产业链迁移的浪潮中,维持公司在北美A客户设备供应端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带来业绩增量。 公司柔性产线已获得北美A客户订单并量产,柔性产线将带动公司设备需求起量。公司2016起研究柔性模块化生产线,凭借对消费类电子产品工艺流程的深刻理解和前期研发积累,2022年推出覆盖整个FATP(整机产品的组装与测试生产阶段)段的柔性模块化生产线。该生产线同时具备了自动化、高柔性、高通用性的特点,针对客户不同产品,可通过更换夹爪等定位和拾取装置的方式进行快速兼容切换,极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和产线调试维护时间。柔性产线深度匹配北美A客户提升自动化率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决心,目前公司已获得北美A客户手机的柔性模块化生产线订单并量产,未来将持续受益于北美A客户新产品、新工艺配备柔性化产线带来的设备需求起量。 2.3差异化竞争下,公司营收规模体量大且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公司产品覆盖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前端模组段的组装、检测制程及中后端整机段组装与测试环节。从消费电子产业链生产环节维度看,公司的设备目前不仅可以应用于终端的整机组装与测试环节,而且已经纵向延伸至前端零部件、模组段的组装、检测、量测、测试等环节,例如摄像头模组、外壳(笔记本、手机、手表)、电池、屏幕MiniLED、MR光机模组等高精度模组的组装与检测,公司正从产业链的纵向维度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我国消费电子设备企业数量众多,产品存在一定差异性,市场格局呈竞合共存态势。首先,消费电子设备具有很强的非标性,设备需要根据下游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其次,在消费电子的生产制造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生产步骤都需要使用消费电子制造设备,且不同设备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因此,目前国内消费电子设备市场差异化特性显著,呈错位竞争态势。除博众精工外,还有赛腾股份、科瑞技术、智立方、荣旗科技、天准科技、安达智能等众多消费电子厂商,其中博众精工与赛腾股份在自动化检测、组装设备上均有布局;科瑞技术着重自动化检测设备;智立方覆盖多个场景的光、电、力、声学测试设备;荣旗科技聚焦视觉检测、功能检测以及智能组装装备;天准科技侧重消费电子、汽车等领域的工业视觉设备生产。从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来看,公司属消费电子设备龙头企业,营收及利润属第一梯队,体量领先同业可比公司。 三、新能源设备:行业景气度维持高位,积极布局换电设备抢占市场先机 3.1重卡换电成为新能源主流选择,“骐骥”落地带来重卡底盘换电设备需求新机遇 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方式分为两种,即充电模式和换电模式。换电模式是指将电动汽车已经亏电的动力电池从车身中取出,更换为容量饱和的动力电池,亏电电池可存储到换电站中进行集中充电。换电模式包括换电站换电和移动换电,其中换电站换电又分为侧方换电、分箱换电和底盘换电三种换电方式。 换电模式相比充电模式补能时间短、电池寿命长、安全性更高、电网效率高。换电模式补能时间极短,几分钟即可完成电池更换。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常有过充过放的情况,会对动力电池造成伤害,进而导致电池容量衰减,采用换电模式可在换电站对电池进行集中专业的充放电管理和安全性检测,车电分离的模式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电网的效率,能够缓解数量众多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为电网带来的负荷。 换电模式主要障碍在于相关标准难统一,政策、龙头双发力带来换电市场新商机。换电模式标准化程度较低,难点在于各家电池型号不一,不同的动力电池品牌的材料、排列、能量密度等规格各不相同,此外不同车企的换电方式也存在差异,蔚来、特斯拉多采用垂直对插式,众泰、力帆多采用侧面对插式,北汽新能源以端面式换电为主,所以难以做到一站式为不同型号、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进行换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多部门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对动力电池、换电技术等做统一标准划定。2023年6月工信部副部长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强调,要研究编制换电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换电电池尺寸、换电接口、通讯协议等标准统一。同时宁德时代等龙头借助自身在整车供应链的话语权,入局换电市场,助力推行统一的动力电池标准。随着政府对换电标准统一的推行建设,以及宁德时代等龙头电池厂的加入,换电模式有望全面标准化,为换电市场带来发展新动能。 在重卡领域,目前多家主机厂、电池厂及整车厂正积极布局换电,重卡换电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换电市场上游包括电池供应商、换电站基础组件供应商、配套充电系统供应商,分别负责对应动力电池、换电站设备、软件系统等软硬件供应;中游为换电站建设、运营商,面向市场提供换电服务,包括以宁德时代为代表具有全产业链优势的电池供应商,以蔚来、吉利为代表的主机厂,以及以启源芯动力、奥动新能源、协鑫能科为代表的第三方运营商;下游为动力电池回收方和to B、to C的终端用户。 2022年重卡市场整体承压,预计2023年有望回暖。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重卡销量出现明显下滑,全年销量为67.2万辆,同比-51.78%。根据中国卡车网2023年2月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重卡市场有望回暖,全年销量有望达80.52万辆,同比+19.83%。 新能源换电重卡优势显著,市场渗透率增长动力强劲。相较于柴油重卡,新能源重卡维修费用更低,其中换电重卡成本最低,在柴油价格6.3元/升时,相比于柴油重卡,换电重卡干线运输能耗成本年节省5.2万,短倒运输能耗成本年节省1.5万。此外,换电重卡补电速度更快、市场成熟度更高,相较于其他新能源重卡依然拥有显著优势。据中国商用车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重卡渗透率为2%,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重卡的渗透率将提升至12%,纯电重卡为10%,其中换电重卡占纯电重卡的70-80%。换电重卡凭借显著的优势,渗透率迅速增长,成为我国新能源重卡的主体。 公司率先卡位布局换电,底盘换电增强竞争优势。公司于2017年与蔚来汽车共同布局充换电,成为国内最早布局汽车充换电的企业之一。目前公司智能充换电站相关产品涵盖商用车充换电站和乘用车充换电站,产品可适用高温、高寒、高海拔、沿海等多种恶劣环境,为整车厂、动力电池厂和运营商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公司在原有的顶吊式换电技术的基础上,新增底盘换电技术,相较于侧身换电和分箱换电,底盘换电自动化程度高,能把换电时长缩短到3分钟以内,主要用于重卡换电。底盘换电技术增强了公司在换电领域尤其是重卡换电领域的竞争力,能更好提升换电效率,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宁德时代“骐骥”换电重磅落地,重卡底盘换电方案打开公司换电设备需求。宁德时代于2023年6月12日重磅发布自研一站式重卡底盘换电解决方案“骐骥”换电。公司为宁德时代“骐骥”换电方案核心设备供应商,有望随下游需求增加而深度受益。“骐骥”换电方案优势有:1)缩短补给时间,提升运输效率。换电方案采用单块电池171kWh模块化设计,可以标准化、模块化、高效率实现对不同车型、不同品牌的一站通换,仅需几分钟就可完成重卡1-3块电池的换电。2)降低重卡运输使用成本。“骐骥”换电具有超长寿命电池技术和高效换电服务,结合车电分离的商业模式,在不考虑油价和保养成本等车辆购置成本的前提下,以单车年行驶20万公里计算,总使用成本每年可节约3-6万元。3)低碳节能。宁德时代“骐骥”换电已成功落地,未来随着重卡底盘换电技术网络的铺设和“骐骥”换电的实地应用场景增加,公司新能源换电设备需求有望迎来增长新机遇。 3.2依托注液机、高速切叠一体机技术优势,拓展海内外龙头客户带来锂电设备订单增量 锂离子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全球汽车电动化带动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根据Marklines 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684GWh,受益于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逐步推进、电动汽车及配套设施普及度提高、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提高等利好因素,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2023年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814GWh,同比+35.6%。据测算,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有望达1400GWh,2021-2025年CAGR约40.4%。锂离子动力电池需求的迅速增长将推动上游锂电池制造设备市场进一步扩容。 锂电池设备制造分为前、中、后三道,中后道技术门槛较高。前道工序是将原材料加工成极片,核心工序是涂装,设备以涂布机为代表;中道工序将极片加工成非活动电池,实现电芯制作,设备以注液机、卷绕机/叠片机为代表;后道是电芯激活、检测和品质判定,设备以化成分容设备、模组pack设备为代表。前道设备价值量略高于中后道,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竞争较为激烈;中后道涉及电池安全性问题,技术门槛较高,进入壁垒高,具有定制化属性,客户黏性强。 公司主要着眼中后道设备,注液机、高速切叠一体机优势显著。公司主要产品为中后道设备,围绕重点客户推出重点机型,继2021年推出注液机后,2022年研发推出高速切叠一体机,达到行业领先技术水平。公司的高速切叠一体机设备采用多片叠技术,同时采用CCD影像定位,可自动检测叠片位置,实现快速、精准叠片,叠片效率可达0.125s/pcs,解决了切片和叠片效率不匹配的问题,该设备在锂电池叠片工艺的效率和性能方面都具有突出优势。 公司已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积极拓展海内外新客户带来订单增量。公司的锂电池制造设备在成功进入行业领先客户宁德时代供应链后,在新客户拓展方面卓有成效,于2022年在蜂巢能源等客户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取得订单并量产。同时公司着眼于海外市场的布局,一方面紧跟大客户出海脚步,为已有客户海外产线配套锂电池制造专机设备,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海外客户,在欧美市场营销锂电整线订单,2022年公司与土耳其J.S公司签订总金额为8亿人民币的框架采购协议,首条产线正在履约中。 四、其他设备:半导体设备研发进展顺利,核心零部件有望与主业协同发展 4.1共晶贴片机与AOI检测设备顺利通过验证,有望打开公司新一轮成长曲线 消费电子设备公司具备图像识别、运动控制等底层技术基础,逐步向半导体设备转型,以打开自身成长天花板。后道检测设备相对于前道设备来说,难度更低,公司作为自动化设备龙头公司技术积累深厚,为半导体后道设备研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目前公司已经通过下游客户验证的产品为AOI检测设备和共晶贴片机,高速高精度固晶机有望于2023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客户导入阶段。公司生产的AOI检测设备主要利用光学原理检测芯片缺陷,应用于BGA,LGA,QFN,QFP等多种芯片封装类型的检测。此外,2022年底公司全自动高精度共晶贴片机DB3000正式量产,该设备主要用于高端光通信芯片与器件柔性自动化封装生产,其贴片精度可稳定维持在正负3微米之间,可实现共晶贴片、蘸胶贴片、倒装工艺等多种功能,适用于CoC、CoB、CoS等封装方案。 数通和电信双轮驱动光模块需求高增,有望拉动共晶机及固晶机快速成长。随着光电子、云计算技术等不断成熟,更多终端应用需求不断涌现,并对通信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受益于全球数据中心、光纤宽带接入以及5G通讯的持续发展,光模块作为光通信产业链最为重要的器件保持持续增长。根据C&C的数据,2022年全球光模块的市场规模约96亿美元,同比增长9.09%,有望在2027年突破156亿美元,2023-2027年的五年间年复合增长率为9.43%。 4.2苏州灵猴机器人公司作为公司核心零部件布局阵地稳步发展 为降低自动化设备生产成本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公司积极布局核心零部件发展。博众精工控股的苏州灵猴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直线电机、光源、工业机械手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公司核心零部件发展的重要阵地,在关键零部件方面的布局包括直线电机、DD马达、伺服驱动器、SCARA台面四轴工业机器人、六轴工业机器人、液态镜头、多视角检测模组、天机Q3、天同系列TT-Metal等。 通过苏州灵猴子公司布局核心零部件业务,对外拓展下游,对内反哺自需。公司核心零部件业务2021年以对外销售的模式为主,2022年核心零部件业务开始对内部销售且比例达54.64%,反哺公司上游核心零部件需求,助力自动化设备高效生产。2019-2022年,苏州灵猴子公司营收分别为0.75、1.37、2.42、2.45亿,同比增长83.42%、77.05%、1.05%,展望未来,随着公司产品下游应用的不断拓展,公司核心零部件业务有望与主业进一步协同发展。 五、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5.1盈利预测 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收达到58.19亿元、67.79亿元、79.07亿元,同比增长20.9%、16.5%、16.6%,毛利率分别为30.9%、31.0%、30.7%,不同板块业务的营收、毛利率变动逻辑如下: 消费电子设备:虽然消费电子行业整体承压,仍处于疲软状态,但公司紧贴北美A客户,受到行业周期波动影响相对较小。此外,公司为北美A客户创新性提供FATP柔性产线,有望帮助北美A客户大幅削减人力成本,该类产线相较于普通自动化设备毛利率更高。展望未来,消费电子设备板块营收有望稳定增长。预计2023-2025年消费电子设备板块收入规模达39.03亿元、42.96亿元、48.77亿元,同比+10.0%、+10.1%、+13.5%。毛利率方面,因公司供货给北美A客户产品具备一定竞争壁垒,非标性较强,且FATP产线有望放量助力毛利率维持高位。预计2023-2025年消费电子设备板块毛利率将基本保持平稳,分别达37.3%、37.9%、37.6%。 新能源设备:公司新能源设备板块布局涉及两方面:锂电设备及换电设备。锂电设备方面,公司生产的注液机、高速切叠一体机等产品已成功切入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龙头客户,但受行业景气度影响,毛利偏低。换电设备方面,公司为宁德时代重卡底盘换电核心设备供应商,产品有望随下游需求增加而迎来进一步放量。预计2023-2025年新能源设备板块收入规模达14.75亿元、19.41亿元、23.49亿元,同比+57.2%、+31.5%、+21.1%。重卡底盘换电设备相比于锂电设备毛利率更高,随重卡底盘换电设备不断出货,预计2023-2025年新能源设备板块毛利率将随产品结构改变而迎来上修空间,分别为16.1%、17.1%、17.4%。 核心零部件:受人工成本提升影响,机器替人是大势所趋,公司核心零部件产品有望伴随工业机器人行业增长迎来放量。预计2023-2025年核心零部件板块收入规模达4.11亿元、4.70亿元、5.41亿元,同比+75.5%、+14.5%、+15.0%。预计公司核心零部件板块毛利率稳中有升,23-25年分别为20.0%、20.5%、20.5%。 半导体设备:公司目前该业务板块营收规模较小,目前在AOI检测设备及共晶机方面有所布局。目前营收基数较低,预计2023-2025年夹半导体设备板块收入规模有望达0.30亿元、0.72亿元、1.40亿元。预计2023-2025年半导体设备板块毛利率分别为45.0%、47.0%、47.0%。 费用率方面,公司2022年三费把控良好,与去年同期对比呈小幅下降趋势。展望未来,预计2023-2025年销售费用率将基本保持平稳,分别为6.7%/7.0%/6.8%。公司为留住核心管理人才,加大管理费用投入,预计2023-2025年管理费用率分别为5.5%/5.5%/5.4%。公司重视研发,继续保持高额研发投入,预计2023-2025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0.3%/10.0%/10.1%。 5.2投资建议及估值 预计公司2023-2025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为4.41、4.72、5.26亿元,EPS分别为0.99、1.06、1.18元,对应PE分别为33.66、31.46、28.23倍。我们选取荣旗科技、科瑞技术、智立方、杭可科技、天准科技以及赛腾股份作为可比公司,截至2023年6月21日,根据Wind一致预期,6家可比公司2023年市盈率中位数为28.74倍,我们给予公司2023年42倍PE估值,目标市值185.22亿元,对应目标价格为41.58元/股。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六、风险提示 限售股解禁的风险:公司于2023年5月12日解禁205万股,占解禁前流通股比例为4.12%,占解禁后流通股比例为3.96%;公司将于2023年6月8日解禁4040.40万股,占解禁前流通股比例为78.00%,占解禁后流通股比例为43.82%,股票解禁将对公司股价造成冲击。 股东减持的风险:公司实控人通过多个控股平台持股,若实控人后续大规模减持可能会对公司股价造成不利影响。 客户集中度高的风险:公司第一大客户为北美A客户,客户集中度较高,2020年为65.37%且至今仍保持较高水平。若公司因产品和服务质量不符合主要客户要求导致双方合作关系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主要客户未来因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对公司的直接订单需求大幅下滑,均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创新技术研究团队: 樊志远(电子首席)/赵晋/ 邵广雨 / 刘妍雪 / 邓小路 / 周焕博 / 丁彦文 / 应明哲 / 戴宗廷 +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博众精工:消费电子设备领军企业,换电设备及共晶贴片机成为发展新动能》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4日 报告发布机构: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证券分析师:樊志远 SAC执业编号:S1130518070003 邮箱:fanzhiyuan@gjzq.com.cn 证券分析师:赵晋 SAC执业编号:S1130520080004 邮箱:zhaojin1@gjzq.com.c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