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信贷的钱去哪儿了?(天风宏观宋雪涛)

信贷的钱去哪儿了?(天风宏观宋雪涛)

作者:微信公众号【雪涛宏观笔记】/ 发布时间:2023-04-17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天风证券《信贷的钱去哪儿了?(天风宏观宋雪涛)》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企业是信贷扩张的主体,但企业贷款对投资的拉动效率下滑,一个原因是信贷融资替代债券融资,另一个原因是填补经营性现金流的漏损。 文:天风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孙永乐 在“货币-信用-需求-价格”的传导过程中,物价是信用扩张/收缩的结果,也是经济表现的滞后指标。比如2020年,M2和社融在2月见底,经济在2月见底, PPI在5月见底,核心CPI在2021年1月见底。 年初以来CPI的低迷并不意外,居民部门本就不是这一轮信用扩张的主力,一季度新增信贷10.6万亿,其中仅1.7万亿投向了居民部门,居民信贷增速持续回落,直到2月才在地产销售带动下止跌回升。 居民不愿意加杠杆的原因还是老问题,这是过去三年居民资产负债表承压,失业率偏高,收入增速持续放缓,消费尚未修复的结果。2022年新增居民存款17.8万亿,社零同比下滑0.2%,全年平均核心CPI仅为0.86%。 更值得关注是企业部门。2022年以来企业是信用扩张的主体,从2022年初至2023年一季度,新增信贷31.9万亿中有26.1万亿投向了企业,也让企业信贷增速从2022年初的11.6%持续上行至2023年3月的15.2%1 。 本轮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央国企和地方平台。今年1-2月国企负债规模增速已经高于去年末的低点3个百分点,但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负债规模增速继续下滑,比高点分别下滑了3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央国企和地方平台在拿到信贷资金后,理应投入基建和制造业,进而推动PPI上行。但即使刨除基数效应,3月PPI环比仅0%,低于过去3年的均值0.2%。为什么年初以来信贷对投资的拉动效应不佳? 从数据上看,今年1-2月企业贷款同比多增了1.7万亿,但是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之中,国内贷款同比减少了3.9%。1-2月每单位中长期贷款能够拉动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2)也只有1.15,低于过去3年的均值1.67。 另一个数据也反映出信贷效率下降,体现企业资金活化程度的M1和M2同比增速剪刀差持续扩大。在企业投资意愿偏低时,信贷资金沉淀在金融体系内部,数据上体现为企业存款特别是定期存款高增,今年1-2月企业定期存款同比增长13.1%,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增长仅4.1%。 数据反映出年初以来信贷资金对投资的拉动效率下滑。 一个原因是企业的信贷融资部分替代了债券融资。 去年受部分债券违约和理财产品暴雷的影响,企业债券融资的难度加大,2022年社融口径下的企业债券融资同比2021年减少了1.2万亿。今年3月企业贷款+企业债券的同比增速为12.4%,虽然也高于2022年初的11.2%,但上行幅度明显低于信贷增速,这也解释了本轮社融增速的底部反弹幅度仅有0.7个百分点。 另一个原因是企业的信贷融资暂时性填补了经营性现金流。 在利润承压的情况下,企业债务融资有可能用于偿还利息和维持现金流,而非大规模投资。今年1-2月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速均大幅回落,其中收入增速从2022年初的12.4%下滑至-2.3%,利润增速从22年初的-4.4%下滑至-33.4%。 随着地产大周期下行和“债务驱动投资”的发展模式退潮,信贷数据对经济周期的领先性将逐渐消失(详见《信贷还有领先性吗?》)。 当前信用扩张的主体以央国企和融资平台为主,同时信贷扩张又部分用于替代债券融资或者填补经营性现金流,都抑制了信贷对投资的拉动效率,也导致以往“信贷强则经济好”的指示意义有所下降。 最后,在金融数据的领先性和有效性都下降的情况下,市场也会淡化对金融数据的直接反应,转向交易更能有效代表经济真实成色的高频指标。 注: 1.2023年3月信贷增速使用2023年2月存量数据加上3月新增贷款数据计算得到。 2.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新增中长期贷款指标可以理解为企业增加1单位中长期贷款一般能够拉动多少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 风险提示 实体融资需求继续缺席,经济复苏成色低于预期,信用扩张不及预期。 团队介绍 宋雪涛 | 宏观首席研究员 中证协培训讲师,保险资管业协会百人。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人民银行研究局访问研究员,CF40特邀研究员,发表有CF40专著、学术论文、央行工作论文等。2018、2019、2020年金牛奖全市场最具价值分析师(前15名),2021年金牛奖最佳分析师(第3),2020、2021年Wind金牌分析师(第3)、上证报最佳分析师(第5),2019、2020、2021年新浪金麒麟分析师,2020年21世纪金牌分析师(第5),2020、2021年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向静姝 | 研究员 曾任职于英仕曼投资旗下核心量化对冲基金AHL。伦敦商学院硕士。主要负责美国经济、全球央行和美股美债研究。 林 彦 | 研究员 曾任职于弘尚资产(红杉资本在中国的证券资产管理平台)量化投研部门,负责商品期货投资条线。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主要负责大类资产配置和基本面量化研究。 郭微微 | 助理研究员 武汉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ESG、产业政策、行业专题研究。 张 伟 | 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经济政策和利率研究。 孙永乐 | 研究员 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研究。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